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Quora上看到了一個很棒的回答,很好解釋了造成一個人無聊的并不是生活經歷的貧乏,而是不會講故事。下面我嘗試著翻譯,英文好的朋友請直接看Jillian Liu的原文。
過去,我的母親總會給我講述她童年時的故事。她講起她和家人常常在周末去爬山(在臺灣),并挖些鮮嫩的竹筍回家做菜吃;她講起她在初中、高中、大學時代的好友們,他們種種相同或不同的性格,以及大家一起做過的事情。我經常想起母親的話。成長期間的無數個周末,我不是去運動,就是在做作業,也有些時候,我和朋友們從各家的廚房里拿來食材,然后做餅干吃。我過著優越卻也有些平淡的生活。曾有一次,我有些失望地對母親說,“我以后肯定沒有任何有趣的回憶講給子女聽。我的人生是如此的乏味。” 就是在那時,她對我說,這并不是你人生是否有趣或是你做了什么不平凡的事,而是你將如何去講述它。思索良久,下面是我體會到的——
我認為某個人的無聊,僅僅是因為他們本身就認為自己是無聊的。這些人不知道如何講述自己的故事,事實上,從任何一個角度看待人生都能產生故事。
舉個極端的例子吧:A在一家新晉企業工作,工作內容是疏通社會的環節,以便人們更容易地獻出愛心。在空閑時間,A喜歡開車到海邊,去玩花式滑水,即使太平洋興起了狂風巨浪,他也依舊前往,哪怕這使運動變得危險重重。A也經常在更換工作的期間放自己一個年假,去周游亞洲,并用一臺性能優良的相機拍照(攝影是他的一個愛好)。注意:A并不存在(至少我并不認識這樣的人)。但是他的生活聽來相當有趣!他過著豐富多彩的生活,他周游世界,并對社會做出自己的貢獻。但是如果A不知道如何講述他的生活,那么他做過的所有事情就無法引起他人的興趣。事實上,他的講述是別人了解他生活的唯一途徑。很可能他跟朋友的對話是這樣的:
-嗨,好久不見啦。周末過得怎么樣?
-還好吧。
-你都做了些什么?
-額,沒什么。跟原來差不多。
A聽起來似乎沒什么可說的,然而事實上,他完全可以有段詩意的對話,他可以講海潮的清香、落日的瑰麗或者是拯救世界(他的工作)的激情。A是個無聊的人,但他的人生不是。
假設還有一個人B。B真的可以說是什么都沒有做。他只是坐在房間里,躺在床上,或是睡個不醒。也許B有一個無聊又無腦的工作,也不見他有什么興趣愛好,可能他壓根就沒什么感興趣的。偶爾,他會走到外面買些食物和雜貨,也許會去參加個聚會。聚會上,他可能跟別人這樣對話:
場景1
-嗨,好久不見啦。周末過得怎么樣?
-還好吧。
-你都做了些什么?
-額,沒什么。跟原來差不多。
或者
場景2
-嗨,好久不見啦。周末過得怎么樣?
-我絕對什么都沒做。48個小時里,我竟然在床上躺了40個小時。
-天吶,你是怎么做到的……
場景2里的B是一個講故事的好手。的確,他可能生活中沒做過什么了不起的事情,但他依舊是有趣的,這主要是因為他能有趣地講出那沒什么可講的生活,他把無聊講述得像個有趣的故事。
我認識一些A類人,也認識一些B類人。我知道A的生活很有趣,但如果我沒能跟他說話,我也會開始認為A是無聊的。同時,我知道B類人的生活很乏味,但如果他能有趣地講述出他的生活,我將會很樂意每天都打聽他的生活。B類人從生活的每一個角度去感受生活。
結論:
不要認為你的人生沒有意思。事實上,你的人生很有趣——每個人的人生都是有趣的。生活是一個故事,只要你能很好地講述它。
后記:
事實上,我就是B類人,當然沒到一直躺在床上的程度。但我從來都不認為我的生活是無聊的,因為我喜歡故事,電影中的,小說中的……畢竟,人是靠故事活下去的。
我也嘗試著寫小說,把自己的經歷通過故事講出來。這算是一種訓練吧。我堅信故事有一種魔力:講故事的人本身成了故事,附著故事而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