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20:21,壹品創作者聯盟(以下簡稱“壹品創聯”)網文縱橫公會頭腦風暴公社準時召開“武林大會”,集結各路“英雄好漢”到場“聽海觀潮”“一覽眾山小”“一語道破天機”。
經過一天的投票,5月14日公社心靈捕手——“五大名捕”評選結果已揭曉,他們依次是:悟莘齋主人、哭泣的橙子、賀蘭岳、錚錚鐵骨123、劉九歲(每月獲評心靈捕手次數最多者自動成為月度心靈捕手,每年獲評心靈捕手次數最多者自動成為年度心靈捕手)。
頭腦風暴(2021年5月14日):
一、思考與探討課題(發憤的草莓命題)
有一項針對數百名大學一年級新生的調查,問了他們每年的讀書量。完全跟書不沾邊兒的,也就是說閱讀量為零的人,竟然占到30%!
如果再將閱讀的對象限定為有一定內容的好書,那么這些學生中會有一半以上沒有讀書的習慣。
你們對這個現象怎么看?
二、思辨與華山論劍(按出場順序)
不管到哪里都會存在內卷的現象,玩游戲也內卷化,他們的時間都被“大佬”霸占了,“湯”都沒剩。
不是說大學四年男生的電腦成了游戲機,而女生成了影碟機嗎?還是高中和初中讀多了點紙質版書籍,后來改讀電子版的,紙質版的買不起。
第一,你要對讀書感興趣;第二,你要有這種需求,比如理財、職業規劃等;第三,實踐更重要,不然就只是紙上談兵。
正版書籍太貴了,之前不是流行看盜版書籍的風潮嗎?
不是這樣,主要是因為消費主義大行其道,人們的欲望被無限放大。女生被化妝品等高檔消費品圍繞,男生被網絡游戲等包圍,他們的生活到處散發著金錢的味道。當人的欲望超過自身的能力就會有被過度消費的風險,這時候就會出問題。
我覺得這個事太正常了。大學生在校期間正是不愛讀書而愛搞對象、打游戲的時候。人不風流枉少年,莫待此情成追憶。國內和國外不一樣,國外的大學生在校期間正是學習的時候。
嗯,我就是浮躁。
大學生多參加社會活動比讀書強多了。多些經歷它不香嗎?學生們一上大學就像沖出牢籠似的,外面的世界都成了花花世界。讀書不是唯一的選擇,大學生已經是有主見的人了。如果他們有更多選擇的機會,讀書肯定排在末尾。
劉九歲:
這才不正常,這點事在社會上不能干?
你們知道《魔戒》重新被差評的事吧,差評理由就是太長。這就說明一個問題——現在的人太浮躁。一個浮躁的人能看書?看紙質書連人民幣都沒耐心。
現在人們獲取知識的方式有很多,不局限于讀書也無可厚非,但是大學生還是應該以學為生。其實現在很多大學的學習氛圍還是很濃厚的,特別是一些“頭部大學”。
現如今人們只是用在實體書上的時間少了,放眼社會,書店越來越少。這是社會的一種變化。
我是說書店變少了,人并不少。大環境我不否認,只是有閱讀習慣的大學生比例真的可憐。
不知道是哪所大學的。我覺得自從幾年前短視頻流行到現在,改變了很多人。
有種東西叫做德不配位,當一個年輕人沒有足夠的能力時,給他一筆財富就是害了他。
尋:
不只是大學生吧,現在大多數人都很少看書,他們的閑暇時間都被手機占據了。
能靜下心思看書的人還是可以看不少書的,不管是看紙質或者電子書。
辛昇:
不好意思……這句話我是真不贊同……這是要一棍子打死?
我也不是懟老師……我只是不贊成這種一棍子打死全部大學生的話……畢竟我身邊還是有很多大學生在為未來規劃,在學好自己的專業知識的同時再去歷練。我不否認經歷很重要,但專業知識的積累和成績一樣重要。
嗯,針對讀書量少這個問題我不否認,但是因為時代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我覺得能獲取知識的地方和方法更多了。就我自己在讀的專業而言,老師建議我們拓展知識的渠道已經包括看視頻文獻、論文、報告等,不只局限于閱讀書籍了。
黃鶴飛:
就讀書而言,學生們在大學可能沒有談戀愛來得實在!
小桃爸爸:
大學生們讀書少我覺得是正常的,因為如今的娛樂方式多種多樣,各種視聽享受也要比讀書豐富得多,讀書的占比自然會受到沖擊。這是古老的娛樂方式面臨的挑戰,其實不只是讀書,如今看電視的人也比從前要少了很多。隨著社會的進步,人類對生活的要求也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而逐漸提高,我覺得這是自然的現象。
其實現在不只是書籍,很多東西都可以提供知識,無論是電影、電視劇還是游戲。
談話討論講求的是辯理,把是非曲直辯個明白,因為觀點針鋒相對是正常的,不過太過專注于懟人就失去討論的本來意義了。
我讀史的興趣就是因為玩游戲引發的,我覺得游戲也是很好的學習知識的途徑。
讀書不受歡迎只是因為它相較于其他娛樂方式缺乏吸引力,但是真正讀進去的話也還是可能會以此為樂的。
賀蘭岳:
人只要愛動腦子和愛學習,不一定要拘泥于讀書啊。我去新華書店的時候,發現在這里的人是很多的,比如有的大人帶著孩子,我看著心里感覺很舒服。
惜緣隨緣莫攀緣,如是而已。
打住,如今的大學生內卷化問題很嚴重,有的大學生讀了很多書,同樣也吃了很多常人難以忍受的苦。
細數每一個國家卓有成就的人,幾乎無不是文理兼修,都吃了很多學習的苦。自古以來要想出類拔萃必要經過內卷的斗爭,所以大學生內卷化也是好事。
高等教育課程改革之后,現在的大學遠不是電影或電視劇里那樣輕松了,學生們的課業很繁重,要想鶴立雞群,內卷是必然。
公社里的在讀大學生、高中生、初中生、小學生統共有10人左右,占比約2%,他們都是閱讀寫作愛好者和非常熱愛生活的年青一代。這一比例雖不具有普遍代表性,但我們不得不堅信一點——從小學生到大學生階段,總是有一定比例的學生熱愛并堅持閱讀,他們認識并體驗到閱讀的重要性和樂趣,這是值得提倡和推廣的。
但正如話題中的調查數據反映出的問題一樣,我國的閱讀普及率和國民閱讀熱情普遍較低,這背后反映出不少客觀現實問題。
一是閱讀需要人靜下心來,并以此為樂趣形成內驅力才能持久地堅持下去,而這一點比較難做到,受到人的社會生活,經營家庭、婚姻、愛情、工作,努力賺錢維持生計等的影響,難以把時間集中或分散在讀書這件事上為自己充電;二是短視頻、影視劇、娛樂活動已然非常普及,獲取知識技能的渠道眾多且可控成本適宜于各個群體進行個性化選擇,這些外在誘惑力和多樣化環境的影響造成了讀書群體的流失,這是難以避免的社會問題;三是讀書改變氣質、提升能力境界、武裝人的智慧與頭腦等作用收效較慢,不是那種立竿見影的獲取成果的利器與途徑,所以會被生活在快節奏發展的社會中的人們所忽略或忍痛割愛……
在這方面不能互懟啊。不論大家的生活狀態如何,只要樂于寫作或閱讀,都是熱愛生活的表現,都是才思敏捷的小眾群體。
有句話叫做“樹挪死,人挪活”,這是非常有道理的。以前胡巴老歡兒說過一句話也很經典——沒有足夠正能量的人是很難融入到咱們公社群的,但我絕不是說只要是離開公社群的人就正能量不足,咱也不能這樣往自己臉上貼金。但是總而言之,人員流動起來的社群才是有生命力和活躍度的,大家不必把這樣的動態放在心上。如果不是有500人的群組限制,按照四個月五百人的中增長速度,十年后公社群沒準可能會達到一萬五千人了。所以,隨緣,就好。
云行筆記:
其實不僅僅是現在的大學生,我們上大學的時候愛讀書嗎?我們身邊總有愛讀書的人,卻并不多,而他們確實是在前進著。
如今想來,這可能就是我們做了社會基數的原因,而總有人走在了前面,盡管這樣的人可謂鳳毛麟角,但他們處在“領航時代”里。
三、后記
廣大優秀的簡友們,經歷了一場曼妙的頭腦風暴后,你是否有對其中的些許文字產生共鳴或有更加精彩的論述在腦海中靈光浮現,歡迎在下方留言區域留下你的精彩觀點和感受,同樣歡迎優秀的你加入網文縱橫公會之家,共同推進壹品創聯建設發展,為簡書注入生生不息的人氣和能量,讓你我行走在文字江湖中充滿力量。
往期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