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一萬小時天才理論”并不是原書的直譯,而是道出了原書名“The Talent Code”的真諦,關鍵詞為“一萬小時”,大量的事例佐證了世界級人才的訓練時長,即1萬小時。和99.9%的人的人一樣,自己是沒有走向世界的渴望的,對成功的定義只是比周圍人優秀而已。這本書講述的一些觀點能起到指路明燈、堅定信心的作用,讓人信服的是一般的成功學的書的邏輯都是對成功現象進行觀察然后總結,繼而倒推你該如何如何,而這本書不僅有對成功現象的觀察,更有過程的回溯追蹤,還有神經科學的原理印證。
現象總結
取得成功的三個要素為:精深練習、激情和伯樂。其中有個公式:精深練習 × 1萬小時 = 世界級人才
- 精深練習是基礎。
要嚴格區別精深練習和一般練習,區別就在于是否走心。對胎兒進行早教作用可能微乎其微,因為不是針對性的引導練習。精深練習一般包括三個關鍵步驟:
+整體吸收。從整體上知道任務、技能的輪廓,知道達成以后會是什么效果;
+分拆組塊。對任務、技能進行分解,形成一個個的小塊。(涉及到了結構化思維和二八原則);
+放慢練習。對重點組塊進行深入練習,重點是犯錯、總結、強化,放慢能夠更容易發現錯誤。 - 練習時長須保證
精深練習必須有訓練量的保證。公式給出了成才的計算輪廓,可以類推一項技能可能需要10000小時才能傲視群雄,但只需要300個、100個小時便可以傲視周圍的人。知道這個量化數字便猶如知道了大海上遠方燈塔的距離,而不是只是依依模糊的一個遙遠的點。對應到每天可能只需要1個小時、半小時,總是能夠達到的吧? - 激情信念不可少
要想達到訓練時長,在掙扎中練習是辦不到的,而一時的激情也難以實現,因為我們需要的是可持續的激情。我們最初的激情往往來自所謂的“哇塞效應”:看到某個認識的人、身邊的人突然展現出了一種強大的令人驚艷的技能,取得了某項杰出成就,而發出的內心的感慨、感嘆,此時的激情就是“我也要成為的那樣的人”,甚至腦海中勾勒除了成功后的輪廓。這個時候激情只是打開了開關,但流逝的時間隨時能夠將這個開關關閉。怎樣保持開關打開呢,書中這塊講述是欠缺的,但給出了一個小的技巧,設定目標時不要太高,要比自己現有能力高一些即可,這樣才能有動力不斷練習。 - 借力伯樂是捷徑
伯樂能夠幫助我們加速實現目標,因為他們有“知識矩陣”、“洞察力”、“氣質誠信”等等(原書語)。意味著在條件具備的情況下,有師傅教總比自己學要快。我們經歷的事情很多也能印證,這也是為什么我們需要培訓班、教練的原因了?;ㄐ╁X是值得的。
理論基礎
一個特別拗口的神經科學名詞“髓鞘質”(myelin),神經學家們稱之為學習技能的圣杯。當開啟神經回路的方式正確(如練習正確的揮棒姿勢或彈鋼琴)時,髓鞘質就給神經回路包裹上上絕緣體,髓鞘質越厚,絕緣性越強,我們的動作和思維就越加精確和敏捷。
這里面,某個髓鞘質的厚度代表我們在某項技能方面取得的成就,包裹絕緣體的過程是精深練習的過程,只有練習正確才會包裹上所以需要不斷的犯錯、修正。這個東西的發現和成功的現象能夠印證,它的特性并不是天才才有,每個人都有。所以從這個角度看,成功不是天才人的專利。我們眼里的成功遠遠沒有到靠天賦才能實現的地步。
最后,附上一句哈佛圖書館訓言,“誰也不能隨隨便便成功,它來自徹底的自我管理和毅力”。每個人都能成功,只要管理好我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