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教育孩子成功之密碼》
蘇東坡母親教子智慧:表現在哪里?(下)
?——破譯蘇東坡母親教子密碼
蘇東坡的母親孝恭勤儉、知書達理,她教兒子讀書,勉勵兒子做一個像范滂那樣有氣節的人。
? 七、“學做范滂”:蘇東坡母親培養孩子高尚的氣節
蘇東坡從小在母親的教育下成長,20歲時已經是博通經史,寫起文章來,下筆數千言,毫不費力。
1057年考中進士,做過多年地方官,也曾在朝廷中任翰林學士,成為宰相王安石的部下。 做官方面就是很坎坷的。 我們知道,蘇東坡“仕途坎坷”,在官途上,蘇軾被貶了四次。 其中是原因就象朝云說的“不合時宜”,主要是因其一身正氣,不阿權貴。
這些與蘇東坡母親的教育有關。 蘇東坡母親平時對兩個兒子的思想品德的教育,程氏更為嚴格,常常用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事跡來教育他們。并說:“你們將來如果能正直地做人,即使為直道而死,我做母親的就沒有任何遺憾了。” 中在司馬光的《程氏墓志銘》和蘇轍的《東坡先生墓志銘》中,都記載著程氏教蘇軾兄弟讀《范滂傳》時的一段感人至深的事跡。
?同時,林語堂在他著的《蘇東坡傳》說的非常詳細:“蘇東坡八歲到十歲之間,他父親晉京趕考。落第之后,到江淮一帶游歷,母親在家管教孩子。這段期間內,家中發生一件事,宋史蘇東坡的傳記與蘇轍為他母親寫的長篇碑文里,都有記載。
母親那時正教孩子后漢書。書上記載后漢時朝政不修,政權落入閹宦之手,當時書生儒士反抗不陰不陽的小人統治。貪婪,納賄,勒索,濫捕無辜,是經常有的。因為地方官都是那些太監豢養的走狗小人,忠貞廉正之士和太學生,竟不惜冒生命之險,上書彈劾奸黨。改革與抗議之聲,此起彼落,調查與審訊之事,層出不窮。當時學者與太學生輩,在朝廷圣旨頒布之下,或遭皮肉之苦,或遭迫害折磨,或遭謀殺喪命。”“在這群正人學者之中,有一個勇敢無畏的青年,名叫范滂,而蘇詢的妻子正教兒子讀的就是《范滂傳》。”(《蘇東坡傳》林語堂著張振玉 譯 現代教育出版社 2007年1月第一版 第25頁 )
小東坡抬頭望了望母親,問道:“媽,我長大之后若做范滂這樣人,您愿不愿意?”母親回答道:“你若能做范滂,難道我不能做范滂的母親嗎?” (《蘇東坡傳》林語堂著張振玉 譯 現代教育出版社 2007年1月第一版 第26頁)
這實在是一句有震撼力的回答! 母子二人在簡單的一問一答中,讓少年蘇東坡內心涌起一陣熱浪,學到了什么“光明磊落、愛憎分明”,這是真正的人格教育。
?這個故事充分說明了,蘇東坡的母親從小對他們的教育和培養是多么的精心。 事實上,蘇東坡兄弟倆也沒有辜負母親的培育,后來果然在政壇和文壇上都有很大的作為。
他們一生正直為官,為百姓做了許多的好事, 蘇東坡在《宋史·蘇軾傳》中提到過,官職曾是“吏部尚書(未上任)、禮部尚書、兵部尚書”。 弟弟曾經官職,為“門下侍郎、尚書右丞”等,其實,“門下侍郎”就是副宰相,比哥哥的官職還高。 特別是蘇東坡,他直言敢諫,得罪了許多權要人物,“烏臺詩案”幾乎冤死獄中。幸虧這時蘇軾的母親早已去世,否則又要演一場范滂母子在獄中相見的悲劇了。
事實上,蘇東坡這一輩子活得是光明磊落,愛憎分明,不會說空洞的官話,不會討好朋友,也不會趨炎附勢,隨波逐流瀟灑自如,眼睛里不揉沙子。
蘇東坡堅持“人應當有不同意權”,堅持“廣開言路”,堅持文人的獨立思考,他也堅持廢除那些迫害百姓的新政。
蘇東坡只知道堅持他所認為正確的,并因此得罪了不少人,然而對于這些,他是絲毫不在乎的。
蘇東坡愛憎分明的性格,與小時候母親培養他高尚的氣節教育有關。
是蘇東坡的母親在孩子心里種下了一顆善良、正直、勇敢的種子。
就這樣,蘇東坡兄弟倆在母親的教育下,小小年紀就博通經史。
時間到了1057年,“二子同登進士第,又同登賢良方正科”。
可當他們兄弟倆高中進士時,程氏卻于同年4月8日孤獨離世。
當時,蘇東坡兄弟倆因剛中進士第不在身邊,蘇洵也在京師,留下了一大遺憾。
?八、結束語 蘇東坡的父親是如何教育孩子的?
?在文章結束之后,我讓我的老師修改一下,事實上,我的老師,也就是我的兒子,修改之后,兒子給我提一個問題是——“蘇東坡的父親是如何教育孩子的?”
?說到蘇東坡的父親蘇洵,就一定要先說說唐宋八大家。 唐宋八大家中唐代就倆人,韓愈和柳宗元。
宋代六個,老蘇家就占了三個:三蘇——蘇洵、蘇軾、蘇轍,然后還有王安石、曾鞏和歐陽修。
想一想,兄弟倆于北宋嘉佑二年,就是1057年,同榜進士及第;這真是很難啊,剛剛20歲的哥哥與18歲弟弟,就一塊中了進士,從古到今基本上沒有。
?乖乖的,蘇洵他的兩個兒子,咋這么牛逼?
是如何教育呢?
下面我們看一看蘇東坡的父親是如何成為國家干部?
1.蘇東坡的父親是如何成為國家干部?
?我們知道,蘇東坡的家有的是錢,在蘇東坡還沒出生的時候,二伯父蘇煥就中了進士,做了官,讓整個蘇家在眉山名聲大振。 那個時候,只有有錢的人家才有條件讓后代子孫讀書考功名。 不過蘇東坡出生以后,父親蘇洵卻沒怎么在子女教育上耗費精力。蘇洵倒也重視教育,可惜把主要精力都花在讓自己考進士上,考了幾十年進士,到死都沒能考中。
蘇東坡的父親為什么是“操童子業久不售”的“差生”?
?一是,“蘇洵個性強烈,不服管教,必又痛恨那個時代的正式教育方式。”(《蘇東坡傳》林語堂著 張振玉 譯 現代教育出版社 2007年1月第一版 23頁)
二是,其中的原因,與蘇東坡的爺爺的教育關系,畢竟蘇洵是最小的兒子,他父親對兒子還是一點溺愛,我們可以從林語堂的《蘇東坡傳》“大約他得了長子之后,自己才態度嚴肅起來,追悔韶光虛擲,痛自鞭策。他看到自己的哥哥,自己的內兄,還有兩個姐丈,都已科考成功,行將為官做吏,因而覺得含羞帶愧,臉上無光。此等情事,即便平庸之才,都會受到刺激,對一個天賦智力如此之高的人,當時的情形一定使他無法忍受,今日由他的文集中所表現的才智看,我們對此是不難了解的。在蘇洵給他妻子(蘇東坡的母親)的祭文里,他表示妻子曾激勵他努力向學,因為那位程家小姐是曾經受過充分的良好教育的。祖父對他兒子并沒有說什么,也沒有做什么,在他眼里,他這個兒子,無論從哪方面看,只是一個倔強古怪的孩子,雖有天才卻是游手好閑不肯正用。有朋友問他,為什么他兒子不用心讀書而他也不肯管教,他很平靜的回答說:‘這個我不發愁。’他的話暗示出來他那才氣煥發而不肯務正的兒子總有一天會自知犯錯,會痛改前非,他是堅信而不移的。”(《蘇東坡傳》林語堂著 張振玉 譯 現代教育出版社 2007年1月第一版 23頁)
?雖然蘇老泉痛改前非,可是,一生中屢屢科舉失意,也沒有任何功名,但是,蘇老泉家里的兩個兒子特別爭氣,雙雙中進士以后,他這樣的“操童子業久不售”的“差生”,才有機會遇到了“伯樂”歐陽修,老蘇才有了發揮才干的機會,而成為了一代名流,不過,當時的社會也有破格提拔人才的機制,于是,老蘇成為吃皇糧的國家干部。
正如林語堂著《蘇東坡傳》寫的那樣“萬幸的是,父親被任命為校書郎,并未經考試,正合他的本意,后來又授以新職,為本朝皇帝寫傳記。這本來就是作家的事,他自然樂于接受。但是后來出現了問題,就是那些皇帝都是當今天子的先人,他們的傳記須忠實到什么程度呢?蘇洵決定采取史家的嚴格寫法,史家不應當文過飾非,即使為自己的先人立傳,亦當如此。”(《蘇東坡傳》林語堂著 張振玉 譯 現代教育出版社 2007年1月第一版 56頁)
所以,蘇東坡的父親成為國家干部,完全是看在他兩個兒子的份上。
古人云,“前三十年看父敬子,后三十年看子敬父”,可是人家蘇老泉卻悄悄相反,前二十年,就可是看子敬父啦。
人們常常說,母以子為貴,可是,蘇東坡的父親,是父以子為貴,如此厲害的兩個兒子,難道說父親蘇洵沒有一點教育孩子的方法嗎?
2.蘇東坡的父親是如何教育孩子的?
據媒體報道,“現存文獻中有蘇東坡紀念蘇洵的許多文章,沒有一個字提到蘇洵如何教育后代,估計是太癡迷科考了,沒有時間親自教導,也沒有工夫給兒子聘請私塾教師。
事實上,蘇東坡的童年教育是在一座道觀里完成的,他的開蒙老師居然是個道士,名叫張易簡,同時教導蘇東坡以及其他一百多個孩子讀書寫字。”(東坡渾身光芒 只可惜是個科學盲 2017年10月23日 《北京青年報》)
?事實上,關于蘇東坡的父親是如何教育孩子的,真是不多。 為什么? 原因是蘇東坡少壯時與父親的關系的不合。
(1)蘇東坡少壯時與父親的關系:不合
蘇東坡少壯時與父親的關系非常的不合,林語堂先生在《蘇東坡傳》中正好有一句話印證出兩父子之間的關系。
關于“蘇東坡少壯時與父親的關系”,張振玉翻譯的是《蘇東坡傳》是這樣寫的:“當年蘇東坡少壯時曾和他父親意見不合,終致交惡。”(《蘇東坡傳》林語堂著 張振玉 譯 現代教育出版社 2007年1月第一版 213頁)
?同時,宋碧云翻譯的是“東坡年輕時曾和他父親水火不容”林語堂著 宋碧云譯 遠景出版社 2014年 186頁)。
?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蘇東坡少壯時與父親的關系不是很好,可能是缺乏溝通交流,這與蘇洵的性格有關。
(2)蘇東坡父親的性格:古怪
對于其父蘇洵的性格,張振玉翻譯的《蘇東坡傳》是這樣寫的:“蘇洵秉賦穎異,氣質謹嚴,思想獨立,性格古怪,自然不是與人易于相處的人。”(《蘇東坡傳》林語堂著 張振玉 譯 現代教育出版社 2007年1月第一版 22頁)
?對于其父蘇洵的性格,宋碧云翻譯的《蘇東坡傳》是這樣寫的:“蘇洵智慧很高,脾氣剛烈,思想獨立,個性又古怪,不好似一個好相處的人”。(《蘇東坡傳》林語堂著 宋碧云譯 遠景出版社 2014年 19頁)。
對于林語堂《蘇東坡傳》,張振玉與宋碧云翻譯基本上意思是一樣的。
?1936年,林語堂在美國準備著手開始寫一部有關蘇東坡的傳記。后來他用英文完成了《蘇東坡傳》,英文名字為《The Gay Genius》,直譯可以理解為“快樂的天才”,其本意就是向外國人傳播中國文化。中文版則是在英文基礎上翻譯而來,每一個人的翻譯都不一樣,但是意思基本上一樣,只是不同的說法而已。
?下面,我們在回過頭來,看一看蘇東坡的父親是如何教育孩子的? 雖然“現存文獻中有蘇東坡紀念蘇洵的許多文章,沒有一個字提到蘇洵如何教育后代”,不過,我在閱讀蘇東坡與他父親有關的書方面,還是找到一些關于蘇東坡的父親,在教育孩子方面,主要表現在“欲擒故縱”暗示教育。
(3)蘇東坡父親的“欲擒故縱”的暗示教育
蘇老泉家里的兩個孩子,并不是我們想象中的非常聽話的乖乖孩子,而是不喜歡讀書,淘氣頑皮。
正如《蘇東坡傳》中所寫“東坡和堂兄妺等常在母親身邊玩耍。他和弟弟轍也常到村中去趕集,或是在菜園中掘土”。(《蘇東坡傳》林語堂著 張振玉 譯 現代教育出版社 2007年1月第一版第27頁)
為此,蘇老師是非常的擔憂,害怕弟兄倆走自己的老路子,他也用了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辦法,然而這樣和風細雨式的說服教育不理想。
?盡管如此,蘇老師并未采用“冷暴力、熱暴力”進行強制性的教育方式。
而是心平氣和地坐下來,想想自已的過去,孩子的現在,他要改變自己的教育方法,于是他想出了一個從孩子的好奇心入手——“投其所好”,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順性而育”、“因人施教”、“因人施學”、“因勢利導”。
他是如何積極引導不思學習的兒子呢? 采取“欲擒故縱”暗示之術,為積極引導,誘其入門而設其圈套。
每當孩子玩耍打鬧時,蘇老師就躲在他們能看得見,又不能看見的一個角落里“偷偷”看書,一幅神神秘秘的樣子。 當兄弟倆發現之后圍過來觀看時,他又將所讀之書神秘“藏”起來。
?兄弟倆發現了老爹的這個“怪異現象”,以為他瞞著他們“偷看”什么好書,真自私,想一個人獨吞,沒門,于是兄弟倆好奇之心調動起來,便趁父親不在家之際,悄無聲息地尋找老爹所藏之書,發現以后,兄弟二人如饑似渴地讀起來,越讀越想讀,漸漸地,弟兄倆也把讀書當成了一種樂趣。
?偶爾蘇老師還故意來個聲東擊西,發現之后不讓孩子們看,這樣以來更加激發二人讀書的興趣,有時生怕老爹看到之后不讓讀,反而一人看著、讀著,一人邊聽邊站崗放哨。
就這樣兄弟倆被書中的故事所吸引,讀書學習的積極性便調動起來了。
寫到這里,我想起了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王羲之的兒子王獻之學習書法的故事。
據說,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王羲之,自幼酷愛書法,幾十年來契而不舍地刻苦練習,終于使他的書法藝術達到了超逸絕倫的高峰,被人們譽為 "書圣"。
王羲之練習書法很刻苦,甚至連吃飯、走路都不放過,真是到了無時無刻不在練習的地步。沒有紙筆,他就在身上劃寫,久而久之,衣服都被劃破了。有時練習書法達到忘情的程度。一次,他練字竟忘了吃飯,家人把飯送到書房,他竟不加思索地用摸摸蘸著墨吃起來,還覺得很有味。當家人發現時,已是滿嘴墨黑了。
王羲之,有七個兒子,他們是王玄之、王凝之、王渙之、王肅之、王徽之、王操之、王獻之,均為朝庭命官。
只有最小的兒子王獻之與他合稱為書法“二王”。
其他幾個兒子,基本上沒有繼承他的書法基因,為什么?主要是直接讓孩子學習書法,孩子們有點反感,后來,王羲之,總結經驗,吸取教訓,在練習書法以前,與小兒子玩游戲,可是,每當自己練習書法的時候,就讓他出去玩,告訴孩子,爸爸要寫書法游戲啦,你不要在這里啦,小兒子好奇,老爸,這么好玩的游戲,一個人獨玩,我真不夠意思,要偷看他是怎么玩的?我也要玩呀。
于是,小兒子就悄悄搬一個凳子,趴在門口的上面的空隙處,往屋里看父親如何玩書法游戲——小把戲的?
當看到爸爸筆走龍蛇、出神入化,非常喜歡,于是,一邊看,一邊在門上模仿父親寫。 天長日久,小兒子對書法產生了濃厚興趣,這正是王羲之要的效果,便開始教他。
可是,在教育孩子的方法,不再像對前6個孩子那樣那樣竭盡全力、直截了當,而采用啟發點撥的方式,很多道理讓小兒子自己“去觀察、去琢磨、去思考、去感悟”。
這真是“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 ”。
就這樣,一不留神,小兒子王獻之與父親并稱“二王”而齊名天下。
其實,王羲之讓兒子王獻之學習書法,用的是吊胃口的“欲擒故縱”的“暗示教育”,越是不讓學,孩子就越想學。
事實上,蘇東坡父親采用也是王羲之的吊胃口的“欲擒故縱”的“暗示教育”。
這種不讓的你怎么怎么的逆反心理,在心理學上被稱作禁果效應。
越是得不到的東西,就越想得到;越是不讓知道的東西,就越想知道。比如學校禁止學生上網,有些學生偏偏要上網。學校禁止學生看不健康的書籍、電影,學生就是要看。
蘇東坡父親的這種與玩的小把戲,要的就是這樣的效果。
就是根據孩子的天性好奇心、逆反心,把強迫孩子讀書(要孩子讀書)變成一種尋寶(找書、孩子要讀書)游戲,引導孩子主動學習。
由“要我學”,變成“我要學”。
?此時蘇老師就是利用孩子的好奇之心,讓兩兄弟戰勝了心中的貪玩之魔,使其成為學習的主任。
(4)蘇東坡父親的“夸獎欣賞”教育
當兩兄弟文章寫的好時,不但夸獎、表揚,而且還要宣傳,怎么宣傳法?
是不是拿著兒子寫文章在大街上到處吹牛?
錯怪了!
且看,當蘇老師感覺到大兒子的《卻鼠刀銘》和小兒子的《缸硯賦》寫得好,蘇老師為調動兄弟倆的寫作積極性,思前想后,大膽決定,就讓他倆個用上等的紙謄寫出來,并且精心裝裱一番,然后掛在墻壁上。
?讓家中所有的人或是家中的客人都能夠看到,這樣的效果,是非常神奇的,不僅激發孩子讀書寫作的興趣,而且還大大地提升兒子高考的必勝的自信心。
這些,其實,也是蘇東坡父親用的一種間接暗示來教育孩子的方法,讓孩子感覺到真的文章寫的了不起,以后說不定還真的能夠成為教科書,讓別人學習呢。
?你看,在那個時代,蘇老師這法子有沒有創造性?
?用現在的來說,這就是教育的科學發展觀,值得每一位家長學習并向朋友推廣,以發揚光大,以造就更多的文學家、科學家乃至于諾貝爾獎,解放“差生”指日可待。
?(5)蘇東坡父親的讓孩子“博覽群書”的教育
?在古代的科舉考試中,那個時候的國家教委,雖說沒有現在新課標什么的,但是也有指定的教學大綱和專業教材《四書》和《五經》,一般將諸子百家排除在外。
?而蘇老師在對孩子的教育中,不但與那個時代的家長不同,更與現在的家長不同,而是將諸子百家、詩詞、歌賦樣樣都讀、都學。
在蘇老師的影響下,兩個兒子開始喜歡賈誼、陸贄的文章。
?當東坡在讀到《老子》后才箅是真正找到了知音,于是呼,感嘆到“吾昔有見于中,口未能言,今見莊子,得吾心矣。”
此后《莊子》的思想一直影響著東坡的一生。
?實踐岀真知,東坡和他的弟弟并沒有因為看這些教學大綱沒有的閑書、雜書而影響高考成績,大兒子反倒成了高考狀元。
?現在想想這蘇老師真夠膽大的,說他是一個蘇大膽當之無愧。
?年青時,雖說憤青,但他這一生也是非常熱熱衷政治的,只是命運不濟,高考的大門因心病而無法進入,自古無場外的舉人,也就沒有施展才華的機會!他為了培養孩子這方面的意識,時常把朝廷高官的文章拿岀來當課外教材。
?有一次蘇老師覺得歐陽修的《謝宜詔赴學士院仍謝賜對衣金帶及馬表》寫岀了心中的所需。
?文章的內容讓蘇老師得起了紅眼病,讓大兒子看后,仿寫一篇讀給自已聽,治治自已的紅眼病,大有過把癮就死美感,這樣死也冥目了。
聽話的大兒子,深感老爹患有“朝聞道,夕可死”心病,于是很快完成老爹交給任務,買了醫爹心病之良藥:他的“謝表”中有“匪伊垂之帶有余,非敢后也馬不進”一句話,聽得蘇老師滿臉喜氣,心花怒放,贊不絕口。
直夸道“兒子呀,希望這句話,日后你真的能夠用得上,老爹死就冥目了”。 蘇老師在兒子心中播下這樣的種子,他能不開花嗎?
?東坡果不負老爹之期望,不到20歲就中狀元、中進士,一生中不但多次進入學士院,也常收到“對衣”、“白馬”這樣的賞賜。 真正實現兒時的夢想。 蘇老泉教育孩子的讀書成功之處,在于他掌握了教育之道核心密碼:欲擒故縱的暗示教育。
?其實,欲擒故縱的暗示教育讀書方法,是讓孩子如何讀書最好的方法。
?實際上,蘇東坡的兄弟倆的成功,與母親的教育關系非常大,我們在上面已經談到,后期,兄弟倆的教育,蘇東坡父親可能會改變自己的教育方法,修正自己暴躁的性格,與兄弟倆有好溝通交流,改變了彼此的關系,兄弟倆才慢慢接受他這個脾氣暴躁的父親。
?其實,父母教育孩子,就是首先父母先教育自己,改變與孩子的關系,教育就是關系,與孩子關系好了,父母正確的教育理念才能在孩子身上實施。
蘇東坡兄弟倆在文學上偉大的成就,固然有個人天賦的因素,同時,與蘇東坡母親的對于孩子的循循善誘教育,以及助夫成才是非常重要的。
尤其是,在孩子的父親蘇洵身上的投入的感情,犧牲的青春,并且對丈夫說:“子茍有志,以生累我可也。”把一個不愛學習的丈夫培養成為“發憤讀書,大器晚成”,丈夫的這種轉變與她的善誘和鼓勵是分不開的。
為的是給孩子樹立一個學習的榜樣,讓兄弟倆由“以母為師”,轉變成“以父為師”,從而形成一個良好的學習家庭,和睦的家風。
所以,蘇東坡“孝慈仁愛”家風的形成,完全是蘇東坡母親一個人的功勞。
由此可見,一個“孝慈仁愛”家風的形成,離不開女性家庭成員發揮積極作用。
正如司馬光在為程夫人撰寫的墓志銘中說的那樣:“婦人柔順足以睦其族,智能足以齊其家,斯已賢矣,況如夫人能開發輔導,成就其夫、子,使皆以文學顯重于天下,非識慮高絕,能如是乎?古之人稱有國有家者,其興衰無不本于閨門,今于夫人益見古人之可信也。”
今天,我們完全有理由這樣說,沒有程夫人,三蘇父子是不可能有這樣大的成就的。
所以,欲治其國,先齊其家;天下興衰,本于閨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