【摘 要】近來,語文項目化學習影響頗大。教師教學時,正確使用項目化學習的方式,能夠有效助力學生的語文學習。本文就項目化學習的含義、項目化學習的教學策略,以及項目化學習應該注意的點,輔之以具體的案例,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關鍵詞】初中語文;項目化學習;教學策略;項目化學習注意點
? ? ? ?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項目化學習的理念與之不謀而合。教師正確領會項目化學習的實質理念與精神,能夠有力地促進學生在“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方面”等核心素養方面的發展。
一、項目化學習的含義
? ? ? ? 項目化學習(PBL)是一種可以培養學生綜合能力與品質的高階學習,它由美國教育學者克伯屈首先提出。它的全稱是“Project-Based Learning”,從全稱中,我們可以看出這是一種“基于課題”或者說是“基于項目”的學習。
? ? ? ? “美國巴克教育研究所把以課程標準為核心的項目化學習定義為:一套系統的教學方法,它是復雜、真實問題的探究過程,也是精心設計項目作品、規劃和實施項目任務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能夠掌握所需的知識和技能”[1]。國內教育專家夏雪梅博士認為“所謂‘項目化學習’,是指學生在一段時間內對與學科或跨學科有關的驅動性問題進行深入持續地探索,在其調動所有知識、能力、品質等創造性地解決新問題并形成公開成果的過程中,形成對核心知識和學習歷程的深刻理解”[2]。
? ? ? ? 由此可見,兩種觀點都非常強調學生在問題的探究中,理解和獲得知識的能力。值得注意的是,這里的知識,不是具體的事實性或技能性知識點,而是一種抽象的、能夠揭示事物本質的核心知識。學生在獲取這些核心知識后,能夠完成對新知識的順應才算完成了整個學習過程。換句話說,學生遇到新的、陌生的情境時,要能夠運用之前在項目化學習中學到的方法與技能,通過自主或者合作的方式,運用批判性思維,發揮創新能力,去解決驅動性問題。
二、項目化學習的策略
? ? ?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對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做出如下的闡述:“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這種以生為本的理念,適合項目化學習的推進與落實。項目化學習中倡導探究式的學習方式,有利于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解決問題并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
1.單篇課文,問題驅動,主動構建
? ? ? ? 雖然項目化學習是一個具有較強綜合性的學習方式,在單篇課文的教學中實施起來難度較大。但是,只要設置好驅動性問題,在單篇文章中,也能使用項目化學習的教學方式。
? ? ? ? 以筆者教授過的部編本八年級上冊課文《與朱元思書》為例,筆者在課堂教學時,將“學習作者描繪景物的手法”作為本堂課的驅動性問題。圍繞著這一驅動型問題,可以將學生分成三個不同的學習小組,明確各小組探究角度和內容。比如說:提示學生可以從觀察景物的角度(俯視、仰視、遠觀、進察);感官的調動角度(聽覺、視覺)還有描繪景物的方法(比喻、夸張、對偶、擬人、動靜結合、光影變化)等角度出發。然后,各組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小組討論結束之后,各小組的成員展示本組內的探究成果,然后師生共同評價。
? ? ? ? 依靠驅動性問題引導的自主合作,比之前封閉的一問一答式的交流,更能夠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在與他人的交流中,實現了最大程度地發展。除此之外,在學習成果方面,由驅動性問題帶動的學習成果,指向更為明確——全班范圍內的小組探究成果展示。通過展示學習成果的方式,學生能夠對驅動性問題的理解與解答更為集中、全面。學生從這一過程中獲得的,是原先零散的問答式教學,所難以企及的。?
2.整合單元,化零為整,聚焦素養
? ? ? ? 部編本的教材有一個非常明顯的特點——每個單元都是按照一個主題進行編排的。比如說八年級下冊的第一單元的課文都是按照“民風民俗”這個主題進行編排的。第一課《社戲》體現的是“社和社戲”這一民俗文化,《回延安》體現的是“信天游”這一民俗文化,《安塞腰鼓》體現的是“腰鼓”這一民俗文化,《燈籠》體現的是“燈籠”這一民俗文化。這樣主題集中的多篇課文,非常有利于項目化學習的展開。
? ? ? ? 以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為例,這一單元的主題是新聞,書本安排了消息、通訊、特寫、評論等新聞體裁。值得一提的是,新聞是一個與當下正在發生的事情,密切相結合的一種文體。筆者準備教授第一單元的時候,正逢學校舉行一年一度的學生運動會。運動會,這正是一個可與新聞教學產生緊密聯系的情境。于是,筆者就將這次的新聞教學和運動會有機地結合起來。而后,根據書本的活動探究項目,再整合這一單元的教學內容。將新聞單元的教學,設計成了一個如下的項目化學習。
? ? ? ? 首先,讓學生明確一個帶有驅動性問題的任務:現在你是新聞報的記者,請根據你在這次運動會中的所見所聞,替學校的“校內新聞”欄目寫一則與運動會相關的消息。明確了與當下緊密結合的驅動性任務之后,學生在接下來新聞單元的學習中,就變得更加得有目的性、有方向性,這將大大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 ? ? ? 然后,便是進入新聞閱讀步驟——小記者的新聞理論學習。學生通過閱讀書本第一單元所選的新聞作品,了解與新聞這一體裁相關的基本知識,比如說:新聞的六要素(“何時”、“何地”、“何事”、“何人”、“何故”、“如何”)、不同新聞體裁(消息、特寫、通訊等)的特點、新聞的準確性與客觀性以及蘊含在新聞內容中作者的態度與情感傾向等等。學生對新聞相關基礎知識的學習,為后續新聞的采訪和寫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 ? ? ? 再接著,便是新聞的采訪步驟——小記者的采訪實踐。在新聞采訪這一步驟中,筆者根據班級的具體人數,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分完組后,筆者先在課堂教學中,集中講授新聞采訪提綱的一般要素:采訪對象、采訪目的、采訪形式、采訪問題等等。然后,再讓各小組用自主、合作的方式探究本組具體需要采訪的問題。各小組確定完本組的采訪問題之后,便是明確組內的具體分工,包括了解運動會的總體情況、采訪運動員的參賽感受、拍攝運動會中的精彩照片等等。明確任務分工之后,組內成員按照各自的任務開展采訪工作。在整個采訪過程中,筆者根據各小組的具體采訪情況,進行了個性化的指導。
? ? ? ? 最后,便是消息的寫作——小記者的寫作實踐。各位“小記者”們對他們所收集到的資料,進行組內的交流。相互交流之后,學生對這次運動會的了解,便更進了一步,同時,學生們也在互相的交流中,收獲和明確了這次新聞寫作的素材。在這一切都完成之后,筆者再集中講授有關消息標題和正文結構的知識點。比如說:標題要準確概括消息的內容,消息的結構安排要遵循“倒金字塔”結構,根據重要性遞減的原則安排等等。按照上述的步驟,同學們都能完成本次的驅動型任務——創作出一篇關于運動會的消息。學生的消息創作完成之后,筆者會在課堂上,和學生們一起用消息寫作過程追蹤評價表,對這些任務成果進行公開地交流與評價。過程追蹤評價表的使用正是語文核心知識的體現,學生們在消息寫作不同的環節中,聽、說、讀、寫等技能得到了不同程度地發展。
3.寫作教學,分步實施,成果豐碩
? ? ? 單篇和整個單元的內容都能設計成項目化學習,那么,寫作教學能不能也開展項目化學習呢?筆者以部編本八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寫作實踐“學寫故事”為例,介紹一下寫作教學中的項目化學習。
? ? ? 和之前的項目化教學一樣,首先,在本班內真實地發起一個尋找“故事大王”的活動,讓學生明確這個帶有驅動性問題的任務:班級正在開展的尋找“故事大王”的活動,你想不想參與呢?“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利用尋找“故事大王”誕生的這一情境,教師能夠最大程度地激發學生故事寫作的興趣,這對他們的學習具有巨大的促進作用。
? ? ? ? 然后,就是從課文或者課外的優秀作品中取經。筆者在課堂教學中力求通過下面的項目,引導學生歸納出故事創作一般的“公式”——人物+愿望+波瀾1+波瀾2+波瀾3+結局+主旨。筆者選了四則故事《獵獅》、《心田上的百合花》、紀曉嵐巧寫祝壽詩》還有蒲松齡的《狼》。在帶領學生對四則故事進行解析時,筆者使用了上述表格。通過表格的梳理,我們能夠發現這四則故事精彩的奧索所在——“故事=愿望+多個波瀾+結局”。一個豐滿的故事,都有一個令讀者期待的故事愿望。為了實現這個故事的愿望,里面的主人公往往需要克服一些困難,遇到一些波瀾,才能達到最后一個或喜或悲的結局?!拔乃瓶瓷讲幌财健?,這些波瀾的出現,使得文章的情節跌宕多姿,增添了文章的趣味感和可讀性。
? ? ? 再接著,便是小組合作了。筆者根據學生人數,將班級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各小組帶著任務,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在這一過程中,各小組要明確本組故事的人物、主人公的愿望。然后再根據這個確定好的要素,去構思、去尋找后面的“波瀾”。
? ? ? ? 在這個“波瀾”成形的過程中,筆者分別將各組的學生集中起來,展開“頭腦風暴”的方式,確定好最適合的“波折點”?!安ㄕ埸c”的大致方向確定后,學生們依然可以加強交流,甚至可以拓寬途徑,比如說:詢問家長、閱讀相關書籍、進行網絡查詢等。這樣一來,他們的“波折點”就會比較完整,甚至給人帶來驚喜。
? ? ? ? 最后,就是學生將自己搜集到的資料及進行整理,并寫成一篇小故事。學完之后,學生在全班范圍內互相交流、點評。這之后,將其中較好的故事集結成冊的。所以,這次項目化學習的展示成果,便是這個故事集結冊了。值得注意的是,針對集結冊的具體設計,其實可以再次發揮學生們的實踐能力。比如說,以小組為單位,進一步開展給這本故事冊設計封面、撰寫前言等活動。
? ? ? ? 這次的展示成果,并不僅僅包含班級內部思想的交流活動,它更產生了一個實實在在的“班級故事刊”。學生能夠從剛開始對故事的細致構思,再到主動對中間“波折點”寫作的探究交流,最后到故事的集結成冊中獲得頗多收益。同學們可以在每一個環節中,多多少少學到如何與同學交流、如何從外界獲取有益信息等溝通問題,也能學到如何篩選素材、如何安排素材等寫作技能。這對同學們“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方面這一相關的語文核心素養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三、項目化學習的注意點——不能偏離學科本質
? ? ? ? 語文項目化學習通常是在一個具體的情境中展開的。在具體的情境中,涉及到的知識是多方面的,常常會出現涉及其他學科、其他領域的情況。出現這種情況時,教師要充分發揮活動組織者和引導者的作用,堅持語文課程標準中要求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一的特點。以核心能力為依托,將學習的重點放在語文內容以及語言文字的探究上。
? ? ? ? 以部編本七年級上冊《雨的四季》為例,若教師在教授這篇課文時,采用“尋找四季的雨”這樣一個項目化學習。在具體實施時,只是給學生在投影中展示關于四季的雨的圖片,然后小組合作,結合文本探究關于四季雨水特點的話。那么,這也許是一個失敗的項目化學習。
? ? ? ? 理想中的項目化學習,應該是基于語文課程學科本質,以發展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為目標展開的。為了尋找出四季雨的特點,教師可以設計一個情境——“介紹我的四個‘雨’朋友”。在這個情境中,學生可以通過對文本的解讀,探究出關于四季雨水特點的理解,然后再在全班范圍內,向同伴介紹“我的雨朋友”。這個情境活動的展開,能夠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的能力。同時,還能夠培養學生對外界事物的感知能力,為他們感受大自然中的山川風物搭建起一個絕好的橋梁。語言表達能力和對外物感受能力的進步,都能促進學生核心能力的發展。
四、結語
? ? ? ? 著力創建真實的驅動性問題和成果,結果指向深度理解核心知識的的項目化學習,符合當下素質教育的要求。所以,“在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深度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師要更加重視項目化學習語文實踐活動,讓學生在豐富多樣的語言實踐活動中,習得語文學習的規律,不斷提升語文素養”[3]。
參考文獻:
[1]堵愛玲.語文學科項目化學習探微[J].江蘇教育研究,2019(32).
[2]夏雪梅.素養時代的項目化學習如何設計[J].江蘇教育,2019(22).
[3]劉楠楠.小學語文項目化學習的策略探究[J].基礎教育論壇, 201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