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在線上讀書會連續讀了《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后,跟著蛤蟆的心理動態漸漸地也反觀到了自己的內心世界。
這兩章主要內容是蛤蟆心理生病了,在家里處于躺平狀態,客廳許久都未打掃,甚至結了蜘蛛網。也因此許久未執行校董事的職責,導致獾主動找上門,要求蛤蟆主動退出校董事的職務,由獾來擔任。
蛤蟆心里不愿意,卻不敢表達,心里很糾結。
當他去找蒼鷺進行心理咨詢時,才發現是因為小的時候對父母權威的不斷妥協導致的。
所以,兒時原生家庭中,長輩對子女的影響會在長大后進入到潛意識。
父母打著“為你好”的口號,以高高在上的姿態,對孩子的行為進行干涉和批判,讓孩子壓抑自己的情緒而不敢反抗。從而形成膽小、怯懦、沒有主見等性格。
當有的孩子到了青春期,勇敢表達自己的想法時,父母又覺得孩子“叛逆”、不聽話!
有的父母能很快調整心態,寬容地對待孩子的叛逆,讓孩子的情緒得到很好的釋放。
而有的父母卻用權威打壓孩子,與孩子發生正面沖突,讓孩子更加窒息。
有的孩子斗不過父母,就選擇自殘、抑郁、躺平、休學等極端行為進行反抗。
有的孩子就跟父母對著干,吵架、打架、離家出走等。
無論出現哪種狀況都不是大家所期待的,最后孩子、父母都會生活在痛苦中。
如果那些情況真的發生了,父母也不會再堅持自己的權威了,而是會祈禱孩子早日恢復健康,早日回歸家庭,早日重返學校。
為什么要在情況最壞的時候家長才開始反省呢?
家長從現在開始學習成長吧!
多傾聽孩子的內心想法,尊重他的選擇,即使選錯了,也給他一次嘗試的機會。
不要總認為孩子小不懂事,大人的世界孩子不懂,孩子的世界大人也未必明白。
父母的控制是孩子成長路上的絆腳石,是給孩子心靈制造創傷的根源。
所以,多學習一些心理學知識,多了解一些孩子的心理,學會換位思考,不要因為自己的自以為是的行為而傷害到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