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誠〈孟子〉學習筆記529,12-7-1,告子章句下7-1》
【孟子曰:"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今之諸侯,五霸之罪人也;今之大夫,今之諸侯之罪人也。"】
今天是丁酉年壬子月丁亥日,冬月初九,2017年12月26日星期二。
這一章分為四個層次的交互作用,說的就是社會人心。雖然看似距今2500年,然而,如果從原理的角度看這個問題時,就可以看到,千古同心,古人今人的行為,都在某種模式中。掌握原理,其意義在于指導今世的作為,就可以拒絕過一種"大家都這樣"的人生,可以把握修為,鍛造自己的生活模式,成為自己人生真正的主人。
五霸,是齊桓、晉文、秦穆、宋?、楚莊。三王,是夏禹,商湯,周文、武。
孟子說,自古以來,說到治世安民,當屬三王的功德最盛,往后的情形是"一代不如一代"。三王時代成已過往,五霸相繼崛起,雖有扶衰世撥亂政的功績,但五霸是矯命雄行,一味崇尚威力,三王之法從此就被毀壞了,從而成為三王的罪人。五霸類似于近現代的"大國崛起",此起彼伏,各領風騷百年,哪一個成為"超級大國",哪一個就當"世界警察"。
至于當今的諸侯,不僅不知有三王之法可守,就連五霸的禁令,也都廢棄不遵,一味地以巧詐相互傾軋為能事,從而成為五霸的罪人。
至于當今的大夫,不僅不知有五霸的雄略可圖,就連諸侯不敢萌生的妄念,都想盡辦法誘導諸侯去做,一味的阿諛取容,而成為諸侯的罪人。
社會的進步是機械的嗎?單向度的嗎?社會是有機的,所以,社會進步不是機械的,更不是只進不退的。所以,三王之法并不因為它是上古文化而必然落后于五霸的做法,后世不一定就比前世進步。進步,到底是時間概念而是修為概念呢?
"世變之趨愈下,故人心之偽愈滋",三王以下,五霸、諸侯、大夫,一層賽著一層的墮落,越往后、越往下,越將理念丟得徹底。
借梁潄溟先生一本書名問一句:這個世界會好嗎?
儒家的態度是樂觀的,孟子說,五百年出一位圣人。
為什么要提圣人呢?因為儒家的社會學原理是"修齊治平",作為基礎的修身是個體經驗,不是集體經驗,講究由上到下,由里及外,由近及遠的次第等差的傳播。
更為本質的是,三王時代既不是已經過去的傳說,也不是類似共產主義社會的終極完成,甚至也不是循環往復,而是一種擁抱目的的自由王國,是每一個在世人類的共同事業,是有所作為的切己修為。這是終點,即目的;也是起點,即展望。終將一死的人生啊,就在經歷這樣一種不息的生成,從這個意義上說來,過程即宇宙,即宇宙的本質是不息的生成。
宇宙有目的嗎?宇宙的目的是什么?
【學習參考書目】
《四書章句集注》朱熹著
《張居正講解<孟子>》張居正著
《資治通鑒直解》張居正著
《讀四書大全說》王夫之著
《孟子正義》焦循著
《孟子與滕文公、告子》南懷瑾講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