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也流行,2014年創業流行O2O,2015年流行P2P,2016年流行共享經濟,2017年流行什么?新零售!?
我們之前在《創業時我們走過的坑(1)》說過,O2O和新零售具有傳承關系。而傳統零售和新零售的本質基本一致,O2O已經趴在那里了,新零售能不能站起來,真心不知道。
傳統零售也好,新零售也好,其本質都是零售,都是為了銷售商品。所以我們有必要介紹下之前的來龍去脈。
2000年的時候,如果你想買任何商品,都只能去商場、商店、超市、小賣部這樣的專門的實體店購買,如果哪家做個活動打個折什么的,就跟趕集一樣,稀里嘩啦地全去了,即使打折的商家離地很遠,消費者也是不辭辛苦地跑過去搶購。那個時候還沒有互聯網,市場模式就是單純的實體店銷售。
傳統零售商品要流轉多次,從廠商,經過通路、盤商、經銷商到店里,最終流轉到消費者手中,里面還有大小經商、大小盤商什么的,差不多經過4-8個環節,層層加價。
之后,淘寶等電子商務的出現,商品流轉并沒有減少環節,反而增加了物流環節
電子商務的出現,打破了信息不對稱的現象,讓消費有更多地選擇余地。于是出現一批遠遠低于實體店價格的商品。但是并沒有改變銷售的本質,相反增加很多環節。
僅僅解決信息不對稱,對傳統零售行業一點威脅都沒有,你能降價,我也能嘛?有啥了不起的。不就是降價嘛,于是傳統行業說互聯網行業沒節操,一副:累死自己,餓死同行的態度,一點水準都沒有。
當降價降到沒得降的時候,互聯網人開始反思了,我也是要掙錢的嘛!要提高利潤啊!要降低成本!
看看還沒有沒有可以再優(yā)化(zhà)的地方沒?
找來找去,就找到通路!
像發現新大陸的互聯網行業,開始了新的征程。
利用新技術、薄利多銷的原則,減少流通環節。
這里我們又不得不介紹通路環節到底有是個什么鬼?
通路一般是指自己有自主的品牌、研發能力等,但是沒有生產產品的工廠的廠商,比如沃爾瑪就是世界最大的通路商。. 3C行業的通路為:神馬、聯強、英邁、佳杰等等。
那通路上現在都負責什么呢?
為上游提供服務
1.產品推廣
2.行銷規劃
3.POP行銷布置
4.倉庫控制機實體管理
5.售后服務及維修
6.通路布建
7.注銷活動規劃
8.市場情報收集與回報
9.產品配送
10.降低行銷后勤及售后服務承擔
為下游提供服務
1.提供產品咨詢市場分析
2.聚集商品提供全站式便利
3.降低庫存及降價跌損風險
4.提供完整的產品售后服務
5.提供經營雞產品配置建議
6.提供產品銷售話術培訓
7.提供型具及行銷物
8.提供購物融資
9.提供產品技術及使用咨詢
10.提供快速物流運輸
11.提供維修取返件服務
是不是很熟悉?互聯網換湯不換藥而已。
互聯網人發現,通路模式有二個重要的武器,一個商業地產范疇的——倉儲物流,另一個金融領域——供應鏈融資。
沒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瘋狂開始了。
于是我們就看到了,前些年阿里巴巴組建菜鳥物流。在各地找地,建倉庫搭物流。
再往前些年,我們看到京東組建了自己的物流,其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在各地建立倉庫物流,倉庫建立后,從上游改造整個產業鏈。
再往前,我們看到亞馬遜有完善的倉儲體系支持。
從亞馬遜到京東再到阿里,再到聚美優品等各類電商全部在建倉,也就是這個時候。
商業地產行業來了一群瘋子——互聯網人。另一條路金融,更不用說,從支付寶、微信支付到網商銀行、微眾銀行早就磨刀霍霍.......
只有到了這個時候傳統行業才真地開始有些顫抖。
經過幾年的打造,互聯網在上游結構基本打造完畢了、縮減了通路環節后。
互聯網驚奇地發現:傳統行業搞不好的地方,我們TMD也沒搞好!成本不但沒有減少,還增加了。。。。。
這又是怎么回事呢?
商業的本質無非是:開源、節流
開源節流受三個因素的影響:流量;物流;金融;
傳統行業叫他“客流量”,互聯網行業叫他“流量”,不管叫什么吧,本質都一樣,就是這么找到消費者。
流量成本增加!
在互聯網早期,獲客成本很低幾乎免費的狀態,但是隨著電子商務體量的越來越大,獲客成本有增無減,比如淘寶的獲客成本在124+元左右,算是很低了,像攜程這樣的企業獲客成本在1000+元。普遍的電商獲客成本都高的離譜,大幾百塊錢買個用戶平平常常啦,以至前不久唯品會,會員到了1億都要做個廣告宣傳一下,像這種消費者莫名其妙的廣告,也只有互聯網人和投資人知道里面的辛酸。
為什么獲客成本這么高呢?
其實很好理解,在電商流量穩定后,不管PC也好,手機APP也好,所承載內容就那么多,老子的展示面就那么點。你要我怎么辦?
早期商品、商家少,沒有壓力,隨隨便便就能讓消費者看到,找到。
現在不行了,阿貓阿狗都來開個店鋪,那首頁顯示誰不現實誰啊?
最后淘寶一看,得嘞,你們也別掙了,我們競價賣排位吧!
這種情況下,不高才鬼了!
隨著時間推移,互聯網人自以為是的認為線下的獲客成本會低……O2O應運而生。
在原理上,好像確實說得通。
互聯網的流量集中在PC和APP端,剛才我們說過,那個內容久那么多,消費者最多看前9頁的商品,就不會再看了,誰排在前面,誰就能把東西賣出去,排不上的你就自認倒霉吧!
那么O2O的流量入口,打破了單一流量入口的限制,以線下實體店為新的流量入口,以人群活動面積為標尺,這樣就可以打開新的流量入口,避免商家和商品的擁擠。畢竟,對于小小的pc和app來說,線下的流量幾乎是無限的。電商的流量是漏洞型,線下實體店是網狀型,至少這個在理論上說的通,既然說的通,那還等什么?
干就是了!
同時,互聯網雖然去掉了傳統行業的中心化,自己卻成了新的中心,既然是中心,我傳統行業付出了多少成本,你們也一點不能少。成本急劇上升。
建倉、搞物流、做銀行、供應鏈。。。。。。在上游結構上面,一點沒有任何優勢,沒有先發優勢的互聯網的成本比傳統行業還高出很多。
不甘心的互聯網人卻沒有停下腳步,既然上游的錢省不下來,那么我就在枝枝蔓蔓上做文章,能省則省,能外包則外包,能去環節的全部縮短。
于是2015年我們聽到了P2P,也就是點對點,不重要的環節都去掉,成本不就下來了嗎!然而并沒有啥卵用。對于所謂的多余環節也是非常重要地,說白了大家都是混口飯的,把我們都去掉了,我們喝西北風去啊!!算了,BAT你們厲害,你們干掉我沒用的,這部分工作沒人做了,就你BAT來做,于是BAT的成本繼續增加…….
算了!
不P2P了,也不砸你們的飯碗了,我們一起做共享經濟吧(2016年共享經濟又大行其道)。
一計不成又生一計的互聯網人,又開始推動共享經濟。
那個那個誰,我們把花錢的服務和項目,都變成共享經濟,減少支出成本,于是圍繞著電商的共享經濟又浮現到人們眼前。
不是我想共享啊,是不得不共享啊,花錢的地方太多,地主家也沒余糧!
這段時間圍繞在共享經濟的行業主要為物流運輸行業,弄個app做卡車司機的共享吧,弄個app做最后一公里配送的眾包吧等等等。
然后還是那個鳥樣,成本太高、服務不標準、費用不合理。。。。。這玩意能不能省錢不知道,反正有損于我品牌形象是真的。
還不如不做!
轉了一大圈的互聯網人,再次思考解決方式。
我要堅定的打開新的流量入口是必須的,不這么做,我就完蛋了。
既然傳統行業不按照我們的要求玩,那么我們自己做傳統行業算了!
……于是就是現在了。
一時間,淘寶在開新下店鋪,京東在開線下店鋪,亞馬遜在開,攜程在開店………不但開店還是無人店…….你明白了吧。
到目前為止,成本還是沒有降下來,不但沒有降下來,新概念實體店的成本遠遠高于傳統行業,從人工就比傳統行業貴,在到各種亂七八糟的電子設備和系統,再到各種房租等等等等………
那到底還有沒有機會了?
當然,必須有啊!
其實互聯網也好,傳統行業的也好,所有人的努力無非是讓服務更標準化,讓流程更細化,利用更好的技術手段實現:開源和節流。最終達到最佳的投入產出比,至于那些新概念。。。。。也是必須的,畢竟媒體都喜歡新興玩意。
最后,補充以下,目前看來能做到所謂新零售標準的商品,往往是利潤高的,個性的,有品牌附加值的商品,而傳統普通商品基本搞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