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系統1”和“系統2”
丹尼爾·卡尼曼在《思考,快與慢》中,把人腦的兩套思維系統分為“系統1”和“系統2”。
系統1自動起作用,能迅速對事物給出一個很難被改變的第一印象;
系統2費力而緩慢,需要我們集中注意力進行復雜的計算。
如果把這兩套系統看成“操作系統”,那么,顯然,
系統1>計算機>系統2。
就好比,剛出生的嬰兒就能分辨表情,計算機需要大量處理器才能學會識別貓的臉,而建立一套知識體系需要漫長的過程。
系統1之所以這么快,是因為它在漫長的進化史中非常有用,也就是生存本能。
系統2則需要量化輸入和預計輸出,所以,它的產物就是理工科思維。
2、“常識”和“反常識”
一個不會算數,甚至不會清晰地邏輯推理的人,只要知道誰對他好誰對他壞,靠本能就能在草原上生活得不錯。但到了現代,他就會有大麻煩。
在這里,我更傾向于把上述兩套系統稱為“情緒的大腦”和“思考的大腦”。
情緒的大腦,在應對外部世界的過程中會同時催生一些原始的情感反應和身體反應,包括恐懼、安全、痛苦、快樂、受傷和憤怒。
思考的大腦,傾向于進行思考類、計算類和邏輯類的活動,包括催生批判性思維,尋找問題解決方案,進行分析性、歸納性與演繹性思考。
在古代,情緒的大腦能讓你在聽到門口人人喊跑的時候快速反應,跟著大部隊一起跑以躲避生存威脅,是只要有點好東西就高興得不得了的時代。
傳統的社區是熟人社會,靠的是道德和禮治。我們只要能分辨善惡美丑,就能生活下去。
這種生存本能驅使下,針對某些特定動作的美學評價,就是文人思維的起源。而這些由“原始思維”產生的“價值觀”所做出的價值判斷,就逐漸形成了“常識”。
然而,現代社會與古代大不相同。
人們的生活變得越來越復雜,除了工作、休息,我們還要娛樂、參加社交活動、學習和發展,甚至隨時對遙遠的公眾事務發表意見。
我們所做的每一個決定都有可能影響別人。
而且,面對這種復雜的局面,通常情況下,好東西這么多,我們卻不能都要。于是有了“魚與熊掌不可兼得”,我們不得不在生活中做出各種取舍。
這種取舍思維,就是理工科思維的起源。它要求量化利弊,不美也不丑,甚至還要斤斤計較、討價還價,最后得到一個既談不上歌頌也不值得唾棄的結果,一點都不文藝,所以文人不研究這個,這種思維叫做“反常識”。
3、“文人思維”和“理工科思維”
不懂得取舍,生活仍可以對付著過下去。
但是在現代社會的整個社會尺度上,我們必須做出取舍。
比如:
①用純天然方法種植有機農業;
②保護環境;
③取消人口控制;
④讓每個人都吃飽穿暖。
這四件事是不可能同時做到的,你必須放棄一個。
這時候光靠文人希望用自己的聲音來調動很多人的感情乃至于按照他們說的“常識”采取行動,無疑只是一種未經過取舍的原始民意,一點都不好使。
所以,到了用理工科思維取代文人思維的時候了。
我們不得不依靠這個常常違反常識,甚至可能變來變去的思維方式來做出決策。
這就是萬維鋼老師的《萬萬沒想到》這本書所要表達的核心思想,用理工科思維理解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