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品創聯網文縱橫公會與你同行(123)頭腦風暴

4月30日20:21,壹品創作者聯盟(以下簡稱“壹品創聯”)網文縱橫公會頭腦風暴公社準時召開“武林大會”,集結各路“英雄好漢”到場“聽海觀潮”“一覽眾山小”“一語道破天機”。

經過一天的投票,4月30日公社心靈捕手——“四大名捕”評選結果已揭曉,他們依次是:悟莘齋主人小桃爸爸膏膏詩少哭泣的橙子(每月獲評心靈捕手次數最多者自動成為月度心靈捕手,每年獲評心靈捕手次數最多者自動成為年度心靈捕手)。

頭腦風暴(2021年4月30日):

一、思考與探討課題(二萌勿語命題)

1.您如何評價韓寒說的“30歲開始讀書有點晚了”這句話?

2.您認為讀書真的有“早晚”這一說法嗎?讀書之“早晚”對個人具體有什么影響?

二、思辨與華山論劍(按出場順序)

發憤的草莓:

人類的歷史有幾百萬年,文字則在4000多年前才開始出現。閱讀能力并非人天生就有,而是大腦后天局部改良,再利用視覺功能等進一步發展,離不開后天的訓練。別指望孩子天生能自如閱讀,家長要善于幫助他們搭建“腳手架”,逐步升級孩子的閱讀能力。

影響我們的閱讀速度的因素——一是視覺系統,閱讀時跳讀的極限是每分鐘500詞;二是大腦的閱讀通路,即看到一個詞,你是先轉成語音,還是直接對接語義。

《腦與閱讀》是神經科學領域的諾貝爾獎——大腦獎得主斯坦尼斯拉斯·迪昂的力作。他用大量富有創造性的實證研究,提出閱讀是“神經元再利用”的假說,帶你理解大腦與閱讀的關系。

賀蘭岳:

其實嘛,如果有條件的話,肯定是早點啟蒙更好了。但是人與人所生活的環境、境遇各不相同,晚讀書不一定就不行。我認為只要開始,什么時候都不晚,關鍵是用心。

話說回來,早讀書也未必成功,得堅持住,“傷仲永”的例子大家誰不知道啊!天才兒童、天才少年如果停滯不前,更容易走偏!所以不論什么時候開始,能將讀書變成習慣并堅持下去才是關鍵。

上學時,學生可以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成家特別是生子之后再試試看?那真是柴米油鹽醬醋茶啊,你真的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咱可以把讀書理解成學習,30歲以后再學習晚不晚?當然不晚了,我今年三十八歲,剛開始寫小說,咋了?我自己都不嫌累,別人還能說啥?不到最后誰也不知道成不成啊?但最起碼自己感到充實了,無悔了!足矣!凡事只要真想做,都不會晚的!

小桃爸爸膏膏:

我覺得評價做一件事是早還是晚,需要看做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如果是急于解決眼下的問題,那么難免會覺得有些晚,但如果是為了長遠考慮,或者只是想作為興趣愛好之類,那么便不存在早晚一說,任何事情都可以從零開始。以讀書為例,如果你想參加高考,那么三十歲明顯是晚了。但如果你想修身養性或者想滿足自己的求知欲,那么任何時候都不算晚。

我上大學的時候喜歡泡網吧,畢業之后也維持著這個習慣,后來有一次無意間接觸了游戲“真三國無雙”,從此燃起了對三國歷史和人物的興趣,后來聽了有聲書《品三國》,又將興趣從小說轉移到了史書上,從此開始閱讀各類史書。

對我來說讀史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愛好和求知欲,無所謂早晚。

有時候人需要意識到問題的存在才會有進步,比如學佛,之前花費的時間再多,沒有開悟也都是白費。

我媽從小不愛學習,連漢語拼音也不懂,結果四十多歲了對上網聊天燃起了熱情,愣是捧著一本新華字典把拼音和打字都學會了。

讀書可以豐富人的知識和修身養性沒錯,但如果指望它能對現實生活有多么大的指導意義,我覺得并不實際。因為生活中最具有指導作用的還是社會實踐帶來的社會經驗,這些東西書本中未必有,依靠書本來指導生活,有時候難免會“紙上談兵”。

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王立群教授講過的故事——他曾經教過師范學院的兩個學生,一個成績優異,一個水平很差但是很會辦事。后來兩人畢業被分配到學校任職,成績好的學生入職就成為青年骨干教師,后來成為中年骨干教師,最后又變成老年骨干教師;而成績差的學生一中不要他去了二中,二中不要他去了三中,最后所有的學校都不要他,只能被安排到教育局打雜,最后當上了教育局局長。我舉這個例子只是想說明讀書不是通往成功的萬能鑰匙,單純指望讀書能夠解決任何問題也是不實際的。

父母的期望當然是好的,但是期望不能解決一切問題,還是應該對自己的孩子有所了解,發現孩子擅長做的事情,對其進行適當的指導和建議。說到期望,我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快樂,最該學會的應該是找到快樂的方法。我從初一開始補課,一直補到高三,上大學以后就徹底放松了,差點沒畢了業。問題的根本原因在那里——現在高考幾乎就決定了高中畢業生的前途,因此不管你怎么禁止補課,只要能找到補課的機會,家長一定不會放棄。

在這種事上面提硬性要求沒用,家長的焦慮在,總會“彎門盜洞”地給孩子想補課之類的法子,就像試圖用禁止擺酒宴把“隨份子”的習俗消滅一樣,根本不切實際。

一邊喊著累,一邊削尖了腦袋往里鉆,總想爭先機,也不想落在后面,畢竟機會只有一個,所以從根本上講這不是教育機構和家長的問題,而是社會問題,就好比醫患沖突的根源也不在醫生和患者身上一樣。

豪可吞風:

我覺得韓寒的意思并不是說三十歲讀書晚,而是有一種惋惜的意思。人過三十,有家庭、事業等很多因素會牽扯人的專注力。因此,人三十歲以后開始讀書會不夠專心、不夠時間。

不過人的閱歷對于文學作品的理解有很大的影響。二十歲和三十歲的人看同一本書的理解絕對會不一樣。年輕有年輕的優勢,成熟也有成熟的長處。

認字只是工具。認識五百個字就不耽誤得諾貝爾獎。

對于離開學校的人而言,讀書其實就是一種興趣愛好,就像打游戲、喝酒、喝茶一樣,都是能從這件正在做的事當中獲得滿足感的。

以前在學校,我總感覺是被人逼著學。老師總說你學習是為了自己,不是為了別人,結果還是沒有學好,后來到了社會上,反而把學習變成了一種興趣。有時候自己是被工作逼著,因為這個時候可能才真正理解什么叫“學習是為了自己”。

拿讀書早晚這個事情來說,有的古代人考童生考到四五十歲還在讀書,他是真心想讀書嗎?其實他就是為了考取一個功名。因為那時候人即使再有錢,沒有功名也是沒有資格雇傭下人的。那么,現如今你過了30歲,如果沒有興趣讀書的話,可能到了五六十歲也不會去讀書,而興趣一旦產生了,你就會自覺地讀書,所以說讀書這個事情是不分早晚的。有些人依然在堅持讀書,可能只是因為生活所迫,有些人則是興趣使然。

風揚先生:

1.您如何評價韓寒說“30歲開始讀書有點晚了”這句話?

年輕時候以為不讀書不足以了解人生,直到后來才發現如果不了解人生,是讀不懂書。——楊絳

2.您認為讀書真的有“早晚”這一說法嗎?讀書之“早晚”對個人具體有什么影響?

“早晚”指的是反正都會經歷,還是早點好。

錚錚鐵骨123:

學習要趁早,別等社會倒逼著自己學。讀書的話,喜歡讀就讀,不愛讀,會寫字就行。

今天我去工程公司學習了卡尺的使用和報數,還有機床操作,都是鉗工那套活。三十多歲了,我開始學上這些了!想想當初不念書就是為了不學習,現在可好,焊工技術學會了學天車指揮,現在又學鉗工技術,都是干活的技能。

工廠里當初好好上學的,現在都當領導了,沒人學這些。想想古代,也許官和吏就是這么形成的吧。反觀歷史,足以比照當下。

悟莘齋主人:

通過閱讀大家經過思考匯聚噴薄而出的文字,我覺得比讀書有意思多了。這是不同的思維模式結合話題或子話題進行的思想碰撞,處處彰顯思維的尖銳、知識的廣博、視野的開闊、智慧的閃光,相信參與其中,必有所獲。因為唯有參與其中,才能與其他文友發生思維的碰撞……

比如開碰碰車,在場外看與自己去場內開,那必定是完全不同的交流體驗和感受。

楊絳說,“讀書不是為了拿文憑或者發財,而是成為一個有溫度、懂情趣、會思考的人。”關于讀書這件事,我認為首先要有條件,也就是說能獲取值得去讀和有價值的好書;然后要有興趣,也就是說愿意讀書,并能在這兩者的基礎上堅持做好讀書這件事,才能夠把書讀好。

堅持是最難做到的,我們讀書除了在學校里學的知識方面的書(教材),還有的暫且統稱為“課外書”。有句話叫“書到用時方恨少”,也就是說,正因為通過讀書讓我們有所收獲,才能更好地指導并有利于我們更好地生活以及個人的發展進步;至于說讀書早晚的問題——有句話叫“宜早不宜晚”,也有句話叫“好飯不怕晚”,我們要辯證地看待它,而不是割裂地、武斷地、偏激地去評判和定義它的意義與價值。

總而言之,讀書這件事是關乎到個人的當下與未來的一種修行和進階的利器,也是改善能力、氣質、思維和促進個人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如果能早一點意識到讀書對于個人全方位提高的重要性自然是善莫大焉。但“英雄不問出處”“圣人無常師”“好讀書、讀好書、會讀書”等即使有再多的道理與法門,我們還是要結合個人實際情況去制定最適合自己的讀書和生存發展計劃才行。

哭泣的橙子: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三千奧義:

讀書多了,容顏自然改變。有些時候,我認為自己讀過的書籍恰似過眼云煙,不復記憶。其實它們仍然是潛在的,在氣質里,在談吐間,在無涯的胸襟里,有時還會表現在生活和文字里……

不讀書的人表達憤怒的時候就只有兩個字“臥槽”,換來的也是“國罵”。讀過書,你就會找到憤怒的根源后進一步解決,甚至可以多活一會兒,不然不知道可能被誰“打死”。

這種案例就像別人常說的,“讀書讀不好干啥都行,條條大路通羅馬!”但其實是沒辦法把書讀好,給自己安慰罷了。仔細換個角度考慮,如果是自己的兒女,你不是也希望他們能學有所成嗎?

行萬里路可以總結出豐富的的生活經驗,這讓我想到了《百萬英鎊》的主角。有些人沒有條件讀書,經過生活總結出來的經驗很實用——其實這句話是對“死讀書”的一種諷刺。

遠赴人間風月:

讀好書但并不是死讀書,其實這與父母的教育有關。有些父母在孩子小時候愿意帶他們去那些名山大川游覽,其實小時候開拓眼界挺重要的,對學習也有益處。有的父母天天盯著作業輔導班,這可以有但不能過了。

我還好,上小學時挺輕松,周末會出去玩玩,上初、高中時特別忙,上大學后更忙。現在反而是上一輩越厲害的越懂得如何教育和引導子女越來越好。我發現身邊的家境優渥的同學反而沒什么“公主病”。

好家伙,我上高中時常常補課,初中玩得多一點。80后中的有錢人基本都不是“下海”的,他們蠻注重教育。我身邊有個妹妹,就讀于南京一所很好的國際學校,一點“”公主病”都沒有,穿的衣服也沒有很貴,但我估計是因為她塊頭小。

胡巴老歡兒:

大家對“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有什么看法?

阿毛雜貨鋪:

1.您如何評價韓寒說“30歲開始讀書有點晚了”這句話?

相較于沒開蒙的人(文盲)而言,三十歲開始讀書自然是太晚了。道理大家都明白,就算你仍具有孩童般自由的心性與時間,選擇此時讀書,你的腦袋是不大好使的。已經是成年人了,畢竟還有太多的現實要壓著你。

2.您認為讀書真的有“早晚”這一說法嗎?讀書之“早晚”對個人具體有什么影響?

拿普遍的起碼受過九年義務教育的成人來說,顯然“30歲開始讀書太晚了”是謬論。只要你捧起書認真讀,哪怕你沒有絲毫的人生閱歷,光是文字表面傳達的故事,只要是個人多少總能看得懂一些的。

能看懂點東西,自然便會有所思,有所思便是成長了——咱也不需要向研究《紅樓夢》那樣去研究某一本書。當然,能做到與作者進行心靈層面的對話,就已經是上上乘了。故而人只要讀書,一定會有所收獲。

由第二點看,讀書自然不分早晚。啥時候愛上了讀書,啥時候開始另一個自己的成長,悄悄地成長就好。

思之域_b01c:

讀書要挑適合自己的書讀。對于一本好書,不是被動地讀它,而是它能吸引你主動去讀,放不下它。

找到適合自己的書讀,才是開卷有益的。

扶木:

有時候相關規定不允許學校訂練習冊,但實際上我有體會,僅僅憑現在教科書的水平,做了練習冊可以得100分的話,只看教材只能得80分了。

有時候家長助力孩子學習總是使偏勁,手滑的情況下去推車,得費多大力氣?可想而知。

許你一世明月光:

“術業有專攻,聞道有先后。”只要肯努力,什么時候都不晚。

詩少:

韓寒說30歲讀書晚,其實什么時候讀書都不晚,不讀書才是真正晚了。我們身邊就有很多人成年后通過讀書與學習取得了一些進展和提升。

韓寒其實還說過一句話,大意是說他雖然從學校肄業,但是他一直在讀書。由此可見讀書的重要性,其實我們大多數人每天都在讀書,只不過讀的可能不是實體書。我們每天讀取的手機上的新聞或微博等信息,這些也是閱讀內容,只不過屬于“快閱讀”的方式。

而“慢閱讀”只能通過電子書或實體書來讀,真正讓自己靜下來進行閱讀,這樣更能讓自己感受到讀書的樂趣,并從中受益。

三、后記

廣大優秀的簡友們,經歷了一場曼妙的頭腦風暴后,你是否有對其中的些許文字產生共鳴或有更加精彩的論述在腦海中靈光浮現,歡迎在下方留言區域留下你的精彩觀點和感受,同樣歡迎優秀的你加入網文縱橫公會之家,共同推進壹品創聯建設發展,為簡書注入生生不息的人氣和能量,讓你我行走在文字江湖中充滿力量。


往期回顧:

壹品創作者聯盟

壹品創聯網文縱橫公會與你同行

我在簡書《菲斯杰龍鳳書香島》小島等你來繼續華山論劍,頭腦風暴思考與探討課題開放中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