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0日20:21,壹品創作者聯盟(以下簡稱“壹品創聯”)網文縱橫公會頭腦風暴公社準時召開“武林大會”,集結各路“英雄好漢”到場“聽海觀潮”“一覽眾山小”“一語道破天機”。
經過一天的投票,2月20日公社心靈捕手——“五大名捕”評選結果已揭曉,他們依次是:無_窮、悟莘齋主人、發憤的草莓、風揚先生、小桃爸爸膏膏(每月獲評心靈捕手次數最多者自動成為月度心靈捕手,每年獲評心靈捕手次數最多者自動成為年度心靈捕手)。
頭腦風暴(2021年2月20日):
一、思考與探討課題(發憤的草莓命題)
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離開學校之后,你通常會聽到兩種聲音:一種聲音說,畢業這么多年,學校里教的知識根本沒有用到,干嘛浪費那么多時間寒窗苦讀;另一種聲音說,工作以后,越發覺得當年在學校學的知識很有用,太后悔當初沒有好好學習。
今天讓我們來聊聊關于學校教育的話題——
1.你對這兩種說法怎么看,你覺得哪個說法是對的呢?
2.當年在學校學的知識點,哪些還記得?。磕男┲两褡屇闶芤娣藴\?
3.對現在的國內學校教育,你有什么話想說嗎?
二、思辨與華山論劍(按出場順序)
微積分沒學過,論文還在用。物理化學政史地挺好的,上學時很喜歡,不管成績好壞,我們的教育應該是默認很多人要進入科學研究領域,這些都是打基礎。
因為客觀原因,我國人口基數大,如果實行素質教育的話,我覺得各階層更難躍遷,素質教育往往是靠錢砸出來的。
應試教育能存在這么多年,說明有其必然的道理?,F階段家長沒辦法去改變什么,但是我們可以學會從應試教育這里找到可以自由發揮的空間。比方說,從這種考試過程中培養孩子應對挫折的能力和成長型的思維等。
我現在不太知道學校里面的教學狀態怎么樣,是不是還跟我們十幾二十年前那種狀態一樣,如果是十幾二十年前的那種狀態,老師教學還是偏向于課本上的知識點講解,可能因為時間不夠沒有做一下拓展,如果有拓展的話,更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
我現在回頭再去看很多以前的課本知識,當我知道來龍去脈之后非常驚嘆,原來這個知識點的背后有這么濃厚的歷史背景淵源;一條真理的誕生原來經歷了這么多波折的過程。只是當年太埋頭于知識點學習,沒有打開格局去發現他們之間的聯系。
現在重新回看以前的知識點,就會發現5000年前,我們與古埃及的一起抗擊洪水;4000年前,我們跟古巴比倫人一起鑄造青銅;3000年前,我們跟希臘人一起討論著哲學;2000年前,我們跟羅馬人一樣開疆拓土;1000年前,我們跟阿拉伯人一樣富有;而今天,我們將和美利堅一決高下。這太不容易了。
所以,其實除了看分數以外,我們作為家長在平時也要注重孩子的軟技能,學校不教、社會必用的那些,很多人離開學校才突然發現職場技能的缺乏,包括時間管理,目標管理,精力管理,知識管理,通通一片空白。還有那天橙子說的“教養”的話題。
以前有個朋友,他給他孩子挑選學校的理由就是小學作業多不多,太多的學校他就不要,他想讓孩子有更多玩的時間,后來小孩上了清華。這也是十幾年前的事兒了。
書養性,詩洗心,反省是財富。
當然,應試教育的弊端也是比較明顯的,對于升學的孩子來說,目的目標非常清晰,就是最大化自己的分數,雖然能用真正的知識可以得到正確的答案,但如果有一些更加便捷的方式。就能拿到高分的話,很多學生都會選擇后者,比方說什么“3短1長選1長”、“3長1短選1短”這種。
第1種聲音說知識無用,學校學到的知識沒有用,其實是指那些為了最大化分數而構建的知識。這也是為什么高分低能會出現的原因。
第2種聲音說的知識有用指的是那些可以解決實際問題的知識,這些知識是人類最聰明的大腦積淀下來的模型。所以,我覺得兩種聲音都對,因為他們最初描述的都不是同一個事物。能發出第2種聲音的人我覺得是很牛的,說明他不只是為了學而學,而是真正為了獲取知識而學,在理解的基礎上學。同時,他們能實現知識的遷移,比如,把學校里解數學題的思維方式遷移到職場當中,說明,看得到這些知識背后的底層邏輯。
應試教育容易出現最大化分數的現象,不一是咱們教育的初心。但卻讓學生們在就業時面臨一個尷尬的局面。一方面,企業、公司靠分數和學校出身來篩選應屆人才要看文憑,另外一方面,又希望篩選出的人,能解決工作中的實際問題。這種篩選方式和篩選目標的不匹配,就使得千軍萬馬過獨木橋考試的學生不得不在進入職場后,要重新去學習一些更加實用的知識、職場技能。
但是正如我剛才所說的那樣。素質教育其實高喊了10年都沒有改革成功,他背后一定是有原因的。最好的例子就是在美國的素質教育的評分機制,是涉及到各種各樣的才藝特長,是一種主觀的評價,所以很多只有富人的子女才能享受到的提分渠道。
所以,當前如果沒辦法保證設計出讓得分的目標,就等價于這個人的能力的話,那么權宜之計的方案,恰恰就不是推行素質教育,而更可能是應試教育,解決的不是人才教育的質量問題,而是人才選拔的公平問題。這幾年我都一直在關注著一個北京的創業者,我覺得他特別牛。
在北京那個地方家里本身就寸土寸金,能藏書9萬冊,其中有數千萬冊的傳記。聽到這個數字,很驚訝。傳記類的書能讀個10本就很淵博了,人家看的是幾千本。12年閉關啃了將近10萬冊的書,對,12年。把自己喂的飽飽的,文化資本很充足。聽到這個藏書量,你可能覺得他是一個書香世家,但其實并不是。他出生于湖南的一個農村家庭,是一個從農村走出來的,走到帝都還能創業成功的人士,實現階層大躍遷。不是銅臭味很強的商人,是帶著書香的知識大咖。
因為有應試教育的高考,他才能走出來,他考上了北京師范大學,然后又接著讀研究生留在北京。如果不是的話,他可能就是一直是農村的一個孩子,在那個窮鄉僻壤窮山惡水里過完一生。可以說是高考改變了命運,知識改變命運的一個范例。
目前我還沒看過能跟他匹敵藏書量和讀書量的人? 不禁感慨,看的書太少了,只能被人割韭菜。這個話題其實下次也可以聊一下,互聯網時代還看書嗎?
鄭淵潔的兒子好像就是他自己教的,不走傳統路線。
目前我看到這解決方案就是把教育分段,一個是負責篩選目的的義務教育階段,另一個是負責更加實用目的的高等教學階段。
虛構類還是非虛構類?我覺得翻一下不是問題啊。關鍵是這本書能夠對當下產生價值,哪怕只有一個點有用就劃算了。
應試教育帶來另外一個問題,最悲催的一件事,我們從6周歲開始進入義務教育階段,花了十幾年寒窗苦讀。但最后的真相是,很多人一輩子可能都沒搞清楚“什么叫學習”,也不知道怎樣做才是有效的學習……誤用記憶來學習。
不讀書只有一種人生,讀書有千萬種人生。這個說得好,所有人用同一本教材、同一本教輔書、同一套練習題,考出來的成績卻會不一樣。
學習是從有限的例子中找到問題和答案之間規律的過程,從而能應對無數的情況。找出的規律叫做知識。諾貝爾物理獎得主費曼說,“如果你無法用簡單的語言描述你所學的知識,就沒有真正學會。因為學習正是用知識來壓縮信息?!彼裕瑲g迎大家都來群里面,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和分享學到的知識。
班小君:
在高校里,最重要的是學習處理問題的能力,而不是知識。
風揚先生: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也有一個問題——讀小學時,我們學習到的是簡單的語數英,到了中學還增加了物理、歷史、化學、生物等,到了高中,又增加了微積分、函數等,到了大學,哎呀,又要寫論文什么的。可你發現沒有,現在社會上大多數都是底層的人,出了社會呢,連作文之類的都用不上,更談不上應用歷史、政治、地理、生物等方面的知識,何況微積分、論文那些?那么,問題來了,為什么到現在還沒有取消那些課程?!誰能給我答案。
互聯網上看書也是看,通過紙質書看書也是看,兩者有什么區別?!
我看過有一位父親是這么說的——孩子,你現在讀的書,以后會變成你腳下的臺階,當你所處位置低的時候,你或許認為讀再多的書都沒有用;當你往上走的時候,偶爾興趣來了,或許會翻閱一兩本書,偶爾嘴上冒出一些名人警句,或許會一語驚人;當你走得更高,視野也開闊了,你會發現,普通人只有一種人生,而你可以有一千種人生。多年后,他的兒子才反應過來,讀那么多書、考那么高的名次關鍵在于一點——善于努力學習的人,這項技能已經變成了一種本能。
關于教育,簡單通俗一點,就像一個老師帶一個班一樣,即便是學習同樣的課題,面對同一門課程,一樣存在優勝劣汰,一樣存在學習不好和學習好的區別。因為,自古以來,能入老師的眼只有那么幾種學生——第一,學習成績好;第二,家庭條件好;第三,因為調皮搗蛋而讓老師頭疼得要命的。至于中間那部分人,全當參與了而已!因為會因材施教的沒幾個,能耐得住性子去教的更少,回頭看,是不是這么回事。
無_窮:
后悔當時沒好好學習,現在知識不夠用。
學校學習的基礎知識最實用,比如什么是電以及更多的基礎知識。
在校園塑造了正確的價值觀——什么是真善美。
當下教育更像是模板教學,統一提升學生的知識認知水平,缺點是沒有以人為本,對孩子的天賦和特長缺乏重視。
認知世界和為了吃喝拉撒而努力是兩回事,我認為。
記得看過齊帆齊的一篇文章里面提到,她的一位美籍華人朋友講到,真正步入社會很優秀的人里面,往往不是學習很好或者考試成績名列前茅的人,而是班里排在十幾名的人里面更容易在將來的社會競爭中“混”得好,因為這一部分人往往是往上夠一夠可以夠得上,往下也差不到哪里去,更容易和同學們打成一片,這方面使他們更顯隨和,也更善于與他人處理人際關系。想想也不無道理,尤其是在中國這樣的人情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錯綜復雜,僅僅成績好或者高分低能也是弊端所在,需要全面發展才好……
很多沒有接受高等教育的人通過后天的努力一樣在未來出類拔萃,這就是說接受應試教育的程度或者文憑高低并不是起絕對主導作用的,其關鍵在于個人對自己的把握和提升。也就是說,并非一個人沒接受過高等教育就比接受過高等教育的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沒文化,而是看個人有沒有與時俱進,跟上時代的步伐,豐富和武裝自己的頭腦,提升自己的文化等各方面素養……
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人參與學校的教育是一個集中“充電”以積累方方面面知識技能的累積過程,除了學習知識技能,也在參與個人社會化進程,即如何與身邊的人共處,包括抬頭不見低頭見的同學、老師等,但這還是遠遠不夠的,相處的人與事物還是相對單純的。
進入社會后,這種“象牙塔”式的人事環境秩序將會被打破——重新洗牌,由于社會上人員的復雜性和多樣性,人際關系的相處難度陡然增加,很多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也常常顯得無所適從甚至處處碰壁,因此會有“大學剛畢業,還是社會大學的小學生”的說法。所謂“活到老,學到老”,其關鍵核心就在于學習是伴隨人的一輩子的事情,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全部完成和一勞永逸的。因此,我們首先要正確看待個人教育與成長進步的關系,認清發展的長處與短板之所在,進而時刻準備著向超越自我的方向學習與實踐,取得更好的成果和業績……
其實從另一個角度講,這也反映出人類、時代與歷史的進步。公元1199年,古羅馬帝國的一位沖鋒陷陣的王的肩膀中了一箭,所產生的細菌與炎癥因為醫學不發達無法控制,古人通常采取的辦法不是消炎與麻醉,而是直接截肢,而肩膀上的炎癥加重沒辦法截肢,最后這個王只能在痛苦中于兩周后去世;公元1815年滑鐵盧戰役后,在拿破侖王朝的宮殿外,出現大批量被截肢的胳膊、腿,很多士兵最終難逃厄運,在痛苦中死去……
人的認知是不斷深化與發展的,隨著歐洲文藝復興運動、工業化進程加快等,科技、教育、數學、物理、醫藥、生物學等飛速崛起,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愛迪生的電燈、瓦特的蒸汽機、萊特兄弟的飛機等等相繼問世,極大地加快了人類文明的發展進程。
在未來,人類甚至可以通過數百萬納米機器人導入人體內疏通血管、延緩衰老甚至輕而易舉地更換器官,打造一套完整的仿生免疫系統,這將導致人類最終極有可能打破死亡的限制并可能戰勝死亡,而決不僅僅是攻克癌癥、變異病毒、艾滋病等的困擾那么簡單。
即便如此,我們人類目前在基因學、量子力學等各領域已經取得多方重大突破,還是無法研究得出“為什么人的大腦會產生意識”“量子力學與廣義相對論之間的辯證統一關系”等諸多謎團的答案。
所以,就我們未來的教育趨勢而言,對教育、科技、文化等各領域的重視與投入加大,將是推進人類文明發展進程不可或缺的推力和必然結果。
“認知決定選擇,選擇決定命運”。就拿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的火藥舉例,我們的這一發明僅僅局限于燃放煙花爆竹上面,沒有任何皇帝、大臣、平民百姓想到用它來研制槍炮彈藥,但是這一發明在遠超過四百年后被歐洲拿去研究發明了手槍、火炮,將世界局勢進行了扭轉,你說氣人不?但問題是,各種科技發明的運用要受制于背后的意識形態、司法體系、宗教神學等約束,要打破根深蒂固的思想藩籬和制度體系絕沒有那么簡單。
所以說,正如鄧小平提出的“教育要面向未來,面相世界,面相現代化”,我們國家未來的教育就是要把人無限大而強的潛力,通過多方面混合因素和有效系統的激發,充分挖掘其意義和作用,既能讓國民素質普遍提高,又能夠讓國家的各方面人才隊伍高精尖和多強廣,這是我們的教育體系應當反思和精準發力的關鍵所在……
你說的那些問題可以增加人的知識素養,增加國民的平均素質。“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當年修長城當時來看也是一件禍事,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
情商財商,挫折商,逆商都需要后天培養。
現在的學校也是主要注重書本知識的灌輸與培養,不過也有創業孵化園,支持大學生自主創業的,學校正在平衡發展。
我覺得無論做什么,基礎教育都是必要的,因為無論你做什么職業,甚至平時出門買菜都是用得上的。一些受到高等教育知識的人所學的知識未必會有實際上的用處,但是學習它們的過程卻能學習到一些方法,例如看待事物的方式、解決問題的做法甚至可以產生對人生的感悟。
現在的教育真的是一言難盡,一方面大學生就業難,另一方面家長為了子女將來高考從幼兒園就開始抓起。
我認為,在大學里學到的知識,如果是專業性很強的專業,而恰好畢業以后從事的工作又是本專業,那必須是第二種情況 。如果所學專業屬于“很大眾”的那種,而且畢業后所從事的工作又專業不對口,那很多時候是第一種情況,覺得學的都沒用。但是,上大學,所學專業只是一方面,更主要的是學習處理問題、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豐富自己的閱歷,提高自己適應社會的能力,而不是死啃書本。比如說,學好語文有助于你的表達能力,寫作能力,思維能力。學習數學可能提高自己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及縝密的邏輯思維能力。學習哲學、歷史等,可能塑造一個人的人生觀、價值觀等。并非學習什么,就要用到什么,而是把學校教育學到的東西,融會貫通到一生的工作學習生活當中。而不是說你工作上用不到數學數學就無用,用不到物理,物理就沒用。啰啰嗦嗦說的太多,可能也沒表達清楚。
我想說學歷不能代表能力,也不能代表修養。修養高的人必定懂得感恩、懂得愛自己和愛他人。
現在孩子的壓力很大、所學的知識點很深的,我發現現在的孩子沒有我們以前童年時的那種快樂了。他們都在不斷地學習,有時候連玩的機會都沒有,現在依然有這樣多的作業,學習好的很多學生都是持有快樂心態的。
我想說人生就是一種體驗,體驗后我們能內觀反省才是我們的財富。
司空顏:
都對,家貓野貓,黑貓白貓,能抓到老鼠,那就是好貓。
知識的階層是敲門磚,倘若自身擁有資源已足夠。
互聯網時代更看書,紙質版與電子版都看,我電腦上有16G電子書存量。
沒有區別,只是把電子書放在電腦里方便攜帶,最近搬家,我搬紙質書搬得閃了腰。其實好多都只是翻一下。
文言明語:
面對人生同樣的課題,每個人的選擇不一樣,結果自然就不一樣了。
學以致用是我希望以后能改變的學習方式,但人小時候并不成熟,所以羅列的多種科目讓你學習,作為后來你的興趣傾向性選擇,基礎的學習構建是必須的。很多知識你學到可能進入社會沒用,但對自己興趣愛好的培養是有益的,比如琴棋書畫樣樣精通的人絕對是我仰視的和佩服的,他們提升的是自己內在的素養。
教育也在改變,只不過應試教育已經深入了人的內心,讓學生從主動愛學習到被動為分數學習,這讓我無奈。
希望她今后上學的時候大環境會改變,得以在義務教育階段擁有更適合個人發展的學習理念。
培養挫商也不錯。
三、后記
廣大優秀的簡友們,經歷了一場曼妙的頭腦風暴后,你是否有對其中的些許文字產生共鳴或有更加精彩的論述在腦海中靈光浮現,歡迎在下方留言區域留下你的精彩觀點和感受,同樣歡迎優秀的你加入網文縱橫公會之家,共同推進壹品創聯建設發展,為簡書注入生生不息的人氣和能量,讓你我行走在文字江湖中充滿力量。
往期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