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已經(jīng)養(yǎng)成了習慣,只要當天的日更文一完成,我就會喊娃過來看。
一方面,寫日更對我而言仍舊是一件不甚輕松之事,因此對于自己好不容易完成的作品,總想作為成果展示給人看,以分享自己又努力前進了一步的喜悅。
同時,娃作為旁觀者看待我的文章,會天然與我不同,更容易做出客觀的評價。盡管有時娃的直言不諱會讓我感覺受到了打擊,但是寫作畢竟不是一件只管悶頭去做,可全然不顧外界評點之事。寫作是為交流,是為分享,是為傳遞。盡管再好的文章都可能會有否定之聲,但對于一個初學者而言,這種否定更大可能真的是一種寶貴的意見。只有努力在寫作中改進和消除這些意見,我的文章才算是走出了可以交流、可以分享、可以傳遞的第一步。否則,充其量也只能是一種自娛自樂的自嗨。
這幾日娃給我的反饋,就讓我有一種自己在自嗨的感覺。
昨晚,我和娃一起讀一本書上的一篇文章。娃突然停下來,若有所思,然后似終有所悟一樣對我說道:“媽媽,我知道你的文章問題出在哪里了。你的文章確實寫得很細膩,但是有一種詞藻堆砌的感覺。就是,太華麗了!你看曹文軒的文章,也寫得很細致,但是有一種很樸素的美。”說到這里,娃停了下來,面帶微笑,兩手攤開,雙眼亮晶晶地看著我。“所以,我建議你好好讀讀曹文軒的文章。”
我笑。但我說不清這笑是高興的笑還是苦笑,抑或是兩者兼而有之。
說是高興的笑,是因為娃對文章的整體感知能力。這種能力,往大了說就是一種審美能力。我很高興娃對寫作、對文章有如此敏銳的感知力,并且能夠用恰當?shù)恼Z言把他感知到的內(nèi)容表達出來。孩子的成長總是有喜悅?cè)诵牡牧α浚@就是實例。
說是苦笑,自然是因為娃總結(jié)的那個“詞藻堆砌”。這個詞很容易讓人聯(lián)想到華而不實,與無病呻吟。自己絞盡腦汁寫出的文辭最終呈現(xiàn)的竟是這樣的效果,意外之余,也只有苦笑一下,聊以自嘲吧。
或許歸根結(jié)底還是我寫得太少的緣故。就像小姑娘,總喜歡穿亮麗的新衣服;就像年輕的女子,每天耐心地花費數(shù)小時的時間裝扮自己,從妝容到服裝到配飾,都力求精致。這樣的美,自然也是美的,它符合一個人的年齡與成長階段。
如今的我,于寫作這件事上來說,年齡比那些活潑爛漫的小姑娘還要小,于是也就沒能免俗地把自己打扮得光鮮亮麗。這本無可厚非。但是如果此時的我,罔顧自己的年齡,盲目去追求年輕女子那種外在的時尚與精致,顯然就是不合適的了。
沒有內(nèi)在的成熟支撐,只是浮于表面的模仿,看上去自然怪異。
換句話說,華麗與樸素,各有其美,關鍵要看其內(nèi)在是否足以支撐起各自的美。
現(xiàn)在看來,寫文章與做人同理——外表美固然重要,但內(nèi)在的學識、涵養(yǎng),才是真正美的關鍵。
不過話說回來,成長是一個過程,需要經(jīng)歷。只有親自走過了這段路,有了親身經(jīng)歷,才能更加清楚接下來的路應該怎樣走才是對的,應該往哪里走才是好的。
從這個角度來說,堅持日更,堅持反思,正是一種獲得成長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