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管教第一周:學習5個正面管教的方法:
1、正面管教的核心目標:關注長期目標
磨刀不誤砍柴工。孩子慢慢長大,對孩子的期望越來越高,但這伴隨著的是壓力,這個時候我們靜下心來想想,我們的初心是什么?
時間如梭,我們閉上眼睛暢想一下未來:孩子一天天長大,孩子長得比我們還高,有自己的人生和家庭,過年了,彌漫著過年的味道,孩子將要回來看你了,你很激動的打開門,這時候,你希望看到的是一個如何的孩子呢?他有怎么樣的技能和品質?
-------------------------------------
作業1:把自己想到的希望孩子擁有的技能和品質寫下來和家人分享哦,并在接下來遇到孩子挑戰的時候看看能從中學到什么技能和品質;
我的回答:
我希望孩子擁有的技能:獨立思考能力、創新、適應性強、懂得換位思考、溝通協調能力強、專注力強,情緒控制能力好、條理性強、有2-3種特長可以自如表現。
我希望孩子的品質:有愛、懂得感恩、有追求、自信、樂觀、積極、正面。
錯誤是學習的好機會,當挑戰(發脾氣等不當行為)來了的時候,我們心里會不會馬上反應出很開心,誒喲,機會來了。
2、孩子行為背后的目的
正面管教是源于阿德勒心理學,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奠基人。
孩子/人們行為背后的目的是追求歸屬感和價值感。
歸屬感:我被無條件的認可和接納,我感受到自己能融入一個團體和家庭。
價值感:我覺得自己是有價值的,我能對家庭或團體做出貢獻。
小花生的故事:嘿,有人需要我嘛,我能做點什么嘛?(每人理我)
當一個人感受到歸屬感和價值的時候,通常他會感受到安全、尊重、愛與連接,這時表現出的行為時對社會有益的行為,是最容易發掘他潛能的行為。
孩子很擅長觀察,當解析其所觀察的現象時卻容易出錯,孩子是敏感的。
當孩子感受不到歸屬感和價值的時候,通常會采用不當的行為去獲取歸屬感和價值感。
(洗碗的故事。)
我們如何幫助孩子獲取歸屬感和價值感:
1、無條件的愛孩子,并把愛表達出來;
2、給孩子做出貢獻的機會,讓他去嘗試,特別是孩子小的時候;
孩子天生具有社會情懷,特別愿意幫忙。(掃地的故事)
---------------------------
我們成長的過程中是否有感受到歸屬感和價值感呢?是誰?做了什么樣的行為?
作業2:今天我做了什么讓孩子有歸屬感和價值感的事情 ;
爸爸的回答:出去用餐的時候,孩子樂于幫忙弄開塑封的餐具時,讓他幫忙,并且表揚他主動幫忙做的行為,夸贊他是爸爸的小幫手。#從日常生活中的點滴做起#
媽媽的回答:在玩完科學實驗、繪畫后,鼓勵和引導孩子自己洗干凈相關的道具,讓他更有感覺到做實驗、繪畫的興趣和主人翁精神。
---------------------------------------------------
上面:是“道”的層面,那么下面就是“術”的層面又是如何呢?
-------------------------------------------------------
3、今天你對孩子說了多少次“不要”
有趣的實驗:深呼吸,千萬不要想 一只粉紅色的大象。(腦海里出現了一只粉紅色的大象對嘛)
人類大腦的神奇之處,不、不要、不做等抽象的詞匯,沒有對象的符號,這些后面的行為卻有具體的場景,所以孩子總會只關注到不后面的行為,無論是小孩還是大人,對于不的感受都是負面的。
練習嘗試:讓家人總對你說不的時候,你會有什么樣的感受。
對于不的語言如何改為正面的語言呢?三個建議:
1、告訴孩子可以如何做,而且和孩子一起做;(不要跑----慢慢走,請你拉著我的手走,靠邊走,拉起小孩的手一起走)
2、有條件的許可;(不要跑:在操場上可以跑,草地上可以跑)
3、給孩子選擇;(你愿意像大象咚咚咚的走還是像小兔子一樣蹦蹦跳跳的走呢)
額外建議:提出好奇的/啟發式的問題;(問孩子在擁擠的地方如何走才是安全的)
體會:從無到有、從不到是的溝通思路的轉變,具體事件具體分析。
-----------------------------
作業3:覺察并記錄自己對孩子說“不”的話,嘗試怎樣用其他的方式來表達;
用怎么樣的方式來表達,可以更清晰、尊重、幫助孩子思考?
回答:帶孩子去醫院做噴霧的路上,當我們問孩子,待會做完噴霧后,想去那里?當孩子說不想回家,想去樂峰廣場玩的時候——不行,你現在還發燒呢,我們要回家睡覺。然后孩子就馬上不開心要準備哭鬧了。
我們可以這樣:當聽到孩子想去樂峰廣場的時候,可以首先認同他的想法,讓孩子對自己的提議被關注產生歸屬感:喔,寶寶做完噴霧后想去樂峰廣場玩,而不是想回家睡覺對吧?可以喔,寶寶想去樂峰廣場那么我們就去吧,我們先去吃飯,然后做噴霧,做完噴霧就去樂峰廣場,然后玩累了再回家好不好?
--------------------------------------------------
4、啟發式問題、引導孩子自主思考
疑問:我試過了,我不確定我是不是要一直要提醒孩子來做什么,那他什么時候能自己知道要做什么呢?
父母總是喜歡說教,命令或者想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走。
場景:早上起床的案例
命令、說教----啟發提問、引導,課堂上模擬:
第一輪:命令說教,孩子來感受
第二輪:提問,孩子來感受
什么是好奇的問題,什么是開放的、啟發式的提問?
例如:發生了什么事,你有什么感受,你認為什么事情導致這件事情的發生,后來有發生了什么,你認為如何做可以避免這樣的問題?
鼓勵孩子,幫助孩子,學到需要孩子學會的技能。
案例:
不想上學啦,好多成功人士也沒上多少學校啊?
----在你認識的人里面有你說的這些成功人士嘛?
----你希望自己的人生是如何的?
帶著問題,引發孩子自己的思考,讓孩子對自己的人生負責,為自己的人生做決定。
這僅僅是一個工具,也只是術的層面,最重要的還是背后的道,任何工具都不能離開道。當情緒發生的時候,通常不管用,得先冷靜下來。
只有當父母與孩子在平等的關系下的時候,才能使用這些啟發性的思考。
---------------------------------
作業4:細心覺察并記錄今天有多少次對孩子命令與說教了--存錢罐;
回答:
場景1:當孩子想喝牛奶的時候,而手上恰好沒有,但他堅持吵鬧要喝。直接說了句:“現在沒有,沒得喝”孩子頓時不開心了,還準備要哭。
改為:噢,寶寶想喝牛奶對吧,可是現在在車上沒有哦,我們現在喝不到牛奶是不是不開心,很難過?要不,我們先喝水好不好,待會到商場的時候,再買牛奶來喝。或者你看著周圍馬路商品,看到那里有賣告訴媽媽好不好?
---------------------------
5、讓孩子做還是與孩子一起做
第一種可能的關系:do to 企圖控制孩子,讓孩子按照自己說的做。懲罰的、嚴厲的。 ?you do——
第二種可能的關系:以孩子為中心,失去了自己的生活。把孩子當做人生的全部,把孩子給捧起來了。 do for——給孩子帶來的是唯我獨尊,以我為中心
第三種可能的關系:do with,與孩子是平等互助的,一起來探討解決辦法。
(寫作業的例子)
一:你個小東西,你必須聽我的,你必須馬上,快點寫作業啊,如果再不寫作業你就要受懲罰啦。
二:你的心肝呀,我的寶貝呀,你趕緊寫作業,你寫好作業,你想要什么就要什么。
三:孩子,關于寫作業這件事,你有什么想法,有什么需要我可以幫助到你的,我們一起來解決寫作業這個問題。
do to對孩子做——do for為孩子做 ——do with與孩子一起做,平等尊重的關系,是一種思維模式的改變,一種思維的轉變。
我們是孩子的朋友,是孩子的人生導師,我的目標是與孩子一起學會如何掌握自己的人生。
當我們與孩子一起做的時候,不僅培養孩子的生活技能,更是能夠讓孩子感受到歸屬感和價值感。
除了生活技能,孩子還要學會社會技能,與孩子一齊學習如何道歉、如何解決與朋友之間的沖突呢?與孩子一起用啟發性的問題探討關于性、關于愛、關于人生、關于夢想。
孩子也是我們的老師,當我們與孩子一起探討這些問題的時候,我們也是在成長。
----------------------------------------------------
反思:我和孩子的關系是怎么樣的,我希望和孩子建立怎么樣的關系?哪一種關系更加幫助我們幫助孩子學到品質和技能。
----------------------------------------------------------------------------------------------------------------------------
--以上作業,把作業內容以文字形式提交作業~到小程序打卡。
作業5:總結這一周自己學到的知識,溫故而知新!把作業內容以文字或者思維導圖的形式提交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