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星期一。
昨天下午學校報道一回來,媽,給你說個好消息。
什么好消息?明天休息?
不是,我又分到A2班了,年前我說期末考進步了你還不信我。
哦,不錯不錯,那是年級多少?
七十多名吧,老師沒有明確公布出來。
孩子,年級前五十名有可能拿到分配生的名額,要是大小三甲,起碼得是年級前三呀。
嗯嗯,我知道了。
反思:不知道他是真心還是敷衍,還不敢說太多遍或是刻意強調什么,現在不想吃學習的苦,以后總要吃生活的苦。
中午吃飯時,媽我跟數學和英語老師說了上課我都搬著桌椅坐在講臺跟兒,因為老師問誰愿意坐就說,我就說了。
喔,這積極性值得表揚,上課就得認真聽講。
我的重點不是這,我想說我該配眼鏡了...
不是很嚴重的話,要減少用眼,我不建議你配眼鏡,戴眼鏡很丑的,畢竟是一輩子的事兒。
你不能因為丑就這樣吧,今天也就中午一個小時的手機時間。
這已經不短了,按理說應該把手機收起來,游戲什么時候都可以打,中考只有這一次。
反思:無論孩子出于什么樣的心理,既然提出來了,還是得認真對待,帶他去檢查確定一下還是有必要的。
3月2日,星期二。
中午吃完飯堅持先來一局游戲再打卡,我說應該分清主次,他說先做哪個不是一樣的。
我說,明天起中午就不用開網了,不學習歇會眼睛也是好的。我起身穿外套準備上班,他來一句:放心吧,我會做的。
10分鐘后到辦公室,他微信告訴我打卡內容是開學測,需要60分鐘。
我說即使需要6分鐘,也應該先打卡再游戲。
反思:說了很多貌似“威脅”的話,又總是在孩子的央求下打臉重來。總覺得手機開網可以方便學習,減少晚上的任務,可以按時早睡早起,事實上,中午一會兒的時間,真正打卡也就是10分鐘的時間。如果孩子主動些積極性,晚上寫完作業再延長30分鐘足夠;如果他只是被動地應付完成、拖到不能再拖的時間節點再干,那這樣的意義何在呢。
3月3日,星期三。
最近兩天每晚作業都要寫到11點,孩子不像以往那種抱怨老師留作業多,也未表現出不想動筆且拖延的跡象,也會主動說作業任務或拿作業給我看,這讓原本對他中午一小時有時間玩手機沒時間打卡行為有所微詞的我有些不忍“嘮叨或強制關網” 。一方面怕影響孩子的積極性,一方面怕他叛逆起來干脆破罐子破摔,畢竟剛開學分了班,在各種新開始新起點未來一切皆可能的聲音熏陶中,目前的各項表征還算優秀。所以,我有些糾結要不要說一下,還得找個合適的機會。
3月4日,星期四。
中午去吃米線,孩子點了最愛的肉夾饃和面筋小吃,嚷嚷著吃完要嘗嘗這兒的羊肉串,我說好。見他情緒不錯,我說吃完飯回去把昨天和今天的打卡完成了,他說晚上吧,我說晚上寫作業到很晚了,打卡也要不了多久時間,他說中午不想干、沒啥... 用字沒說出口,瞥了我一眼:我錯了,不是沒用,是我確實不想弄。我說那中午的一小時時間用了玩手機就等于周末前花費了5個小時在手機上,我懷疑我給你開網的意義。他說,你說的對,我先去完成打卡。
3月5日,星期五。
抄寫重點例句包括翻譯內容,再仿寫一句;書寫認真,效率和質量要達標。這是最近的每日打卡要求,你清楚嗎?
嗯,我知道呀。
知道要求,明確標準,也被老師表揚過做的好,為什么不能認真對待呢?
我該做的都做了呀,目標是仿寫,就是沒有抄寫例句和翻譯。
同樣是完成一次任務,你這么敷衍,是本身抗拒這個任務,還是覺得敷衍也是完成?
我完成了呀,我覺得這樣就可以了。你看這是我仿寫的內容,你跟例句比一比。
我看了看作業本,聽他說的頭頭是道,短時間內他是轉不過來這個彎的,不想再跟他爭辯了,再找機會慢慢引導吧。
3月6日,星期六。
媽,我周三體育課感覺膝蓋拉傷了,今天不想上籃球課了,我跟你去跑步吧。
拉傷了跑步沒事兒?
沒事啊,只要不做跳躍性的動作就沒事兒。
哦好,那就不去吧。
最近兩周的籃球課感覺興趣都不大,稍有點耽擱就不去了,這是進入了倦怠期?
3月7日,星期日。
每次看到孩子低著頭拿手機看,不管學習任務是否完成,心里都不勉有些焦躁,總感覺孩子逮住空就玩手機,沒有絲毫主動學習多學習的自覺性。這個時候總是想啰嗦幾,他聽了還跟我急,一副我管太多的樣子……
兩個人針尖對麥芒下,我又忍不住控訴他手機使用時間長了要限制了要斷網了,此種狀態下絕對是談崩了的節湊。
可要是在正常溝通下,他有理有據地跟我爭取手機使用,或是表現也算不錯的情況下,我又總會被他說服依了他的心愿,這是真的覺得他講的可行還是自己心太軟不忍打擊傷害他呢……
感覺自己要分裂……在溝通交流方面不夠了解孩子和自己,在處理手機問題上不夠堅硬不夠狠心,到底要不要堅持控制手機,怎么控制,哪個方式當時比較適宜,既能管控好又能讓大家都滿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