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集:孝文帝改革
西晉末年,中華大地上戰火紛飛,狼煙四起,西晉朝廷最終被迫南遷,定都建康,史稱東晉,北方中原大地上則上演了朝代更迭最為頻繁的一幕,十多個民族政權陸續登場,中國歷史從此進入五胡十六國時代。這段紛擾的歲月持續了一百多年,直到一只來自草原的部落出現,紛爭局面才宣告結束,北方建立了中華大地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統治的穩固政權,史稱北魏。建立北魏的這只部落,就是來自草原的拓跋鮮卑,當粗獷豪放的草原游牧文明,遭遇崇尚禮儀的中原農耕文明,自然產生了激烈而痛苦的文化碰撞與融合,經過了一個多世紀的文化激蕩,拓跋鮮卑終于深深扎根在這片土地上,但這條民族融合之路走得異常艱辛。
這是北魏時期的依仗隊,他們經常出現在國家慶典和祭祀場合,就在北魏建國后不久,儀仗隊為開國皇帝拓跋珪迎來了一位他仰慕已久的貴妃,這位新貴妃是他母親的妹妹,賀蘭氏,也就是他的姨媽。其實,皇室中迎娶自己親人的事情屢見不鮮,這在當時漢人看來簡直是亂倫之事,拓跋鮮卑之所以會有那樣的風俗,就在于他們所處的社會階段相對落后。盡管此時,他們已經在中原大地上建立起國家,并且把都城從草原遷到了平城,建國初期,無論是鮮卑貴族還是平民,近親結婚的事情不足為怪,這樣的婚俗習慣在鮮卑已經延續了近千年。
梁滿倉:當時他們還是處于很原始的時候,只知其父不知其母,那種習慣,就是當時很早的時候,進入中原之后,依然有這些習俗的殘余,你比如中原漢族,他是講究同姓不婚,就是同姓的人是不能通婚的。
顯然,這支來自北方草原的少數民族一時間還無法迅速融入華夏文明之中,對于剛剛進入中原的北魏統治者來說,既要鞏固政權,又要長居此地,如何改變這一局面呢。初入中原,拓跋鮮卑成功地實施了一國兩制,胡漢分治,這個始創于十六國時期的治國手段,也成功緩解了鮮卑與漢族的矛盾,使這個新興王朝在這片土地上站住了腳,同時朝廷也開始任用漢族官員,北魏形成了鮮卑貴族和漢族共同執政的政權。中原大地上,胡漢雜居的區域不斷擴展,僅當時的都城平城地區,在建國短短50年內就有100多萬人漢人遷入,胡風漢俗,相互雜糅,成為北魏王朝普遍存在的現象。
樓勁:從整個北魏統治集團跟華夏文化,跟漢族漢人的這種關系的這個走向來看,應該是從一開始的極端尖銳到慢慢緩和,這樣的一個發展,中間有波折有起落,應該是這樣一個過程。你一開始為什么這么尖銳呀,那你直接就把我們占領了,人都有反侵略,反壓迫,對吧。這種,那當然是非常尖銳。
北魏的胡風漢俗要求國家在民族團結和民族矛盾的天平上,時刻保持微妙的平衡,然而,拓跋珪死后,天平開始向民族矛盾方面傾斜,作為征服者,拓跋部將燒殺搶掠之風也帶進了中原。建國后,對被征服地區的掠奪和欺壓屢見不鮮,這也是他們獲得經濟收入的主要手法段民族矛盾的集中表現就是農民起義不斷爆發,建國后的幾十年時間內,先后達八十多次。北魏的統治者必須徹底扭轉這一政治局面,公元423年北魏的第三位皇帝,年僅十七歲的拓跋燾即位,進一步解決胡漢矛盾,迫切地提上了議事日程。在拓跋燾即位后的第三年,一個宏偉的建筑在平城的東城外悄然興建,這個建筑,既不是拓跋燾為自己修建的宮殿,也不是為某位寵妃修建的殿堂。而這次修建的目的是為了供奉一位漢人,他就是儒家思想創始人孔子,此后,拓跋燾經常來此祭拜,他還規定在此建立太學,求鮮卑和漢族貴族的子女必須在此學習儒家經典。拓跋燾希望借助儒家學說,為治國安邦開辟一條新的路徑。
樓勁:在北魏統治集團當中,是有幾個標志性事件的,前面的話已經開始祭孔,已經承認了,就是說北魏從開國道武帝開國之際開始,設立五經博士,設立太學來進行教學,就已經確立了儒學在國家政治當中的地位,應該說這是沒有問題的。
儒家學術只能解決治國思想問題,北魏王朝還需要大批熟悉中原文化的漢臣,拓跋燾開始大量任用漢族知識分子,他聘請了數百名漢族知識分子,雖然為鮮卑貴族,還時時縱馬關外,圍場狩獵,但中原地區已經普遍大興農業,開始屯田墾荒,經濟上有了迅猛的發展。經過一系列的漢化改革,北魏王朝出現了相對穩定的局面,國力不斷增強,拓跋燾指揮北魏鐵騎先后滅掉北燕、北涼,使紛擾喧嘩達一百二十余年的北方重歸統一。然而,封建化的道路并非一帆風順,拓跋燾的漢化傾向引起了鮮卑貴族元老的不安,漢族大臣權力的擴張,也造成了他們的疑懼,草原文明與農耕文明之爭日益激烈,最終釀成了北魏第一大案—國史之獄。
編修國史是漢文化由來已久的傳統,拓跋鮮卑進入中原后,以中原文化正統自居,自然希望用國史的形式,記錄自己輝煌的過程。鮮卑雖然有自己的語言,卻沒有自己的文字,他們的歷史只能依靠口耳相傳,用文字記錄北魏國史,必然要任命即了解鮮卑歷史,又效命與朝廷的漢族士人,出身漢族的第一高門,文韜武略的三朝元老崔浩成為了纂修國史的最佳人選。公元439年,崔浩奉命編修《北魏》國書,自古以來漢族史家,就有秉筆直書的良史傳統,崔浩歷經十年之久搜集資料,盡述拓跋部早期歷史,詳細賅備而無所隱晦,原本按照拓跋燾要求,對鮮卑歷史進行的實錄,卻因為其中記載了許多拓跋鮮卑早期不光彩的歷史,招來了眾多鮮卑大臣的不滿。
羅新:北魏創業歷史當中,有哪些是讓他們不愉快的呢,一定是那些在價值觀,在文化價值上,與后代的北魏的統治者統治階層所接受的那一套中原的價值觀所不相一致的地方,哪一些呢,很有可能就是跟這個婚姻方式,這些對兄弟班輩等等這些有關系的。
崔浩纂編的《國書》,遭到了鮮卑貴族的強烈反對,他們把《國書》看成是漢人對鮮卑人的公然挑釁,甚至是對這個少數民族政權的侮辱,誅殺崔浩和其黨羽,成為眾多鮮卑貴族的共同呼聲。公元450年7月的一天,因為《國書》揭露鮮卑拓拔族國之丑惡,三朝元老崔浩及其家族,以及與崔氏聯姻的其他北方望族被滿門抄斬,牽連者多達300余人,這就是北魏一朝震動四方的國史之獄。這次打擊中,眾多北方世家大族幾乎遭到滅頂之災,拓跋燾本想通過撰寫《國書》褒揚鮮卑的光輝歷史,最終為了平息鮮卑貴族的怒氣,誅殺了漢人四大家族,這反而激化了鮮卑與漢族之間的矛盾。
樓勁:這雙方確實存在的差異,這個是可以發酵的,它可以導致大量的這個北族人,對于崔浩無好感,這個發酵發酵到一定程度再加上其它的因素,它就可以構成這個岔子,這個岔子最基本最核心的內容應該不是國史,而是胡漢關系。
失去了中原士族的支持,要想在這片土地上長久居住下去,接下來路在何方,此時的拓跋燾猶如盤旋在天空上的一支孤鷹,苦苦尋找著方向,為什么他的祖先要踏過茫茫草原來到此地呢,平城往北是一望無際的草原,再往東北數千里便是巍峨的大興安嶺,松海林濤起伏間,一座石洞隱藏在峭壁之上,這座石洞叫嘎仙洞,據說這里就是拓跋鮮卑的起源地,古老的石洞印證了鮮卑部族的早期生活,如今生活在這里的大郡一家,依然依靠森林維持著生活,大郡每天都要來到森林里割樺樹皮,制作樺樹皮工藝品是他家的主要經濟來源,現在,他女兒正在樺樹皮進行加工,這并不能完全維持他的生活,大郡妻子縫制的這些獸皮都從別處運來,由于當地的獵物越來越少,如今已經成為了禁獵區,大郡一家的生活方式,在十幾年前已經發生了轉變。而在數千年前,生活在這里的拓跋鮮卑,也面臨同樣的轉變。
據推測,公元前二世紀,拓跋鮮卑就世居大興安嶺深處,他們常年以狩獵為生,隨著人口不斷增加,獵物越來越少,一年中七個月都為冬季,大部分時間是一片白雪皚皚的景象,是繼續在這里生活,還是走出叢林,去探尋未知的新生活。最終當時的部族首領率領部族走出了大山,這是一個漫長而艱難的旅程,他們越過雪山、穿過叢林,行進的幾千公里來到了今天的內蒙古呼倫湖一帶,開始著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涯,雖然這里水草豐美,但在部落首領看來,這里只是一個臨時歇腳點,而非最終目的地,繁華富庶的中原一直在召喚他們。
樓勁:這里的文明對他們的吸引,他們需要,他們的社會也在發展,他們需要交換,他們需要穿絲綢,他們需要照鏡子,他們需要去享受那個文明的漢族人的生活。
正當鮮卑部族在中原外圍盤桓之時,已被前秦的擴張圈進了中原文化范圍的拓跋鮮卑,迎來了一個天賜良機。公元383年,淝水之戰爆發,控制北方的前秦政權土崩瓦解,拓跋鮮卑乘機建立北魏政權,結束了游牧生活,如愿以償入主中原。雖然找到了心儀已久的棲息地,但如何在這里生存下去,卻成了最大的問題,對于北魏的第三代皇帝拓跋燾而言,他既是一個國君,也是拓拔部族的首領,他要自己的部落長期在這里生活下去,拓拔鮮卑的歷代首領一直肩負著這個神圣的使命,隨著國史之獄的惡化,拓跋燾的生命也無奈地走到了盡頭。由于宮廷政變,拓跋燾被太監所殺,如何讓拓拔鮮卑融入中原文化,是太武帝拓跋燾的未竟事業,只能等待后人來解決。在接下來的二十年中,北魏政權一度陷入混亂之中,整個王朝甚至到了岌岌可危的邊緣。
梁滿倉:從經濟、政治各方面的矛盾,反而就更加尖銳了,更加尖銳了很多的漢族大臣,因為沒實行那個俸祿制,又得不到賞賜,立軍功才能得到賞賜,所以生活很拮據。
對于住在大同附近的農民來說,是一個特別的日子,女人都會做一頓特別的飯,就是當地的黃糕,大家之所以選擇這一天吃黃糕,是因為今天是春耕的第一天,同樣是在1500多年前的春耕這一天,穿過田間阡陌,一個垂髫小兒在眾多北魏大臣的陪同下來到田間,這個年幼的孩子就是北魏的第六位孝文帝拓跋宏,他旁邊那位衣飾高貴的中年婦女是他的祖母馮太后,自秦漢以來,皇帝就帶領文武百官進行籍田活動,皇帝親自進行耕種,充分顯示了封建統治者第農業和土地的重視,如今的北魏皇室成員又一次來到這片土地上。
侯旭東:馮太后是名義上是孝文帝的祖母,但是實際上不是親生的,因為北魏有這個子貴母死的制度,所以孝文帝的親生的祖母和母親的都很早就死了。那么馮太后實際上是個漢人哦,那么她從小就給對孝文帝,就是注意對他用漢族的文化來熏陶、影響他。
孝文帝登基以后,農民起義仍然不斷爆發,漢族出身獨攬大權的馮太后,憑借著自己對胡漢文化的了解,最終找到了破解民族矛盾的辦法,孝文帝登基的十三年,在馮太后的鼎立支持下,一場轟轟烈烈的政治經濟改革正式啟動,時直北魏太和年間,史稱太和改制。自從北魏開國,拓拔貴族基本是通過戰爭掠奪或立功獲得巨額賞賜,漢族官僚們的物質生活則十分拮據,太和改制的第一項就是恢復中原實行的百官員俸祿制,使漢族官僚物質待遇得到提高,官員的俸祿歸根到底來源于農民,農民的衣食之本則為土地,北魏建立后,北方少數民族大量涌入中原,產生了大量流民。
樓勁:最大的一個推動力應該說,是五胡和北魏接著的這個時期,我們的人在那里當家做主啦,建立了王朝,而這王朝治理得不錯,對我們還有很多優厚的待遇,有些優先的待遇,你直接給你分田,計口授田,直接保障你的生活,這是個巨大的刺激,所以我們看到從東漢到魏晉,在進入五胡時期一直到北魏,在整個中國北方,尤其是東北地區開始出現了一股迅猛的長達數百年的移民浪潮,就是北族大量南下。
這些流民成為了社會最不安定因素,也不利于社會經濟的發展,公元485年,孝文帝在馮太后的支持下,頒布了均田令,均田令的最根本原則,是把國家掌握的無主荒地授給農民,農民以夫妻和耕牛頭數授田。
侯旭東:均田制在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是個非常重要的一項,其實北魏因為戰亂,所以有很大量的無主的荒地,另外呢就是國家其實也是為了維持穩定的財政收入呢,所以需要不斷地提供各種糧食、物資,所以說他采取這個措施,另外它對于這個鮮為人,為北方的胡人的也是讓他們能夠逐漸改變自己的生產方式,從游牧變成農耕,那么這個均田制在這幾方面其實都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農民有了土地收入,要向國家繳納一定數量的賦稅,為了對農業人口實行有效的監管,北魏又實行了三章制,五家立以鄰長,五鄰立一里長,五里立一黨長。孝文帝同時也頒布新的租調制度,農民種地越多賦稅越低,這樣大大提高了農民的積極性,從草原到中原,拓拔部族整整用了100年的時間,深深領悟到,要想長久生活下去,最根本的依賴便是腳下的沃土。這是按照傳統工藝復建的北魏明堂,它的始建正是在太和改制期間,孝文帝曾在此會見群臣,祭祀祖先。明堂,本是古代漢族帝王宣明教化的重要場所,可以想見,當年的北魏,經過太和改制,政治、經濟已經極為漢化,已呈現出升平富庶的景象,他們已然成為中原地區的正統。歷時六年的改革,將北魏逐步帶入了太和盛世,北魏的皇權對農耕文明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孝文帝也在馮太后的歷練中長大。
公元490年,馮太后去世,24歲的孝文帝開始了親政生涯,體內流淌著的野性的拓拔皇族血液與漢文化的熏陶,引導他展開了一場狂飆突進的漢化改革。馮太后去世,孝文帝宣布奉行儒家孝禮,為祖母守孝三年。在歷代拓拔君主中,從來沒有守孝三年的制度,這根本不符合鮮卑舊俗,鮮卑貴族無法容忍這種違背祖宗家法,離經叛道的行徑,他們對此極力反對,當時的漢族大臣不敢直接站出來支持,因為他們不想再次上演國史之獄,不想成為拓跋貴族和漢文化之間博弈的犧牲品。
梁滿倉:當時孝文帝有很大的壓力,所以他就想了一個辦法,就找了三個漢族大臣,讓他們提出了反對,然后讓對方反對的拓拔貴族呢在旁邊聽,然后就展開一場辯論,實際上這三人都是贊成孝文帝這個三年守孝制度的,但是這表面上,又提出了很多的理由,不行的理由。既然他們說的這些理由都是這些拓拔貴族所說的理由,最后被孝文帝一一駁倒。
雖然拓跋鮮卑入主中原之后,在制度上有了很大的改進,但和漢族在文化上還存在巨大的差異,是保持舊有的拓拔習慣,還是摒棄舊俗,接受先進的文化在這片土地上獲得新生,北魏的統治者必須作出抉擇。從小就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孝文帝,在守孝的三年時間里,不停地思考著,如何將改革落實到文化層面。這是孝文帝親題的文圣尼父,在馮太后去世不久,孝文帝就為孔子修建了獨立的廟宇,這在拓跋鮮卑尚屬首例。雖然漢族文化早已融入孝文帝的骨髓之中,無奈平城鮮卑舊勢力過于強大,孝文帝的改革處處受阻,如何擺開掣肘,讓漢族文化融入這支少數民族呢。守孝期滿后,孝文帝導演了一出遷都的苦肉戲,他作出了一個無論是鮮卑貴族還是漢族大臣們都匪夷所思的決定,攻打南齊一統天下,這次孝文帝一改往常的方法,并沒有像以前那樣在朝堂上和大臣們進行分析辯論,他抱著必勝的決心出發了,公元493年九月,孝文帝身穿羽戎服,揮鞭催馬,親率30萬大軍,特意命令大部分文武朝臣隨軍南征,此時正值北方多雨季節,一路上秋雨綿綿,道路泥濘,行軍艱難,到達洛陽時,已是人困馬乏,士氣低落。
胡阿祥:他手下的騎兵騎將可能不適合這種天氣,因此的大家不愿意來這里,到了差不多的地方,孝文帝就說,如果不南征我們就在這里待下來,那么在孝文帝漢化的諸多措施當中,最重要的措施,我覺得是至關重要的一個措施,是他把首都從平城遷到洛陽,平城就今天的山西大同,遷到了洛陽,洛陽我們稱為天下之中,中州之地。
公元494年,孝文帝正式宣布遷都洛陽,從草原深處,來到平城,一百年后,拓拔鮮卑終于來到了中原腹地洛陽,這里有極為深厚的漢文化底蘊,孝文帝用盡心思來到這里,就是為了擺脫鮮卑舊族的束縛,這為他后來的強制性漢化改革打下了最有力的基礎。一場漢族儀式的皇家婚禮正在洛陽的皇宮中舉行,婚禮的主角是孝文帝和北方漢族盧氏之女,孝文帝遷都之后,他一改鮮卑早期的婚俗,帶頭和漢族高門通婚。至此,孝文帝的漢化改革正式來開序幕,在頒布婚禁詔令的同時,漢文帝漢語為官方語言,禁止三十歲以下的年輕官員在朝堂上講鮮卑語,皇宮里的拓拔皇室也一律說漢語說漢話。在當時洛陽城周圍分布著眾多的尼寺,其中一座為瑤光寺,在孝文帝遷都兩年后,一天瑤光寺迎來了一位不同尋常的人物,竟然是孝文帝的皇后,據說在孝文帝禁止講鮮卑語后,皇后仰仗自己的身份,在宮廷里一直講鮮卑語,這無疑是對孝文帝改革的公然挑釁,皇后被孝文帝發現后,最終被貶為庶民,在瑤光寺里終老一生。就在皇后被貶為尼前不久,在皇宮身穿漢族袞冕的孝文帝在皇宮光極堂班賜漢式冠服,命令群臣不準在公眾場合著鮮卑服裝。
梁滿倉:鮮卑呢,當時他們舉行大典就是胡人打扮,短衣,褲子一種武士的打扮,后來孝文帝為了改制,就穿漢代的禮服,就是當年都沒舉行大典,因為沒討論好穿什么衣服,直到討論好之后,穿漢族的禮服,第二年后才采取行動。
除此之外100多個鮮卑族姓也統統改為漢姓,拓跋皇室改姓為元,從此,孝文帝拓跋宏成為元宏,就在孝文帝遷都后的第二年他率領群臣離開洛陽,去拜訪一位他仰慕已久的漢人,隊伍來到了當時的魯城,也就是今天的山東曲阜,他要拜訪的不是別人,正是儒家思想的創立者孔子。
樓勁:遷都以后,那么他已經進到中原內地,他到曲阜去就有了條件,他就可以親眼看到他向往已久的圣人故里,這個當然又是一個姿態,表明他,我就是要用孔子的學說來做國家的基本意識形態,來做國家的指導思想。
遷都以后,孝文帝為了防止鮮卑貴族們再回大同,他頒布了一道法令,把遷到洛陽鮮卑人籍貫改為河南郡洛陽縣,死后安葬洛陽,不得遷回大同,孝文帝還給自己在洛陽附近的邙山,親自選了墓地,命名為長陵,邙山埋葬著孝文帝之后的北魏皇帝和遷來洛陽的鮮卑大臣。
樓勁:都要做你的籍貫是洛陽,你不再是代人,你是洛陽人,這個是跟他的語言,衣服,這些改革是配套的,他就是要讓你做一個華夏人。
卜憲群:我們從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的歷史的這個角度來看,孝文帝的改革對于推動我們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如今在孝文帝陵墓的周圍散落著無數村莊,千古皇陵已逝,生活在這里的人們已經分不出誰是鮮卑人,誰是漢人了。表面看來,孝文帝的改革,是拓拔族改變了自己的民族傳統的習慣,但作為部落首領,他完成了祖先的意愿,使整個拓拔鮮卑徹底融入華夏文明之中,北方眾多少數民族,在他的帶領下,一起投入民族大融合的高潮中,正是有了這樣一次次的民族大融合,才使華夏民族的發展猶如滔滔江水,奔流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