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母親教子智慧:表現在哪里?(中)

《母親:教育孩子成功之密碼》  

 蘇東坡母親教子智慧:表現在哪里?(中)

——破譯蘇東坡母親教子密碼  

?3.富家女程夫人:如何“勉夫發憤”讀書?     

我們知道,蘇洵少不更事,不求上進,喜歡游歷,且屢試不中,可是,他的妻子程夫人從不像別人那樣冷眼對他,反而盡量去理解,關心,支持他。

這是多么好的妻子,這是一般妻子所不能做到的。

就在這個時候,蘇洵看著程夫人,默默無聞的、辛辛苦苦的為蘇家操持勞累,教育子女盡心盡力,卻能安貧守志,“甘此蔬糲”,真是看在眼里,記在心里,深為感動,直到年27歲驟然醒悟,發奮求學。

于是,醒悟的蘇洵對妻子程夫人說了一句話,這句話,正是程夫人想說,而且又不敢說,一直等的一句話。

那么,蘇洵對妻子程夫人說了一句什么話呢?

(1)蘇洵對妻子說,我想學,誰負責家里的開支?  

 司馬光在《程夫人墓志銘》寫到“府君年二十七猶不學,一日慨然謂夫人曰:‘吾自視,今猶可學。然家待我而生,學且廢生,奈何?’”(司馬光《程夫人墓志銘》)

用現在的話意思是:“蘇洵到二十七歲還不知道學習,有一天,感情激昂地對夫人說:‘我看自己現在還是可以發憤求學的。然而全家要依賴我生活,如果我求學,將會斷絕生活來源,怎么辦呢?’”

(2)程夫人對丈夫說,你要學,我就養活你與孩子!   

程夫人盼望丈夫“迷途知返”的這天終于到來了:司馬光在《程夫人墓志銘》寫到“夫人曰:‘我欲言之久矣,惡使子為因我而學者!子茍有志,以生累我可也。’即罄出服玩鬻之以治生,不數年遂為富家。府君由是得專志于學,卒為大儒。”(司馬光《程夫人墓志銘》)

用現在的話意思是,“程夫人說:‘我很早就想說這件事了,只是不想讓你認為是因為我才學習的!你如果有志向,家庭生計的事我來擔當,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你盡可以放心,我決不會讓大家鋨著的。’于是拿出所有服飾器玩,賣掉它們來經營家業,謀求生計,沒有幾年就成了富裕之家。蘇洵因此能夠專心致志完成學業,最終成為一位學問淵博的人。”

從此,程氏為了讓丈夫能安心讀書,真的接過了整個家庭這副生活的重擔。 于是,她賣掉了所有自己的陪嫁和東西以治生計,而且比蘇洵更能干,不到數年,家里比過去富裕了許多。而她又不是一個守財奴,認為家中錢財太多,反而累及子孫,使他們不肯好好上進。于是她看看家中有余財了,就幫助族人中的貧困人家,凡婚喪嫁娶有困難的,都給予賑助,大有蘇洵父親蘇序之風,因此得到遠近鄉人的稱贊。

(3)蘇洵發奮讀書,妻子無私奉獻,助夫成才      

蘇洵從此杜門謝客,發奮讀書,最終成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這一點,我們可以才歐陽修《蘇明允墓志銘》“年二十七始大發憤,謝其所往來少年,閉戶讀書為文辭”看出。   蘇洵的成就與程夫人對他的勉勵和無私的奉獻是分不開的。“勉夫教子,底于光大”這是司馬光對他的最高評價。

如果《三字經》是這樣蘇洵的記載:“蘇老泉,二十七,始發奮,讀書籍;得妻勉,終有為”,那么,就更為公正和恰當了。

我們從蘇洵在《嘉佑集·祭亡妻程氏文》“昔予少年,游蕩不學,子雖不言,耿耿不樂。我知子心,憂我泯沒”中就可以看到,正是那一晚的夫妻剖心,促使蘇洵的思想逐步改變。

?對于程夫人“勉夫教子”,史學家司馬光在《武陽縣君程氏墓志銘》寫到“況如夫人,能開發輔導成就其夫、子,使皆以文學顯重于天下,非識慮高絕,能如是乎?古之人稱有國有家者,其興衰無不本于閨門,今于夫人益見古人之可信也。銘曰:貧不以污其夫之名,富不以為其子之累,知力學可以顯其門,而直道可以榮于世。勉夫教子,底于光大。壽不充德,福宜施于后嗣。”(《武陽縣君程氏墓志銘》司馬光)

?或許程氏夫人默默契地為家計操勞,令到蘇洵內心慚愧非常。一個堂堂大男人整日游手好閑,無所事事,讓一個婦道人家操心勞碌,終于有一日,蘇洵良知發現,決心要為家里做一些有用的事,而在蘇洵生活的年代,這樣的大事,莫過于考得功名!

?對于程夫人,史學家司馬光所作《武陽縣君程氏墓志銘》對她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夫人喜歡讀書,能理解書中的大道理。

蘇軾、蘇轍小時候,夫人親自教導他們,經常告誡他們說:‘你們讀書,不要效仿同輩人僅僅想要讓人知道自己是個讀書人罷了。’常常稱述援引有關古人名譽節操的事例來勉勵他們,她說:‘你們如果能為正道而死,我也沒什么憂愁悲哀的。’不久,二子同年考中進士,又同時考進賢良方正科。蘇轍答辯語言尤其懇切率直,使人驚異,這都是夫人平時對他勉勵的結果啊。”

?由于,蘇洵天性愛好自由,文章也崇尚自然,因此向來不喜歡鉆研專為了科舉考試而設立的“屬對聲律”之類的學問。

但為了考進士,又不得不學習他不喜歡的東西。

?29歲,他再一次赴京趕考,文章雖寫得出眾,但仍不合考官人要求,再一次名落孫山。直到1057年,49歲的蘇洵與2個兒子一起進京,才得以自己的文章才學名滿京師。

 慈母教子,程夫人不僅勉勵丈夫上進,而且對蘇氏兄弟精心撫養教育,諄諄教誨,鼓勵他們“奮厲有當世志”,“立乎大志,不辱蘇門,也不悔于國家。”

程夫人除操持家務外,還擔當著孩子們的啟蒙教育任務,親自教授他們的詩書,并經常給他們講古今成敗治亂的故事,培養他們的品德、情操和氣節。

?蘇東坡作為文化巨人,蘇東坡的成才環境歷來為人們所關注。 然而,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蘇東坡的成才環境究竟怎么樣?

那么,程氏究竟如何用自己的文學修養,滋養了孩子們呢?

蘇東坡母親是如何教育孩子?

下面,我們蘇東坡的降生。

第四節 蘇東坡的降生

宋仁宗景佑三年,公元1036年十二月十九日(1037年1月8日),在蘇洵28歲的時候,在四川樂山附近一個叫眉山的小鎮上,生下了一個嬰兒,他就是后來成為宋代的文學大師、著名的散文家、詩人、書法家、畫家的蘇東坡,名蘇軾。 在蘇軾之前,程氏還生有長子景先,只是在蘇軾兩歲時就夭折了。

?又過了一年,蘇轍出生了。

?據記載,程氏嫁到蘇家后生了六個子女,但后來只有蘇軾、蘇轍兄弟倆幸運地存活了下來。

?蘇軾降生時,祖父蘇序正值六十三歲,七十五歲的祖父去世時,蘇軾已十二歲,祖父年輕時生的高大英俊,身體健壯,酒量極大,慷慨大方,是眉山的名人。

?這是一個普通的平民之家,10年之內,美麗又大方的程氏為老公蘇洵生了六個孩子,該男嬰排行第五,取名“軾”。

?“軾”在古文里的意思是“車前的扶手”。

父親蘇洵希望這個孩子,今后就算默默無聞,也要扶危救困、真正對社會有用。 這是囚徒最佩服蘇洵先生的地方,盡管他年輕的時候有些吊兒郎當、無心向學。

但他絕對是一個好父親,不像有些家長,只盼孩子象搖錢樹一樣生長。

?他繼承了儒家知識分子的優良傳統: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從蘇洵29歲再次考進士不舉以后,到1057年的的20年間,他經常外出游歷,足跡遍及大江南北,也開始與一些有才有識之士交往,在家的時候不多。

?他的兩個兒子蘇軾、蘇轍卻在慢慢長大了。

蘇洵父親蘇序年事已高,也從來不大管家中之事,因此兩個兒子的教育的責任,就全部落在他們的母親程氏的身上。

下面,我們接著看蘇東坡的母親教子密碼。

?第五節 蘇東坡的母親教子密碼

蘇東坡的母親程氏是一位很有教養的婦女,飽讀詩書,深明大義。

她親自教兒子讀書,引導效法先賢,樹雄心,立大志,以"澄清天下"為己任。 所以此時蘇東坡的母親既有時間又有心情專心致志叫兒子讀書。

?蘇東坡母親認為歷史事跡既教人知識,更教人明是非造就做人的品德操行,所以非常重視教兒子讀歷史。

?一、“自編教材”:蘇東坡母親尋覓孩子啟蒙中學習樂趣

?當蘇軾、蘇轍兄弟兩三歲的時候,蘇東坡母親程氏便開始了對他們的啟蒙教育。 她制定學習計劃,授課內容,親自教孩子們讀書識字。 當時的啟蒙讀物,對于兩三歲的孩子來說,還很深奧。

程氏就自己從歷年書籍中找出故事,自編教材,給孩子們授課。由于程氏深入淺出,蘇軾兄弟學習得很認真。

二、“因材施教”:蘇東坡母親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

?根據孩子的特點。程氏按照兩個兒子不同的性格,施以教育。

?蘇軾和蘇轍兄弟倆性格不同,但蘇軾好動,蘇軾活潑好動,做事常常虎頭蛇尾;蘇轍好靜,做事能持之以恒。

所以,蘇母對他們的教育也不同。

為了磨去蘇東坡的浮躁,蘇母就讓他抄《史記》《漢書》等經典書籍。 在抄書中,蘇東坡開闊了眼界,熏陶了情操,還練習了書法。在抄書時,有時用王體,有時用顏體,后來在模仿中形成自己的特點,成為宋朝最光彩奪目的書法家之一,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

?三、“東坡種松”:蘇東坡母親培養孩子的勞動習慣

蘇東坡母親程氏系出名門,知書達理,學養深厚。對兒子的教育也非常嚴格。因其信道教,等兩個兒子稍大時,便把他們送到一位道士那里當學生。

?有一天,蘇東坡和伙伴們在山上玩,順手拔下了一棵剛種下不久的小樹苗當劍使。這件事傳到母親耳中,母親非常生氣。她對蘇軾說:“俗話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一棵樹需要十年的時間,才能從幼苗長成大樹,你把樹苗拔了下來,那么一棵大樹也就過早地毀在你手里了。” “娘,我再也不拔樹苗了。”

蘇東坡誠懇地說。 “那么,你知道樹木都有那些用處嗎?”母親進一步啟發道。

?“樹木可以蓋房子、做家具。”蘇東坡軾答道。 “你每天在山林中玩耍,綠蔥蔥的大樹,是不是使你感到心情舒暢?夏天時,太陽火辣辣的,在樹蔭下人是不是感到很涼快?如果山上是光禿禿的一片,還能給人帶來陰涼嗎?你拔掉一棵樹苗,就是破壞了一片綠蔭啊。” 慚愧地說:“我錯了。

?從今以后,我要年年栽樹,不栽滿一萬棵不罷休!”

蘇東坡說到做到,每隔一段時間就去種樹,從不間斷,一直在他讀書的山坡上栽下了數萬株松樹。多年的種樹經歷使他掌握了豐富的種樹技術,好多人都來跟他學習種樹經驗。他的種樹方法被人稱為“東坡種松法”。

?同時,多年的種樹經歷,使他豐富了生活,增長了閱歷,對自然、山水、花草、樹木充滿了喜愛之情,這對他日后的為人為文都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蘇東坡從小就從母親那里懂得了愛惜樹木的道理。雖然那時候還沒有“環保”的意識,但蘇母卻能夠從樹木的用途及其成長不易的角度啟發孩子對大自然的珍愛。

 離開家后,蘇東坡兄弟無論走到哪里,都與普通百姓保持著密切的衛聯系;無論官做多大,每到一處,都挖土開渠、植樹造林,改造環境。

蘇東坡一生幾遭貶抑,四處流落,但所到之處,荒山變綠野,廢土成良田,遠近幾十里,都知道這里有一位“種松大王”,他創造的“東坡居士種松法”,多年來一直被人們傳學。他任杭州太守,西子湖成了萬紫千紅、濃蔭遮蓋、湖水碧綠的勝地。他謫居黃州,自己種稻蒔、栽桑養魚,維系全家的生活。勞動中,她吟出一行又一行的名句,寫出一首又一首的名篇。成年后,他曾有“老翁山下玉淵回,手植青松三萬棵”的詩句。

程氏在孩子們心田種下了苗,孩子們在山野種下了樹,心中的苗與山野的樹都已茁壯成長,向人們訴說著這一平凡而深刻的真理。

  勞動,不僅讓兄弟倆收獲了健康的體魄,還鍛煉了他們的意志,增長了知識,凈化了心靈。

四、“三白之宴”:蘇東坡母親培養孩子吃苦耐勞的習慣  

 現在的家庭教育,對于孩子的要求是什么呢? 只要你好好學習,家里什么事情也不用你做。在一些家長看來,孩子的唯一任務就是學習,學習好是成才的唯一條件。

于是,一些家長經常這樣教訓孩子:如果你現在不好好學習,那么長大了沒出息,就讓你去掃馬路、去當工人!由此可見在孩子心目中,偉大的“勞動”就成了“下賤”的代名詞。

?這不,問題就出現了——當初怕影響孩子學習,不讓他做家務,可最終的結果是書沒念好,倒是養出一條“懶蟲”,好逸惡勞、好吃懶做的壞習慣,只知道上網打游戲、吃飯、睡覺、發脾氣……

可是,我們看一看980年的蘇東坡母親是如何教育孩子吃苦耐勞?

據史料記載,程氏為人熱心,常周濟窮人,而對自己的子女卻絕不溺愛,注意不使他們沾染大戶人家子弟常有的驕、嬌二氣。

蘇軾蘇轍兄弟從10歲起,就開始到城西的壽昌學院讀書,離家就遠了。

蘇軾兄弟倆少年時代上學讀書,兄弟兩人,每天吃的就是“三白”:一碗白米飯、一撮鹽、一碟白蘿卜,蘿卜蘸鹽,吃得有滋有味。

一日、二日,天天如此,先生有些不忍,說:“蘇軾,到我這來吃些菜吧。” 學校離家較遠,孩子們中午不回家,自帶飯食在學校用膳。吃飯時,是孩子們最高興、最熱鬧的時候,這個拿出餅,那個端出饃,各式各樣,不過,他們兄弟倆拒絕了,還說:“我娘說,粗食布衣為養性之本,經得住磨礪,方成得了人。”

這對蘇軾今后能正確而勇敢地對待人生道路上一次又一次的磨難無疑是很有裨益的。

于是,白米飯、白蘿卜,白鹽粒的“三白之宴”,便成為師生們稱呼蘇軾兄弟午餐的雅稱。

?兄弟二人吃的是“三白”,可學習起來,卻是文品、書品、人品倶佳的“三佳”。

 “萬棵松”與“三白宴“,是程氏刻意謀劃的育子之道。

宋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正當她沉疴在身,生命垂危之際,喜訊傳來,蘇軾與蘇轍,同榜高中進士,并以文名震動京城,為時人注目。

出身豪門,卻自甘清寒,程氏的辛勞沒有白費,她的孩子以巨大的文學成就與彪炳世界文化史冊的英名,給了她以最大的回報與安慰。

五、保護動物,蘇東坡母親培養孩子以善為主的性格。

程夫人教子,并不滿足于書本知識的教育,而是抓住生活中一切對于子女教育有利的事情,并用自身言行,做出表率,達到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有兩件寓意深刻的事,可以說影響了蘇軾的一生。 蘇母“惡殺生,兒童、婢仆皆不得捕取鳥雀”,令蘇軾銘記于心,他曾在《記先夫人不殘鳥雀》記之。

蘇家有一個小園子,平時鳥雀很多。

一天,蘇軾帶著弟弟打算捉一只黃鸝玩。被母親看見了,狠狠批評了他們。程氏認為,孩子的愛心,需要從小培養。 這件事,在林語堂著《蘇東坡傳》都有記載。 “幼年時,蘇東坡在讀書之外,富有多方面的興趣。

下學之后,他就回家往鳥巢里窺探。他母親已經嚴格告誡東坡與家中的使女,不得捕捉鳥雀。因此之故,數年之后,鳥雀知道在庭園里不會受害,有的就在庭園的樹枝上做巢,低得孩子們都可以望得見。有一只羽毛極其美麗鮮艷的小鳥,一連數日到他家的庭園去,蘇東坡對這只小鳥記得特別清楚。”(《蘇東坡傳》林語堂著張振玉 譯 現代教育出版社 2007年1月第一版 第26-27頁 )

同時,蘇東坡的散文《記先夫人不殘鳥雀》,其主旨雖是“言政刺過”,但另一個角度看,也與程夫人的影響有著關系,蘇軾少年時書房前“竹楩雜花,叢生滿庭,眾鳥巢其上”。

幾年后,“皆巢于低枝,其鷇可俯而窺也”。人鳥共處,環境優美怡人。這種鳥語花香的氛圍,皆因蘇軾的母親程氏“惡殺生”,所以“兒童婢仆,皆不得捕取鳥雀”,所以蘇軾的書房前才有這般景致。而蘇轍,在記述他的母親時也說:“生而志節不群,好讀書,通古今,知其治亂得失之故。” 蘇軾在《記先夫人不殘鳥雀》一文和《異鵲》詩中記敘到:小時候自家的書房、院落中,竹柏叢生,雜花滿院。美麗的桐花鳳鳥三三兩兩飛聚于桐樹上,與主人和睦相處,巢穴低得可隨手拿到。鄰里鄉親見狀,驚嘆不已。

有一天,家中的一只花貓捕著了一只漂亮的桐花鳳,可憐的小鳥在貓的利爪下拼命掙扎著,發出凄厲的叫聲。雖然在蘇軾兄弟的救護下,小鳥也未能幸免。蘇軾手捧血淋淋的小鳥不知所措。小伙伴中有的吵著要烤來吃。

這時,程夫人來了,當問明情況,便教育他們說,做人要有仁愛寬厚之心。這件事讓蘇軾終身難忘。 只有從小愛長輩、愛兄弟、愛朋友,長大才會愛民族、愛國家。

為此,程氏定下規矩,不準傷害院子里的花鳥。如有違反,不準進入園子。 程氏在孩子們剛剛懂事開始,就將愛的種子播種在了他們的心間。而這種愛,將支撐兄弟兩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即便遭遇挫折,即便受到委屈,仍然能樂觀對待。

保護動物,蘇東坡母親培養孩子以善為主的性格,仁義為本,做人要有仁愛寬厚之心。

  六、“不發宿藏”:蘇東坡母親教導兒子非義不取  

 蘇母不貪求不義之財的品質更對蘇軾影響至深,我們可以從蘇東坡的《記先夫人不發宿藏》一文看出“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

 蘇軾的《記先夫人不發宿藏》講到的程氏夫人故事,傳達的不僅僅是女德,更是一種廉明公正人生觀的身教。

蘇軾《記先夫人不發宿藏》原文如下:“昔吾先君夫人,僦居于眉為紗縠行。一日,二婢子熨帛,足陷于地。視之,深數尺,有一甕,覆以烏木板,夫人命以土塞之。甕中有物,如人咳聲,幾一年乃已。人以為有宿藏物,欲出也。夫人之侄之問聞之,欲發焉。會吾遷居,之問遂僦此宅。掘丈余,不見甕所在。(見《蘇軾文集》卷七十三或《東坡志林》卷三)”

蘇軾的《記先夫人不發宿藏》寫的是母親在眉山城南紗谷行街上租來一棟宅子,經營著布帛織物的生意的時候,母親教育自己不義之財不可取的故事實。

蘇家為什么會在眉山城中租房子用來做紗縠行生意呢?

司馬光在《程夫人墓志銘》中的記載說得很清楚,程夫人為支持丈夫蘇洵游學讀書,獨立持家,將自己所有的陪嫁服飾玩物典當出賣作為資本,到眉山城租屋居住經營紗縠行。

先君夫人不為不義之財所動,不許發藏。這就是蘇軾母親程太夫人的為人。

母親并用此事教育啟發蘇軾兄弟,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凡非份之財,一分一文也不能妄取,這是做人的準則。

?這件事給了蘇東坡人生觀重要的啟示。

他在《前赤壁賦》中寫到:“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 有道是:“詩書傳家門毓秀,博愛處世人長久。”

蘇氏家風不變的魂脈,可以歸結到這三點:讀書正業,孝慈仁愛,非義不取。 不貪金銀的母親,培養出“大器”孩子。

 蘇東坡母親教子智慧:表現在哪里?(中)

?(注 文章 為 田園泥土香母親教育學《母親:教育孩子成功之密碼》中的部分 章節)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剝皮案震驚了整個濱河市,隨后出現的幾起案子,更是在濱河造成了極大的恐慌,老刑警劉巖,帶你破解...
    沈念sama閱讀 229,517評論 6 539
  • 序言:濱河連續發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現場離奇詭異,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過查閱死者的電腦和手機,發現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閱讀 99,087評論 3 423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 “怎么了?”我有些...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177,521評論 0 382
  • 文/不壞的土叔 我叫張陵,是天一觀的道長。 經常有香客問我,道長,這世上最難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63,493評論 1 316
  • 正文 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辦了婚禮,結果婚禮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還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們只是感情好,可當我...
    茶點故事閱讀 72,207評論 6 410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上,一...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55,603評論 1 325
  • 那天,我揣著相機與錄音,去河邊找鬼。 笑死,一個胖子當著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內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決...
    沈念sama閱讀 43,624評論 3 444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響起,我...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42,813評論 0 289
  • 序言:老撾萬榮一對情侶失蹤,失蹤者是張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劉穎,沒想到半個月后,有當地人在樹林里發現了一具尸體,經...
    沈念sama閱讀 49,364評論 1 335
  • 正文 獨居荒郊野嶺守林人離奇死亡,尸身上長有42處帶血的膿包…… 初始之章·張勛 以下內容為張勛視角 年9月15日...
    茶點故事閱讀 41,110評論 3 356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戀三年,在試婚紗的時候發現自己被綠了。 大學時的朋友給我發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飯的照片。...
    茶點故事閱讀 43,305評論 1 371
  • 序言:一個原本活蹦亂跳的男人離奇死亡,死狀恐怖,靈堂內的尸體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詐尸還是另有隱情,我是刑警寧澤,帶...
    沈念sama閱讀 38,874評論 5 36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島的核電站,受9級特大地震影響,放射性物質發生泄漏。R本人自食惡果不足惜,卻給世界環境...
    茶點故事閱讀 44,532評論 3 348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處隱蔽的房頂上張望。 院中可真熱鬧,春花似錦、人聲如沸。這莊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4,953評論 0 28
  • 文/蒼蘭香墨 我抬頭看了看天上的太陽。三九已至,卻和暖如春,著一層夾襖步出監牢的瞬間,已是汗流浹背。 一陣腳步聲響...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6,209評論 1 291
  • 我被黑心中介騙來泰國打工, 沒想到剛下飛機就差點兒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東北人。 一個月前我還...
    沈念sama閱讀 52,033評論 3 396
  • 正文 我出身青樓,卻偏偏與公主長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敵國和親。 傳聞我的和親對象是個殘疾皇子,可洞房花燭夜當晚...
    茶點故事閱讀 48,268評論 2 375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