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誠〈孟子〉學習筆記532,12-7-4,告子章句下7-4》
【"一不朝,則貶其爵;再不朝,則削其地;三不朝,則六師移之。是故天子討而不伐,諸侯伐而不討。五霸者,摟諸侯以伐諸侯者也,故曰: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
今天是丁酉年壬子月庚寅日,冬月十二,2017年12月29日星期五。
這一節往下,由述職進而詳細分析為何五霸是三王的罪人,諸侯是五霸的罪人,大夫是諸侯的罪人。條貫而下,觸目驚心,能不為之凜然乎!
孟子說,諸侯到天子的首都定期報到,這叫作述職。述職要點之一就是定期,不是臨時性起意。
德魯克說,企業管理要遵循"向上原則",而非"向下原則",只有向上原則才能保證達成整體目標的一致性,往下管的再好,就算局部管的特別優秀,卻很可能破壞了整體。
當把某一范籌視為整體時,就會產生"一致性"。如果把局部視為整體,就會造成偏差,所以,視野和心胸比特定的才能更重要。
如果諸侯如期而至,等待他的是豐厚的獎品和隆重的儀式。如果出現一次不來的情況,視為傲上的跡象,按照規定,降他的爵位,以至于降他的官位,按照現代社會制度而言,就是先降職稱,正部級降為副部級;再降職位,省長降為代理省長;如果出現兩次不來的情況,視為陵替的跡象,按照規定,削他的領地,以至于降他地方提留比例;如果出現三次不來的情況,視為悖亂已極,不僅是削地那么簡單,直接下達命令,派軍隊討伐,往誅其人,更換賢能的人。
述職制度也和巡狩制度一樣,運用獎勵和懲罰并舉的方法,激勵遵守向上原則的領導和警誡實施向下原則的混蛋。
由此可見,三王時代,確實做到了禮樂征伐的標準、評價和權衡都出自中央,地方不敢擅專。天子負責發布討罪命令,且不需要親自率領軍隊征伐。諸侯承命出兵征伐,卻不敢擅自興兵討罪。這是政治倫理,名位象征。這一點,自三王時代以來傳承至今。
孟子說,五霸不用天子之命,聯合其他諸侯攻伐背叛自己的諸侯,名義上雖然是伐,實際上等于是討罪,不就是以下犯上,僭越擅權嗎?所以說,五霸是三王的罪人。
用今天的社會而言,法官下了叛決書,警察執行,這是三王時代的正常程序。五霸時代則不經法院審理,自己就動手,等于說警察變成黑社會幫派,誰的拳頭大誰說了算。這是自三王時代到五霸時代的政治社會的墮落史。
【學習參考書目】
《四書章句集注》朱熹著
《張居正講解<孟子>》張居正著
《資治通鑒直解》張居正著
《讀四書大全說》王夫之著
《孟子正義》焦循著
《孟子與滕文公、告子》南懷瑾講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