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魏千洛
雙十一剛剛過去,黑五狂歡又強勢來襲,還好,我的手還在,哈哈。
之前看到一條新聞,直接驚呆,“妻子瞞著丈夫瘋狂網(wǎng)購140萬,刷爆17張卡,最后淪落到賣房還債。”
網(wǎng)上各路解讀都有,還是要為這位妻子叫叫屈,哪怕你防得滴水不漏,也禁不起商家花招百變,真的是防不勝防,看完《影響力》第二章,給大家講講商家的套路。
我們逛超市,經(jīng)常看到熱情美麗的促銷妹子走過來,微笑著給你遞上免費樣品,你會在嘗嘗這個,嘗嘗那個之后,還回牙簽或杯子走開么?
基本不會。
只要你試吃了,大概率抹不開面子,買上一些產(chǎn)品,哪怕這些產(chǎn)品根本不在你的購物清單里。
你為什么會買你原本不想買的東西?
你可能會說,哎呀呀,免費吃了東西,不買就會不好意思,這是偶然事件啦。
這是不是偶然呢,再給大家舉一個例子。
大家都知道的安利公司,早先起步于地下室,很快發(fā)展到每年15億美元的銷售額。
安利公司發(fā)展如此迅猛,要歸功于一種叫BUG的免費試用手法。
BUG由一系列安利產(chǎn)品組成,銷售員將免費試用的BUG送到消費者家里,并告訴消費者,只是希望他試試這些產(chǎn)品,買不買都沒關(guān)系。幾乎沒有消費者拒絕這種請求。
一天,兩天,三天,等到試用期結(jié)束,安利的銷售員會上門取回剩余的產(chǎn)品。
這時,奇怪的事情出現(xiàn)了,明明告訴說試用不要錢,也不強迫你購買,但消費者就是要買買買,攔都攔不住。
安利發(fā)現(xiàn)這個方法有效,就不斷重復(fù)這個過程,賺得盆滿缽滿。
為什么免費產(chǎn)品能拉動銷售?而且還是在明確告訴你“無需為免費商品付費”的前提下?
產(chǎn)生上述異常行為的根源是互惠原理,簡單點說,要是別人給了我們什么好處,我們就會盡量回報,不然就會覺得有所虧欠。
假如別人幫了我們的忙,我們會幫他一回,有人給我們送了生日禮物,我們會記得在他生日時獻上小小心意,要是有人邀請我們參加聚會,我們一定會記得下次再邀請他們一起。
如果沒有虧欠感,有很多要求一定會被拒絕滴,但如果你使用互惠原理,就很容易讓別人點頭答應(yīng)。
你可能會疑惑:難道不是超市促銷妹子太過可愛,安利的銷售員太過親切,才讓我們產(chǎn)生這類購買行為么?
如果是一個面目可憎的人,我還會因為虧欠,去做不理智的行為么?
答案是,會!
What?!你特么是在逗我么?
并沒有在逗你,實驗結(jié)果確實如此。
互惠原理無比強大,足以克服人們對施惠者的厭惡。
也就是說,只要你接受了別人的小小恩惠,就會產(chǎn)生虧欠心理,想要去還債,哪怕對方是你不喜歡的人,你也會按他的要求行事。
我們總結(jié)一下上面兩個例子,免費樣品的真正妙處在于,它同時也是一份禮物。推銷的人提供免費樣品,表面上是讓消費者熟悉產(chǎn)品,暗中卻把禮物天然具備的虧欠感給激發(fā)了出來,完美地利用了互惠原理,達到了銷售產(chǎn)品的目的。
你可能又會有一個新疑問。
首個提供恩惠的人,他會不會竹籃打水一場空?
比如,消費者試用了免費產(chǎn)品,但就是不買。
有這種可能,但是概率極低。
我們都是社會人,會考慮社會群體的反應(yīng)。
只要你違背互惠原理,接受而不試圖回報他人善舉,是不受社會群體歡迎的。
具備正常倫理道德的人,誰都不愿被貼上“揩油鬼”,“忘恩負義”的標簽。為了躲開這些討厭的標簽,人們會下意識選擇答應(yīng)不平等的交換,拿大恩回報小惠,也是我們常說的,滴水之恩涌泉相報。
互惠原理還有一個用法,互惠式讓步,我們稱為“拒絕-后撤”術(shù),也叫留面子法。
你在街上遇到一個向你推銷馬戲表演門票的孩子,他開價50美元,你果斷拒絕了。如果他說,要是你不想買門票,買我們幾根1美元的巧克力棒可以么?額,你極有可能果斷掏錢。買完之后很可能會郁悶,我怎么就買了我不需要的巧克力棒呢?
按照互惠式原理,我接受了你的善意,我感到有義務(wù)要償還。如果有人對我們讓了步,我們便覺得有義務(wù)也要讓步。
賣門票的孩子,從大請求退讓到小請求,我也從拒絕到接受,盡管我對門票和巧克力棒都沒有興趣。
先提大要求,再提小要求,小要求和大要求一比,顯得微不足道,而小要求才是你想達成的真實目的。
成功的電視節(jié)目制作人,很擅長利用這種手法和審查機構(gòu)談判。
他們知道哪些審查詞是敏感詞,而且要刪掉,那就故意多設(shè)置幾個,讓審查機構(gòu)刪,刪的多了,審查機構(gòu)會退讓,也就能保留下自己實際最想留的部分了。
如果你覺得這只是個小把戲,那得告訴你,尼克松總統(tǒng)下臺就是因為互惠讓步,少年,你還覺得這是小把戲么?
尼克松總統(tǒng)在競選連任時,本來競選形勢一片大好,即將勝出。
豬隊友戈登·利迪在總統(tǒng)競選連任辦公室負責(zé)情報收集工作,他提議,要去尼克松對手民主黨的水門辦公室安裝竊聽裝置。事情的結(jié)果,我們都知道,豬隊友在行動時被抓了,尼克松不得不宣部辭職,成為美國歷史上首位因丑聞辭職的總統(tǒng)。
回顧這次事件,這個主意其實是戈登提議的第三個計劃,第一個計劃要耗費100萬美元跟蹤飛機綁架搶劫,聽起來極度不靠譜,然后被否了,第二個計劃耗費50萬美元,依舊無厘頭,也被拒了,直到提出第三個不靠譜的計劃,耗費25萬美元,但和第一個及第二個計劃相比,這個看起來要好些,就被當(dāng)成讓步之舉,竟然被批準了。
互惠式讓步原理非常常見,比如,你去商城買包包,店員先帶你看看10萬塊的包,你覺得貴,拒絕了,然后帶你看2千塊的包,你覺得好便宜啊,這個可以買,其實你也許原打算只是買個500塊的包。
在提議,拒絕,退讓,同意的交涉過程中,你內(nèi)心會升起責(zé)任感和滿足感,你會覺得,看,本來他要賣我10萬的包,我沒同意,才讓他改賣我2千塊的包,是我讓對手改變的初衷,是我讓對手做出的退讓,所以,我要為他的退讓承擔(dān)責(zé)任,達成最終的一致。
聊了這么久,我們知道互惠性原理這回事,知道它是如何起作用的,那我們?nèi)绾蝸砜朔@種互惠性原理給我們帶來的影響呢?
遇到好意與恩惠,先分辨別人是真正的好意,還是利用互惠性原理套路你。
如果是好意,那就妥妥的接受嘛,后面再來歸還別人的好意。
如果我們確認最初的恩惠并非出于善意,給你的不是禮物,而是一個讓你順從的套路,是一種讓你購買的銷售手法,那就果斷置之不理。
畢竟互惠性原理只是說以善意回報善意,又沒說要用善意來回報套路。
一旦完成了心理上的轉(zhuǎn)換,你就不會覺得有要讓步的壓力了,你擺脫了他人有意觸發(fā)的虧欠感,答不答應(yīng)對方的要求都隨你便了,遠離套路,珍愛雙手。
在生活中,你有沒有遇到過拿互惠性原理套路你的人呢?你是否身陷其中,還是完美的反套路了呢?歡迎留言,和大家分享你的看法和經(jīng)歷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