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花費半年工資,給孩子報11個暑假班
近日,朋友媛媛媽在一次好友聚會聊天時感嘆道:“我大半年的工資,都養不起一個暑假里的孩子了?!?br>
原來,她給今年下半年即將進入小學六年級的女兒媛媛,報了一大堆暑假班,包括11個培訓班和2個夏令營,共計花費5.7萬元,相當于她大半年的工資。
媛媛媽給女兒制定的暑期計劃表讓人瞠目結舌,嘆為觀止。
11個培訓班,包括語文3個、數學3個、英語1個、科學1個、編程1個、書法1個,以及游泳1個。2個夏令營,一個是國學夏令營,另一個是國際夏令營。在時間安排上,從媛媛期末考試結束,一直持續到8月29日,全程無空當。
我問媛媛媽,“暑假班安排得這么滿,孩子忙得過來嗎?”
“還好吧。我看周圍的孩子,個個都排得超級滿的?!辨骆聥屨f,“小孩子嘛,如果不給她安排好,她就會看電視、玩游戲,還不如去培訓班學點東西?!?br>
“語文、數學為什么都要一口氣報3個培訓班?”
對于我們的疑惑,媛媛媽解釋說,“經過我反復對比研究發現,幾個班的教學側重點不一樣,我全都報了,希望媛媛可以補得更全面些。”
媛媛媽還說,“我每年最怕過暑假了。哎,現在買東西都不敢買貴點的了,每次買東西時第一反應都是先換算成孩子的課時費,看看是不是劃算?!?br>
“給孩子報暑假班花費那么多錢,自己日子過得緊巴巴的,有必要嗎?”
對此,媛媛媽無奈地說,“現在沒有家長不給孩子報暑假班的吧。別人家的孩子都在上補習班,你不上的話,差距就會越來越大。而且感覺周圍的學霸太多了,一比就覺得媛媛和他們的差距很大,所以暑假必須要報培訓班?!?br>
聽到媛媛媽這么說,我不知道該說點什么才好,眼前浮現了她女兒媛媛的樣子:
一個文靜瘦弱的小姑娘,戴著一副厚厚的眼鏡,每天忙不迭地輾轉于各個補習班。小姑娘我見過幾次,給我的印象是特別乖順,沉靜,完全沒有花季少女應有的活潑、朝氣。
02
不是孩子輸不起,而是父母害怕輸
有研究指出:中國已經成為全世界教育花費最貴的地區,而且超過三分之一的家長已經把全部時間都花費在孩子身上。
雖然如此,但中國父母依然擔心自己做的不夠。
我們害怕孩子長得沒有別人家孩子高,成績沒有別人家孩子好,才藝沒有別人家孩子多……會輸,會落后。于是把這種壓力強加到孩子身上,卻忽略了孩子內心的感受,也沒有考慮到孩子是否能夠承受那份重量。
這是一種典型的中國式父母焦慮,實際上不是孩子輸不起,而是父母害怕輸。
很多父母把自己的夢想和對人生的所有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花費大把錢給孩子報各種各樣的補習班,不惜代價送孩子上好學校,希望孩子不要輸在起跑線上。強迫孩子去按照父母的意愿做某件事時,還不忘對孩子苦口婆心地說上一句:“我是為了你好!”
?
馬東曾說:中國父母最可怕的地方,就是把自己成長中的焦慮轉移給了孩子。
我們小時候沒考上好大學,想讓孩子幫我們圓夢;
我們小時侯成績不如別人,想讓孩子一定要爭口氣,超過別人家的孩子;
我們沒過上安穩的生活,催促孩子一定要過上理想生活……
正是這種焦慮,讓無數家長和孩子都處于連軸轉的水深火熱之中。
03
中國式父母焦慮,正在毀掉下一代
前段時間,曾與鄧麗君齊名的香港女歌手陳美玲在網上又火了?,F年61歲的她,在退隱歌壇30年后,又一次刷屏朋友圈。不過,她這次是以媽媽的身份。
她先后把3個兒子都送進了美國排名第一的斯坦福大學。
最近,陳美玲在接受采訪時談到的教育理念引人深思:“不要讓中國式焦慮,廢掉了你的孩子。”
陳美玲在視頻中提到了很多關于教育的點,都讓很多父母瞠目結舌。
比如:不要制定每天的時間表、不要給孩子報課外班、不要替孩子做選擇……
這種教育理念和大多數中國父母完全背道而馳。我們唯恐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所以花費巨額給孩子報各種培訓班,拼盡全力把孩子送進最好的學校。這足以體現中國父母對孩子教育的重視。同時,這背后也暴露出了一個殘酷的真相:中國式父母焦慮。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這種中國式父母焦慮,很有可能會毀掉我們的孩子。
有人說,當中國孩子太累了!
看看下面這幾張圖:
練舞時寫作業
上學路上寫作業
打點滴時寫作業
別人在沖刺,他們在寫“沖刺”
孩子因為學習壓力、作業問題而輕生的新聞屢見不鮮。
北京大學曾發布《中學生自殺現象調查分析報告》:
中國每5個中學生中就有1人曾考慮過自殺。哪怕考上大學后,跳樓、臥軌、跳河的慘劇也是接二連三發生。
這里的每一個數據都足以讓我們心驚膽戰。
它讓我們知道,中國式父母焦慮,對孩子造成了多大的傷害。家長的用力過猛,可能毀掉的是孩子光明燦爛的一生。
04
逼瘋家長的不是攀比,是不明所以的“高級”
以國外游學為例,已經呈現出越來越低齡化的狀況。
但問題是,對于兒童,別說是適應能力和學習能力,就連安全都是未知數。
而提供這類“國外理念、高級知識”培訓、游學機構們也樂意宣揚這種貴族教育的秩序,樂意讓花著真金白銀的父母們覺得錢到位了,就是能換來值得的回報。
寧可“燒錢”也要按照所謂成功人士、社會精英的標準打造孩子,燒著了的是家長們“望子成龍”的焦慮。
于是才有那樣的哀嘆,“月薪三萬撐不起暑假”。
重慶一媽媽給自己上幼兒園的寶寶報了培訓班,每節課45分鐘,課堂上老師幾乎全英語教學。這樣一個課程下來,學費高達1.6萬元。
“報名之前,說是國外的理念,可以取得好效果。
看到很多人都報名,我也給孩子報了名,但是發現由于孩子聽不懂,基本上各玩各的。并不能學到多少東西,真后悔當初報這個班了?!?br>
一項調查顯示,有91.1%的中產家庭家長不滿足于最基本的教育消費,其中甚至有將近一半的人,心甘情愿多花錢。
“再窮不能窮教育”,今天的中國父母已經成為全世界最舍得給孩子教育投資的那一批人。
不僅要給孩子花高額費用報興趣班、輔導班,送孩子出國游學;還通過儲蓄、投資或保險為孩子教育做準備。
家長對于孩子的教育支持不遺余力,也使得孩子對于接受父母的投資理所當然,甚至更加主動地提出自己的教育需求。
被利用的焦慮,“逼瘋”了家長,讓他們有苦難言。
“我們是工薪家庭,一下要拿出幾十萬元去讓他出國,肯定有困難。再說,他現在都不好好上學了,出國就能學好嗎?”
咸陽一中的學生小明執意要舍棄現在的學業,出國留學,甚至提出讓父母賣掉房子。
孩子的這一舉動,讓一家人幾乎陷入崩潰的邊緣。
更讓人擔憂的是,高三開學以來,小明聽課不認真,不守紀律,上課經常睡覺,心完全沒在學習上,成績下降明顯,甚至落到全班倒數幾位。
對于高額的出國留學費用,小明似乎也有自己的考慮:
“其實開始根本用不了那么多錢,我可以申請獎學金,還能自己打工……再說,那些錢和房,本來也是為我將來結婚準備的,我不過提前把它用了而已?!?br>
所謂追求,都變成了逃避人生的無理要求。
焦慮會傳染,深處教育困局中的學生和家長都難免引火上身。
這一“陷阱”,讓家長在潮流中忽視了教育的本質,從而和孩子一起饑不擇食。
“貴族教育”,不是暴發戶式的教育,更不是打腫臉充胖子的強行合群。
05
緩解焦慮,接受孩子成為普通人
在當前的教育大環境下,父母要做到不焦慮,似乎真的很難。
學校和老師被“成績指標”壓迫著,家長被老師壓迫著,孩子被家長壓迫著,一環套一環,最終孩子在長期的學習壓力下不堪重負,出現厭學、抑郁,甚至選擇死亡。
功利的教育,焦慮的家長,受傷的孩子,最終三敗俱傷。但傷的最重的是孩子,也只會是孩子。
孩子有選擇嗎?沒有!他只能默默地承受,或者選擇以極端的方式表達自己的反抗,比如自殺、輕生。
所以,在這樣的教育大環境下,父母如果不保持清醒、不自我覺醒,那么最終受牽累的只會是孩子。
我們生活在一個全民焦慮的時代,而教育是引發焦慮最多的一個領域。
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績優秀,將來能有一份好的工作,過上理想的生活。這個愿望是最普遍的,也是人之常情。
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情當然能夠理解,但現實是:
大多數孩子最終會成為一個普通人,過著平凡的一生。畢竟,在社會中,普通人還是占絕大多數的,特別優秀的人只占一小部分。
但是有很大一部分家長接受不了這個現實。當孩子學業不出色時,他們就覺得孩子這輩子都完了,于是他們焦慮不安,花費巨額補課費給孩子報各種培訓班,拼盡全力要把孩子送進最好的學校。
這種中國式父母焦慮如何緩解?保持一顆平常心,能夠坦然接受孩子最終可能成為一個普通人!
成為普通人并不意味著孩子這輩子就完了,普通人也有普通人的幸福和快樂,只要那是孩子自己想要的生活就行。
父母不可能把孩子永遠保護在自己的羽翼之下,我們應該做的:
就是拋掉無用的中國式焦慮,不去按照自己的期望給孩子規劃好人生之路,然后催促孩子不斷前進;而應該僅僅以陪伴的姿態,在孩子需要時給予支持,讓孩子成為他自己,活成他自己想要的樣子!
最后,希望每個父母都能有一顆平常心,有勇氣對孩子說:
孩子,無論你是否優秀,我都會永遠愛你。希望你活成你自己,健康快樂,擁有平凡的人生和平淡的幸福,就是我最大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