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兩個電腦天才在一次聚會中靈光乍現,建立了“我漂亮嗎?”(Am I hot or not?)網站,讓使用者上傳照片并對別人的外貌發表評論。
三年后,哈佛大學二年級學生馬克·扎克伯格復制了這一網站的模式,允許訪問者上傳學生證照片,讓其他學生對這些照片品頭論足并進行打分。幾天之內,巨大的爭議和令哈佛服務器幾近崩潰的訪問量,讓扎克伯格不得不將網站暫時關閉。三個月之后,扎克伯格在他的宿舍重新架設了服務器,這就是著名的Facebook——有人把它的名字翻譯成“臉書”。
欣賞、評論別人的外貌總是讓我們欲罷不能。又過了幾年,一款更加“看臉”的應用誕生了,這就是社交約會應用Tinder,它主打看臉配對功能,用戶除了對方的照片之外,完全看不到其他信息,你唯一要做的就是“看臉”,然后向右滑動表示喜歡,向左滑動可以讓對方消失,互相喜歡的用戶才可以彼此發起對話,所以,如果你想測試一下自己外表受歡迎的程度,Tinder比Facebook更管用。
長得好看不僅能交朋友,還能當飯吃。最近Instagram開通了直播功能后,卻遭到了用戶的吐槽:“為什么顏值高的那一部分用戶才能優先使用?”事實上,科學人員的研究結果告訴我們,那些長得好看的人,的確會有“美麗優待”。好看的人更容易找到工作,晉升也更快,收入比那些長相平平的同事平均高出4%。
更有極端的例子,在法庭上,被告的相貌竟然會與最終量刑輕重有關,被告長得越好看,量刑就會越輕。看來美貌不僅能贏得別人的青睞,還能獲得社會的“諒解”。
2014年,美國警方在發布一名杰瑞米·米克斯(Jeremy Meeks)的嫌疑犯入獄照片后,竟然因為囚犯長得太帥,在短短24小時內就獲得了2萬多個“喜歡”和6000多條留言,雖然米克斯因非法持有槍械的罪名被判有期徒刑27個月,但他還沒出獄,就獲得了好幾家模特經濟公司的邀約,現在,出獄的米克斯已經開始在代言范思哲、阿瑪尼這些品牌了。
人天生善于解讀和欣賞美的面孔。你可能覺得“美”比較主觀,無法定義,似乎并不具有統一的標準。但人對于吸引力的判斷并不是完全隨機的,也有某種共性,美麗的面孔往往都符合藝術家所癡迷的黃金分割這一標準。
也許你已經知道,一張臉越是對稱越好看;趨于數學平均水平的臉雖然算不上絕色,但也格外好看;對于女性的臉,擁有更多女性化特征就被認為更加美麗,而男性的臉則要“柔和”才顯得好看。
僅僅以貌取人似乎不妥,但是我們還是不禁產生疑問,為什么我們這么愛“看臉”?
科學家發現,美麗的面孔可以激活大腦額葉皮層的內眼窩前額皮層,這是一個與獎勵相關的腦區,也就是說美麗的面孔可以讓觀看的人產生愉悅感。
當我們能夠與好看的人建立眼神接觸的時候,大腦的獎勵中樞(腹側紋狀體ventral striatum)就會興奮,無法與好看的人建立眼神接觸的時候就會相對失落;當對方是不好看的人的時候結果完全相反,能避開和難看的人對視會更開心點,倘若和難看的人直視就會產生失落感。
2001年,麻省總醫院和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向異性戀男士展示了四組面孔的照片:美麗的女子、長相普通的女子、英俊的男子、長相普通的男子。結果這些被試男性給外表美麗的女子和男子都打出了更高的分數,甚至愿意延長觀看他們照片的時間。
換句話說,男性可以對男女兩性表現出來的“美麗”都很欣賞,即使異性戀男性也能對另一個英俊男士的高顏值感到“心動”。其他研究也表明,無論性取向如何,男女兩性對被評論的照片給出的分數基本一致。
這種普遍傾向讓我們不斷地想與好看的人接觸和交往,久而久之,相對應的大腦區域的神經會感到疲倦,當它們判斷同樣的視覺刺激時,就沒有當初那么活躍,而需要更高的顏值來刺激。好比能吃辣的人往往也是愛吃辣的人,因為他們舌頭上感應辣味的味蕾,在不斷被刺激之后變得麻痹了。
這種審美“麻痹”還來自生物進化,在生物學意義上,人類的大腦和心靈傾向于被美麗所吸引,因為美麗往往代表著性吸引力,性吸引力有助于繁殖成功。
1871年,達爾文發表的《人類的由來及性選擇》引入了“性選擇”的概念。在達爾文看來,人類美麗的面孔猶如動物王國中,雄孔雀開屏、夜鶯悅耳的歌聲、紅鹿精巧復雜的角和山魈多彩的面孔一樣,都是為了提高將物種基因傳遞下去的可能性而自然選擇的特征和行為。
長相出眾的人在繁殖上占有先機,在西方社會,英俊的男性會有更多短期性伴侶甚至外遇機會,貌美的女性擁有更多機會獲得長期伴侶。雖然在現代社會,這種先機并不見得有多好,但單從生物角度上,美貌的基因會更有延續的優勢。
因此人類的相貌也變得越來越好看,這無形中也提高了對臉的審美標準。同時,不良相貌的基因常常伴隨著先天性殘疾與疾病,漸漸被自然所淘汰,而優良相貌的基因代表著健康,有更好的免疫能力和環境適應力,更好地通過后代繁衍留存下來。
王爾德說:只有淺薄的人才不以貌取人。就像透過面部特征來分析人的性格命運的民間學問“面相學”和國粹京劇中的臉譜標簽文化一樣,現代人早已習慣了將“好看”的標簽同一個人的性格聯系在一起。
有時候我們遇到一位好看的陌生人,就覺得他看起來特別靠譜,遇到相貌一般或不好看的人便不由自主地覺得這個人油頭滑腦、一臉奸詐的模樣。家里需要找照顧嬰兒的保姆或月嫂時,我們往往都會選擇“面善”的人。一個相貌好看的人會比一個相貌一般的人,在向陌生人求救或尋求幫助時,更有可能成功。
別以為孩子們就不看臉,哈佛大學心理學家艾米麗·庫格斯迪領導的一項研究表明,兒童從3歲起就已經能通過一個人的相貌來判斷對方的性格特征,例如個人能力和誠信度,并且不同兒童的判斷結果驚人地一致。
康奈爾大學的科研人員通過展示32名20多歲的白人照片做試驗發現,人們只要看靜態照片,就能較為準確地辨別出誰是罪犯,盡管備選照片里的人物全都面容平和。
這種“相由心生”的觀念或許真有一定道理。人的臉部特征通過肌肉和皮膚的收縮和舒張改變,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的臉部便會留下皺紋,這些皺紋往往和我們喜歡做的表情,以及自身的性格有關。
漸漸地,當我們面無表情時,將不再是看起來沒有情緒,而是“歲月把性格寫在了臉上”,正如被認為長得“丑陋”的美國總統林肯所說,一個人30歲之前的臉是天生的,而30歲之后,他就要對自己的臉負責了。
一個人的可信賴程度也與“好看”有關,在看到面孔的時,大腦的杏仁核會自動判斷對方靠不靠譜。杏仁核對潛在的威脅有明確作用,當看到不好看的面孔時,杏仁核反應就會異常活躍,發出“警惕”的信號,而看到好看的面孔時,杏仁核不會有特別反應,自然也就相對更信賴些。
面孔越是五官端正、面色健康,或者女性面孔的女性化特征越強,男性面孔偏于柔和,就更容易獲得他人的幫助和信任。甚至有科學家已經做出了更具體的回答:眉骨稍低,顴骨略淺,下巴窄一點,鼻梁深一點的面孔都有極高的被信賴程度。
所以,“看臉”是人的天性使然,它來自過去,未來依然將影響著我們。對于已經高度社會化的人類來說,“看臉”的能力,是你必須掌握的一種社交能力。擁有超越人的計算速度和能力的人工智能,在“識別面孔”方面也已經超過人類了,好在它們在“閱讀面孔”方面還處于嬰兒階段。這讓剛剛在圍棋盤前一敗涂地的人們有了些許欣慰,“看臉”,仍然是我們人類的競爭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