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都說童年可貴,童年易逝,童年美好,童年blabla....
然后他們也說現在的孩子沒有童年,他們說社會謀殺了孩子的童年,他們說現在的孩子都不開心,事實真的如此嗎?
一、全民鋼琴和全民圍棋
不知道你看過這條新聞沒——“劉金燕在南京一家超市偷了一只雞腿,作為給生病女兒的兒童節禮物,成為全國關注的“偷雞腿媽媽”,引發很多討論。事情發生幾天后,人們為劉金燕母女捐款30萬元。劉金燕這樣描述自己現在的生活:“早上6點,剛天亮我就起來了,來這廢品廠里做一些廢品分類的活,一天有50塊錢。這里冬天冷,夏天熱,下雨漏,家里蚊子特別多,我們點一個蚊香不行,就點兩個、三個。現在,大雙剛開始學鋼琴,學了有一個多月了。一個月收入1500塊錢,就得拿300學鋼琴。”
鋼琴究竟寄托了中國家長的什么情懷?讓各個層級的父母都控制不住寄幾,讓孩子去學習,砸鍋賣鐵都要學?
據中國音樂家協會透露,目前中國學鋼琴的人數已超3000萬人,且以少年兒童居多。就是說你問10個孩子,肯定有一個孩子告訴你,他在學鋼琴。世界上,號稱音樂之國的“奧地利”,這個國家的總人口才八百多萬,但我們學琴的孩子就是這個國家人口的4倍。
在深圳,幼兒園的阿姨統計小孩子有什么特長,一個小朋友舉手“我會彈鋼琴”,阿姨示意她坐下,然后說“大家都會的不能算特長”。在深圳,一半以上的小孩都會去學鋼琴。
我們來算算鋼琴的投資和花費,鋼琴課程每節課按基礎300元的標準算,一周一節課,一年60個課時,一年課時費18000元,考到鋼琴10級,根據孩子的資質,少則2、3年,多則6、7年,折中算4年,費用是72000元,再加上買鋼琴費用,大概是10萬元。
這個費用在對于中國的很多城市的很多家庭而言是拿得起的,但有必要拿嗎?一定要拿嗎?大家都拿的東西就一定適合一定對嘛?這個曾經我們對于“貴族”的念想的寄托,如今還有任何一絲貴族氣質嗎?
一個高水平鋼琴老師說:“下一個學鋼琴人數激增的,就是非洲了。”
圍棋的情況也不次于鋼琴,僅僅拿山西省來看,學圍棋的人就遍地都是了。2015年山西省春季圍棋段位賽開戰,報名參賽選手達到了2359人。從全國范圍看,這個數字只有在江蘇、上海等圍棋大省才出現過。
原來代表著“貴族”的興趣愛好培養如今已經變成爛大街的口水化技能,學過鋼琴的孩子太多了,一生為伴,彈出名堂的孩子少之又少。
但真正的“貴族”的興趣班,早已經不限于這些了。
二、那些貴族化的興趣班
你聽說過“英文戲劇教育”班嗎?
在歐美等國家,通過戲劇這種教育媒介來培養下一代創意發展能力的方式早已流行開來。作為一種綜合性的藝術形式,戲劇包含了音樂、舞蹈、空間、人物、思想、文學等方方面面,在塑造獨立思考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社交能力、學習習慣等方面有著重大的作用。
不只是這個,馬術、花樣滑冰、小主持人、音樂劇、兒童劇表演、視唱練耳班、高爾夫啟蒙、擊劍訓練等在大城市興起并走紅。前幾年火的冰球、橄欖球、棒球這幾年也呈現平庸化的趨勢。
這些小眾的貴族興趣班都很火爆,一位難求,而且價格非常高。
這些“貴族”興趣班是怎么形成的呢?咱們看一個簡單的案例。
“我在隔壁小區的高等級游泳館里,碰到過少兒游泳俱樂部的孩子們訓練,教練是國家女隊退下來的世界冠軍,一群6、7歲在家里如珠如寶的小少爺小公主被訓得累半死卻個個興高采烈,他們在為接下來要在加拿大舉行的國際少兒游泳賽事集訓,而這只不過是學生生涯中一系列熱身賽之一而已,能夠獲得某個大型國際賽事的獎項,會為他們將來申請世界頂尖名校的簡歷,添上有用的一筆。”
在網上搜索暑假兒童培訓班,隨處可以看到打著“貴族熏陶”、“紳士氣質”、“淑女風范”等招牌的貴族運動培訓班的招生啟事。
是的,他們抓住了真正中產未來的對于孩子教育的期待。而其他層面的家長根本不知道這些課程,還覺得這是一個奧數英語鋼琴圍棋橫行天下的年代。
興趣補習班的鄙視鏈就這么產生了。
所謂貴族瞧不起那些整天折騰孩子亂學的家庭,覺得那是耽誤孩子時間;
所謂折騰的家庭瞧不起那些不管孩子放養的家庭,覺得那是耽誤孩子未來。
三、帶孩子怎么玩也早已完成階級分化
放假帶孩子出去玩一直是一個非常頭疼的問題,今年十一,曲阜“三孔”景區共攬客9.1萬人次。創下或逼近有史以來的游客接待最高峰。故宮、長城、兵馬俑、西湖……無一例外。
你本來想帶著孩子沾沾文氣,進進清北樹立樹立“遠大夢想”,可你體會到的只有無盡的排隊和中國人有多多。
于是,游學就這么誕生了,尤其是海外游學,根據兩厘米國際游學網的不完全統計,2014年中國海外游學人數接近35萬人次,市場規模近90億元,預計2015年將達到50萬人次,市場規模達到120億元,并將以每年不低于40%的比例增長。同時,參與人群群體不斷擴大,學生群體呈現低齡化趨勢,覆蓋到小學三年級到大學所有年齡段,有47%的小學生有游學打算。
相信現在很多在重點校的家長對于出國游學都特別有感觸,很多學校都在組織,事實上從業內小石頭可以很負責的告訴你,99%的游學基本上就是旅行社承包全程的安排,大部分都是體驗和走馬觀花,利潤多數給了旅行社,游絕對是游了,學到什么真不一定。
但孩子們對這個還是很激動的,畢竟同學都去了,你說不讓他去行么?
不過家長錢包就遭罪了,一個暑假出國游學輕則2W,重則3-4W,一年游學可能就有個5-6W的花費。
而真正的貴族絕對不滿足于這種走馬觀花式的游學的,他們更想不走尋常路,比如你可以考慮下帕勞、庫克群島、馬達加斯加、馬耳他、牙買加、突尼斯、約旦等新興旅游目的地。
比如看完動畫片《馬達加斯加》,這個世外桃源般的非洲小島上精靈可愛的狐猴大家都印象深刻。你可能只是看看動畫片,但有的家長就能帶著孩子立馬飛往親身體驗馬達加斯加物種的多樣性和獨特性,來個七天親子體驗游,這不比看動畫片,看繪本生動得多么?
比如每年去個3-5個國家,出國讀書前來個世界文化融合理解論文,簡歷一秒鐘就閃亮和差異了。
更能ZUO的,去個冰島芬蘭看極光體驗極晝極夜啊,去個南極登上長城站啊,這就跟去長城感受人擠人差別大了去了。
去美國找個普通的游學集中營和在伯克利大學住宿舍聽大學老師上課2個月的游學價值差異太明顯了。
所以,帶孩子去哪兒玩,怎么游學,學了什么的鄙視鏈又形成了。
你不得不承認,金錢和時間是支配一切分化的力量,這個社會的很多場景都在逐漸分化,甚至包括尋常的吃喝拉撒。
家長在教育過程中最重要的是明白什么是孩子真正的核心能力。
金錢和時間固然是購買資源的唯一渠道,但只要你買了,孩子就有核心能力了嗎?
全民學鋼琴,中國的音樂家出的更多了嗎?中國的獨立音樂發展更好了嗎?中國的文藝事業在世界上更棒了嗎?不會鋼琴的孩子真的就有劣勢嗎?他的人生就注定會因為錯失鋼琴而不快樂嗎?你期待的素質和氣質他都有了嗎?
不見得吧。
高額的馬術課高爾夫課學了就真的是貴族了嗎?也不見得吧。
整天游學就是國際化人才了嗎?去的國家多孩子就真的見識廣了嗎?
但我們能看到什么正向例子呢?
一個家長花了重金帶孩子四處走國家,去冷門國家,去體會風土民情,孩子很早就有自己的方向了,求學論文寫得震撼,打動了各種招生官,進入名校;
一個家長從小帶著孩子跟自己的醫學研究項目,出國研究國內學習,不光走好正常學習,從小孩子就接觸醫學,大學本科順利申請了國外世界一流醫學院。
我們看到了很多走向成功的例子,但卻沒有看到這故事背后的精髓,只把人家學了啥這個表象模仿了過來。
于是孩子不光沒有留下那些能力,卻多了一份攀比心,多了一份對父母的依賴,多了一份自我和自私。
太多家長都那么著急地希望給孩子更大的世界去觀察,給孩子更廣的世界,給孩子似乎更強的競爭力,他們選擇了砸時間砸錢,但卻忘記了,人其實有兩只眼睛。
一只眼睛在向外看,看整個世界;
一只眼睛在向內看,看自己內心。
讓孩子認識世界的方式絕對不止游學和興趣班,閱讀是遠比這些途徑更加直接和有深度的方式。
畢竟那些B格奇高的帶著炫耀的朋友圈,也比不過一個有深度還有趣的靈魂。
你希望你的孩子是一個碎鈔機,還是一個有趣有深度的靈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