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刻意練習提高元認知能力的三個方法論:
1、坐享
首先,找個計時器,定時15分鐘以上(以后慢慢加長)
其次,找一個讓你感到舒服的姿勢,剛開始的時候不一定要用不習慣的“正確姿勢”,但最好“挺直脊背”!
然后,閉眼,當然有人即便睜眼也能做到,
接下來,進行緩慢均勻地呼吸,呼吸時候不一定要刻意練習,越自然越好;
最后,把你所有的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呼吸上,別在乎自己走神了,發現自己走神就再回來。
(當前的訓練中,注意力集中地就是你的呼吸)
已有科學證據表明,坐享這種刻意練習,可以直接增大訓練者的大腦皮層表面積。
2、興趣
每個人在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之時,很容易進入全神貫注的狀態,所以最近幾年冒出來一個時髦的英文詞,Flow,說的就是這種狀態。
全神貫注是另外一種刻意練習元認知能力的有效方法,是很違背直覺的有效方法,也就是通過進入全神貫注狀態而使元認知能力徹底放松...
教是最好的學習方法,但是有一點觀察確實是許多年之后才注意到的:
大多數人直至成年,并沒有養成哪怕僅僅一個屬于自己的真正興趣(也就是自己的熱情點)
換句話說:大多數人基本上沒有什么事情感覺值得自己(主動去)“全神貫注”地做
實際上,全神貫注其實分為兩種:主動地與被動的。被動的全神貫注,大多數人經常體驗,比如:讀小說,看電影,聽音頻,玩游戲等等,這種全神關注其實來自于外部的控制。小說,電影,游戲的設計者們是“掠奪他人注意力的專家”,他們知道如何設計才能讓人們興奮,上癮,甚至不惜動用一切心理學研究成果去把控自己的“獵物”。
第二種全神貫注,“主動地全神貫注”,主動地全神關注相比于被動的,多出了至少一個維度,專注于提升某個特定的技能。
如何理解這個維度呢?每個人的興趣因人而異,有人喜歡養花種草,有人喜歡彈琴跳舞,有人喜歡制作大型模型....在任何一項興趣中,如果能通過刻意訓練而提升一項技能,那么因興趣而產生的全神貫注,才可能是主動地,才可能是對刻意訓練元認知能力有幫助的。
eg:對笑來老師個人而言,這種訓練方式的受益者,最令他受益的此類“主動的全神貫注”,來自于我的一個愛好:彈吉他! 在后面的很多年里,他閑著沒事兒就會抱起吉他彈那個年代新手最喜歡的曲子。一彈就是一個小時,全神貫注....等到多年后,在閱讀關于元認知能力、腦科學的文獻時,才發現自己撿了個大便宜。無形之中對元認知能力的刻意練習比很多人多做了不知道多少倍。
在主動的全神貫注地磨練任何一項技能的時候,元認知能力徹底放松。而注意力全部用來去感受每一個感官的刺激,進而調整自己的每個動作,甚至每個意識與理解,最終達到比前一刻更好的地步。
(找到一個可以磨練自己某項技能的,能讓自己迅速進入“主動的全神貫注狀態”的興趣。)
3、反思
關于反思,可以做些什么呢?
每天花上10分鐘左右,反思一下自己的思路和思考結果,琢磨一下自己的想法有沒有邏輯謬誤?琢磨一下自己的想法從何而來?又為什么走了那么個思路?有沒有其他可能的思考結果?琢磨一下自己受到了哪些因素的影響?琢磨一下那些影響因素究竟有沒有根基,有沒有道理?
相信積累的效果!
很多人因為無法控制情緒而毀掉一切事情的例子。
如何才能控制情緒呢?
觀察和研究一致表明:控制情緒,和控制時間一樣,幾乎是徒勞的。冷靜常常并不是控制情緒的結果,而是“認清情緒來源,并找解決方案的結果。”
“我很生氣”和“我知道我現在很生氣”,這兩者之間有著巨大的差異。前者只能在接下來的每分每秒中更生氣,后者卻因為元認知能力被激活而可以做到把注意力轉到”我為什么很生氣“,乃至于找到很生氣的原因,然后再把注意力放在那個引發情緒的問題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