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焦點團隊第33期中級班學員堅持分享第166天 總約練52次 來訪者33 觀察員15 咨詢師4
昨天在群里讀了親子24節課中的第2課《親子教育的十把金鑰匙》,也就是SFBT的十條基本精神。
1.不要把力氣一直花在分析問題或者是探討問題的原因上,重點是如何解決問題。
這一點的我深有感觸,在孩子出現狀況之初,家庭里一直是烏云密布,所有的罪責都壓在我身上,讓我喘不過氣來,絕望崩潰傷心痛苦,連上班的時候一閑下來就會想到這件事情,更是聽不得別人講到關于孩子的事情,自己腦子里整天都在想,到底為什么會這樣?為什么是我的孩子?我到底做錯了什么導致這樣的結果?每天想著,讓自己陷入深深的自責與愧疚之中。差不多有四個月的時間,自己一直郁郁寡歡,難以自拔,情緒低落,無精打采,孩子看到我的情況,更是認為他的問題都是我造成的,對我鄙夷,不屑,聽我說話就覺得刺耳,不愿意溝通,他也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出不來。自己的內耗讓自己的精力跟不上,各種疾病接踵而來。后來,在接觸到心理學以及姐姐們的開導下,自己才關注到自己,只有先把自己照顧好了,才能解決問題呀。于是,放棄消極,跟先生更多的探討交流,我們想要的是什么?能夠做點什么,讓孩子的狀況會向好的方向發展?慢慢的,家庭的氛圍也不再是冰,開始變得和氣了許多。
2.沒有一件事情只有負面的意義。
關于這一點,以前的自己都是比較直線思維的,只能看到事情的一個面向。比如說自己的敏感,我只看到敏感帶給我的不好,非常想改變它。但是經過約練,咨詢老師的提點,讓我看到原來敏感也有好的一面,敏感讓我善于觀察,養成了細心的品質,對事物的敏感,也讓我敏銳的捕捉到他人的情緒變化,讓自己能更快調整自己的狀態來應對‘危險’的情況。
3.相信孩子是解決自己問題的專家。
每個人都是具足圓滿的。就像最近,我不在家,婆婆也生病住院,孩子一個人在家,自己炸雞塊、炸署條,熱飯菜,自己洗頭洗內衣內褲,帶狗狗洗澡。而我以前一直覺得他懶,什么都不會,將來可怎么辦呀。其實真的是因為我不相信他,就像劉老師說的,你想毀掉孩子哪一部分能力,你就替他做哪一部分,以前就是幫他做得太多了,而且他在做的時候,各種嫌棄,挑錯思維,不斷的指責,都會打消孩子的積極性。所以孩子越用越有用,一定要相信孩子,他是可以解決自己問題的。
4.不要一直追尋難以達到的目標,要找到目前就可以做到的事情。
這句話讓我想到,從小到大對孩子的期望就是他能考到高等學府,有一個好的前途,幸福的家庭。其實我想這應該是大部分家庭的期望吧。為了這個高等學府,自己對孩子可謂是嚴母,從小學開始不是在上學的路上,就是在輔導班、興趣班的路上,現在想來孩子真得很辛苦,甚至連許多的聚餐,都因為他作業沒完成而不愿意帶他去。好像一切只要是為了學習,其他的都可以讓步。孩子好像傀儡一樣,被家長擺布著,沒有自己的自主權、選擇權、話語權,孩子并不開心,他除了學習成績上能給他帶來一些快樂以外,其他的都沒什么能讓他開心的?,F在好像就是希望他開心健康的活著就好,當目標降低之后,孩子反而變得輕松了許多。
5.小小的改變會帶來大大的變化。
這個也就是焦點解決里說的,小小的改變帶來滾雪球效應。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一蹴而就,都需要有個過程,人生也不是百米賽,而是馬拉松。關注一小步的進步,去鼓勵,去探討,去強化,才能越來越來動力。舉個例子,在我學習的過程中,自己的情緒還是不穩定,我老公就會批評指責我,啊,你都學習這么久了,怎么還那樣,一點都沒改變。這樣說,讓我內心非常反感,對自己的否定讓我看不到希望,覺得自己學習沒用啊,那我還那么努力干嘛呀。但是呢,在團隊里面,有組員之間相互的鼓勵,約練中老師運用技術(如差異問句等),讓我看到自己已經發生的一點點變化,讓我更有信心繼續往前走,而且自己也感到改變的越來越多了些。(嘿嘿,自我感覺良好。)
6.成功的例外經驗可以引導我們找到問題解決的方向。
7.孩子的自我認識是不斷建構的。
8.合作是必然的現象。
9.如果沒有用,就不要固著,做些別的。如果有用就多做點兒。
10.細節還是細節。
6-10項明天再進行分享吧。今天就寫到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