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火之道與滅火之法
又一次看完了胡老師的這節課,這是第二次觀這節課。先看課一遍,思考課堂上有價值的現象,看看有哪些問題可以提出。
然后打開陳老師《觀課議課與教師成長》這本書,閱讀關于議課部分內容。陳老師認為以學習活動和效果作為主要觀議對象。
觀課議課我們在描述課堂上觀察到的現象之前,要思考和詢問幾個問題,為什么要選擇描述這些現象和事件?其中蘊含的研究問題是什么?這些問題有沒有價值?有哪些方面有價值觀?觀課議課價值不是提供問題的成熟方案,而是提出有價值,能引發大家研究興趣和熱情的問題,包括關于學生的問題,關于學習的問題,關于教材研究和教學內容的問題,關于教學手段和方法的問題等。
針對胡老師的課,結合陳老師的觀點,我觀察到的現象,提出的問題及我的思考。
一、課堂現象
課堂開始胡老師用重慶森林大火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這時胡老師提出了一個問題,為什么在高溫干燥的季節里,在沒有明火的情況下,森林有可能發生火災呢?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和本節課建立了聯系。
我的問題是在課堂導入上如何更快吸引學生注意力,如何激發學生的好奇心?
假如我來教
1.課堂導入情景的設置。課堂導入能創設扣人心弦的情境,就能激發學生的興趣,激起他們認知的欲望,使學生想學、愿學和樂學。而要讓學生想學、愿學和樂學,就得研究學生心理,從教學目標的設計入手,讓學生直接和知識進行心靈的溝通。總之,課堂導入的主要指向是讓學生明確本堂課的學習目標,然后根據學習目標選擇自己的學習方式,點燃學生探究學習的熱情。概而言之,以“導”激“趣”,以“導”引“學”,以“導”啟“思”。
2.好的課堂導入語的設置。人民教育家于漪說:“在課堂教學中要培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首先應抓住導入課文的環節,一開課就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
好的課堂導語應具有四個特點:自然、有趣、簡潔、啟思。課堂導入要自然、流暢、不露痕跡,引導學生巧妙地過渡到新課的學習中,使導入與新課渾然一體。除了“激趣”與“簡潔”外,課堂導入還要“啟思”。好的導入一定能夠引發學生的思考,讓學生在導入的內容中得到啟發,并自然過渡到新知的學習。
3.課堂導入要把握好兩點,要找準契入點,找準需要點,
4.常見的課堂導入方法,開門見山、溫故知新、問題引領、組織活動、故事激趣、時事新聞、制造沖突、游戲競賽、聯系生活、現場取材……方法有很多種,但要因教學內容而異,因師生情況而別。
課堂建構:
二、課堂現象
從胡老師的授課主題《取火之道,滅火之法》我們就可以看到是本節課目標是探究燃燒的條件和滅火的方法,整節課也是圍繞寫兩個目標來設計課堂教學的。
我的問題是:如何精準制定一節課的教學目標?
授課教師認知
假如我來教:
1.先要研究教材,解讀教材。只有深入解讀教材,我們才能為制定教學目標先到依據。
2.了解課堂的起始點,就是學生已經有了哪些知識,還有哪些知識是他們不知道的。課堂有三不教一教,三不教是學生已經知道不教,學生自己預習思考可以弄會的不教,就是教了學生也學不會的不教,一教是學生不會的,但是通過教學學生能夠掌握的,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接近學生最近發展區的知識,讓學生能夠跳一跳,摘到桃子。
課堂建構:
我提出的問題和我們這次觀課議課的討論問題不一致,所以,課堂建構就沒有形成。只是我個人的思考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