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實現財富自由的其他概念是傳統武功秘籍的話,那如何有效提高元認知能力這篇文章,就是各種武功秘籍的大內心法。所以我把這篇文章的大部分內容做了摘抄,因為在踐行每個概念的過程中,對于如何有效提高元認知能力,都是必須用到的!
元認知能力可以通過刻意練習來獲得
1.坐享——這種刻意訓練方式非常簡單:
找個計時器,定時15分鐘以上(以后再慢慢加長);
找一個舒服的姿勢(起初不一定要用不習慣的“正確姿勢”,但最好“挺直脊背”);
閉眼(有人即便睜眼也能做到);
緩慢均勻地呼吸(不一定要刻意控制);
把你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到呼吸上(別在乎自己走神了,發現自己走神就再回來)。
剛開始還挺不容易,因為一不小心就會走神,等你發現的時候,早已經想了半天別的事兒去了……但,這也恰恰是刻意訓練的重點:把所有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一點——在當前的訓練中,就是你的呼吸。
你開始能聽到自己的呼吸聲,能感受到吸進來與呼出去的空氣溫度及其差異,呼與吸的時間長度略有差異,節奏有時會亂掉……可是,沒經驗的你很快就會走神,開始注意到呼吸之外的其它東西,比如窗外的雜音,胸腔的起伏等等……于是,你開始能體會到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而恰恰是這種“不容易”,才是整個刻意訓練的核心:你的元認知能力被激活,然后你在反復使用它去調整你的注意力,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到一個地方。
你可以把“元認知能力”想象成大腦肌肉的一種。就好像我們身體差的時候,鍛煉一下就好了——玩一陣子啞鈴,胳膊就會變粗,做一段時間的深蹲,大腿就會變粗,做一陣子俯臥撐,胸肌就會變大變厚……坐享這種刻意練習,會讓你的元認知能力越來越強。
但,請相信我,這不需要天賦異稟,這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事情,不分年齡、不分性別、古今中外的所有人,只要認真嘗試,最終所有人都能做到。
現在,已有科學證據表明,坐享這種刻意訓練,可以直接增大訓練者的大腦皮層表面積。大腦皮層表面有很多褶皺(也叫“溝回”),大腦皮層表面積增加其實就是溝回增多的結果。你能想象這種刻意訓練對大腦有多大的好處了吧?
參考文獻:Meditation experience i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cortical thickness
2.興趣:專注于提升某個特定的技能——必須刻意練習才能獲得進步的技能。要滿足這個要求,那因興趣而產生的全神貫注,才可能是主動的,才可能對刻意練習有幫助。
雖然每個人的興趣不同,但是,每個人在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之時,很容易進入全神貫注的狀態(最近幾年冒出來一個時髦的英文詞,Flow,說的就是這種狀態)。
全神貫注是另外一種刻意訓練元認知能力的有效方法——很違背直覺的有小方法:
通過進入全神貫注狀態而使元認知能力徹底放松……
我個人很早就發現“教是最好的學習方法”,于是,我其實是在進入教育行業之前很久很久就已經有了很多很多的“教學經驗”。但是,有一點觀察確實是直到許多年后真正進入教育行業之后才注意到的:
大多數人直至成年,并沒有養成哪怕僅僅一個屬于自己的真正興趣。
換句說法:
大多數人基本上沒有什么事情感覺值得自己(主動去)“全神貫注”地做……
在全神貫注地磨煉任何一項技能之時,元認知能力徹底放松,而注意力全部用來去感受每一個感官的刺激,進而調整自己的每個動作,甚至每個意識與理解,最終達到比前一刻更好的地步,在這個過程中,大腦皮層更多的溝回形成,更多的動作變成“下意識即可完成”的動作……直至結束的那一瞬間,休息完畢且“精力充沛”的元認知能力再一次被激活,清楚地意識到剛才的一切,幸福感“突然而生”,又因為元認知能力的存在,那幸福感格外強烈。
3.反思
所謂“日三省身”,并不是圣人才應該有的習慣——這幾乎是刻意訓練元認知能力的最高效手段。所以,這應該是人人天天都要做的事情。
每天花上十分鐘左右,反思一下自己的思路和思考結果,琢磨一下自己的想法有沒有邏輯謬誤?琢磨一下自己的想法從何而來?又緣何走了那么個思路?有沒有其他可能的思考結果?琢磨一下自己受到了哪些因素的影響?琢磨一下那些影響因素究竟有沒有根基,有沒有道理?
在我個人的印象中,反思活動最初常常是“無疾而終”的,想著想著就亂了,想著想著甚至就頭疼了……我猜大多數人就是這樣才放棄的罷。不過,過了26歲之后,感覺突然之間就開始清晰起來,反思的效率也突然大幅度提高,做出修訂選擇的時候也變得果斷了許多——我猜,這也一樣是一種積累的效果罷。
很多人沒想到的是,反思,不僅是一種元認知能力的刻意訓練方式,也是調整情緒的根本。
現實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例子——那些無法控制情緒的人,不僅做不成任何有意義的事情,還常常成為定時炸彈一樣的東西,早晚毀掉他們觸碰到的一切,不管是人還是物。
然而,如何才能控制情緒呢?
觀察和研究一致表明:控制情緒,和控制時間一樣,幾乎是徒勞的。冷靜常常并不是控制情緒的結果,而是“認清情緒來源,并找到解決方案的結果”。而認清情緒的來源,就是在調用元認知能力。
“我很生氣”和“我知道我現在很生氣”,這兩者之間有這巨大的差異。前者只能在接下來的每分每秒更生氣,后者卻因為元認知能力被激活而可以做到把注意力轉到“我為什么很生氣”,乃至于找到很生氣的原因,然后再把注意力放在那個引發情緒的問題上去。能解決就去動手解決,不能解決的話,也好想的開:既然解決不了,生氣也沒有用……
于是,每一次認清情緒的來源,就是一次元認知能力獲得鍛煉的重大機會。每個人都一樣,最終會發現,反思最多的,肯定是被情緒所左右之后的行為和決定。不過,其實用不著多少次,元認知能力的適時激活就會成為習慣,而所謂的冷靜,只不過是這個習慣自然而然的結果。
思考與行動
1.反思一下最近一次的情緒失控,仔細想想失控的根源是什么?如何才能徹底解決問題,進而下一次不會為了這樣的事情失控?
2.如果你有孩子,你應該如何從現在開始刻意訓練孩子的元認知能力?
3.如果你有妻子丈夫,男女朋友,那你應該如何與對方共同刻意訓練元認知能力?
4.通過觀察、閱讀、思考,研究一下元認知能力在社交活動中的作用,哪些方面格外重要?
5.如何才能把思考未來,自省反思徹底當作生活中的一部分,就好像是刷牙那樣,不做不行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