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免俗,我們要回答為什么要持有庫存
我們常說因素是如下最后一個,另外,還有幾個如圖所示
庫存管理有三個層面的問題需要回答
戰略層面(供應鏈決策):除了庫存,我們還有其它什么辦法來滿足業務需求?產品應該如何設計?
戰術層面(部署決策):什么樣的材料應該備庫?以什么形式備庫?每個材料備庫多少以及在哪里備庫?
運營層面(補庫決策):庫存狀況多久決定一次?補庫決定該在什么時候做出?應該補多少?
庫存分類,不同的角度可以分為不同的庫存
從財務會計的角度看:
? ?原材料 Raw material
? ?在制品 Work in Process (WIP)
? ?半成品 Seimi-Finished Goods, Components
? ?成品 ? Finished Goods
從庫存功能的角度看,分成三類
? ?周轉庫存 Cycle Stock
? ?安全庫存 Safety Stock
? ?在途庫存 Pipeline Inventory
? ?其實還有一個:手上的庫存 On-hand Stock, 基于公司的國際貿易條款,他是上面3個庫存的某1個或者2個的總和。
庫存總成本
庫存總成本 = 材料采購/生產成本(單價×數量) + 訂購成本(下單成本) + 庫存持有成本 + 缺貨成本
材料采購成本:一般是指單價×數量,分為采購或者自己生產兩種情況,如果這個價格與采購數量或者采購時間有關,它就是相關成本,否則,如果它的數值一直是恒定的,則無關。這里的無關并非不重要,而是指在制定庫存策略的時候,它不影響決策,因為你不管買多少,什么時候買單價都是一樣的。
訂購成本:一般是某個價格/訂單,它包括下單、收貨、處理發票、審計訂單等成本。如果是自己生產的,這個就是生產線啟動成本。如何決定這個數值是一個很靈活的、很主觀的一個判斷,可以通過流程分析給出一個大概判斷,也可以把所有環節的費用加起來,總之,需要做出合理的業務判斷。它什么時候是相關成本呢?只要它存在,而且不是很小的一個成本就應該考慮。
庫存持有成本:他是指在某段時間內,一般來說是1年,庫存價值的持有成本,要包含倉儲費、保險、稅金、損壞、盜竊以及資金占用成本。如何決定這個成本呢?一般是公司管理層設定的,首先是根據資金占用成本(無風險收益,或者公司期望的資金收益)+前面幾個,許多案例里面用的都是20%,25%,甚至35%。它什么時候是相關成本呢?只要持有庫存一段時間,這個就應該考慮在內。
缺貨成本:在產品缺貨的情況下,公司業務的損失,一般就是用某個價格/單位產品,或者某個價格/時間段,他包含Back Order(客戶愿意等待情況下),Lost Sale(客戶本次去其他人家買),Lost Cusomter Sale (客戶徹底離開),在生產的業務模式下 用停產損失來衡量。如何決定這個成本?把成本細化或者管理層決定一個數字,還有就是建立服務水平對應的Loss Function,正太分布和泊松分布可以查出不同的服務水平對應的Loss Function 的K是多少,從而計算缺貨成本--這個方法是本課程采用的“相對科學”的方法。它什么時候是相關成本呢?只要需求或者補庫時間有不確定性,就應該考慮在內。
庫存管理到底要解決什么問題
說了這么多庫存成本的類型,庫存管理到底是要解決什么問題呢?MIT給出的補庫模型的目標或者目的就是為了建立一個最優化的補庫策略來管理庫存,這個策略必須回答兩個最最關鍵的問題:
1. 訂購多少材料?Q - Quantity
2. 什么時候訂購材料?可以是每X時間訂購一次,也可以是在庫存達到Y個數量的時候,采購Q數量的材料
下次內容我們開始涉及EOQ經濟批量訂貨模型的假設和求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