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6月份的結束,2019年正式跨入了下半年。
而對于很多家長而言,7月意味著另外一個意思。
暑假與補習班!
2017年,一篇名為《月薪三萬,還是撐不起孩子的一個暑假!》將暑假補習推到風口浪尖。
對于當時掙三千一月的我而言,這簡直是一道晴天霹靂。
然而沒想到,今年我又看見了另外一篇:《聽說,3萬都撐不起的暑假,現在漲到8萬了!》
1
焦慮的父母
今年開學,我在學校家長群里,因為剛組成的班級,老師讓各位小朋友分別拍一段視頻介紹一下自己的家庭。
其中一個孩子,6分鐘全程用英語介紹了他的家庭。
要知道,他們才6年紀啊。
我一下就感覺到了差距,于是,今年暑假我已經給他報了幾個補習班。
英語肯定的,不要求他完全像另一個小朋友那樣能流利的說出來,但至少能對話。
其次就是奧數,很多人和我說,這馬上進入初中啊,數學特別重要。
然后科技啊、歷史啊、寫作啊、繪畫啊,反正一天的時間,安排的滿滿當當。我看很多書上說,小孩貪玩,一到暑假就玩瘋了,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于是新的學期又要慢慢進入學習狀態,不僅效率不高,小孩還容易累。
總的來說,做父母的我們不是沒有那個條件,也不是沒有時間,不能讓孩子輸在未來。
“不能輸”“贏在未來”的文化已經深度綁架了家長。
單單成績好已經不能代表孩子的能力了,僅僅學習成績好已經不能讓孩子贏在未來了。
甚至很多家長,為了孩子的教育,放棄了自己應有的生活。
2
瘋狂的補習班
6月份開始,隨著暑期的到來,補習班即將迎來行業的黃金月份。
各大補習班紛紛將目光投向了學校的父母,傳單、電話、小冊子、體驗課。。。花樣百出。
伴隨著各種說辭,父母儼然成為了一個個被營銷,被焦慮的對象。
“對,就你們初一(3)班,有個XXX,已經在我們那邊上了一年的課了。”
“您那小區,有好多住戶在我們這里報名了呢。”
“孩子現在不努力,到時想考好高中,就難了。”
“你做父母的,現在還能選。不好好補習,你的孩子就沒得選!”
“孩子得眼界決定了他未來的格局!”
據數據顯示,中國的校外培訓行業從2012年的2281億元增至2017年的3930億元,預計到2020年人均花費在6862.63元左右,培訓市場總規模將超5000億元。
這樣造就了培訓補習行業的高薪,一個小時500-1000元的培訓費,已經成了不少品牌標準價。
高薪也吸引了一大批重點大學的畢業生前來應聘,不少名校的學子畢業后也進入了課外培訓機構,成了個培訓師。
風水輪流轉,為了考名校去機構瘋狂補課,考上名校又回到機構,成為為下一代人瘋狂補課的培訓師,真是一個令人尷尬的循環。
曾經聽過一個段子,有個人花了幾萬塊報名雅思考試。
老師問他,你考雅思是為了出國嘛?
那人回答道,不是,考過了我準備去教別人。
3
你不送孩子暑假去補習,你就對不起他的人生!
據不完全統計,中國的補習培訓機構,如今已經突破百萬級別。
這一方面是教育發展的表現,是個體教育的精細化與素質化的表現,而另一方面又彰顯出孩子與父母的負擔。
你不送孩子暑假去補習,你就對不起他的人生!
孩子們的暑假,變成了從文化課補習,到興趣班,到如今越來越流行的游學。
父母的負擔從一個普通的文化補習班2000-5000,到興趣班8000-10000,再到一個游學30000-50000。
新民晚報在《“先把家長和孩子整暈再說!”200億元的游學市場,誰來管?》中寫道:“哈佛,中國孩子摩肩接踵;劍橋,中國孩子成群結隊;牛津,中國孩子魚貫而入;悉尼大劇院,滿眼望去臺階上幾乎也都是中國孩子……放暑假了,中國中小學生在海外掀起的游學熱潮,絕對一年勝于一年。只是,花費昂貴的游學到底給同學們帶來了什么?除了到此一游開開眼界,還能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留下什么印跡?尤其是,游學之“學”,究竟又能有多少東西真正學有所得?”
一個健康的補習行業,需要多方面的共同進步,行業的準入門檻,機構的資格考察,從業人員的資格評定,父母的理性對待,孩子的減負需求。
而我想,父母的理性對待是第一應該考慮的,因為很多時候,拿決定的永遠是那些”焦慮“的父母們。
不被”月薪三萬,負擔不起孩子的暑假“的焦慮所影響,不被”輸在未來“的焦慮所影響。
理性的看待補習,多與孩子溝通,給孩子一個他想要的暑假與童年,或許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