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
非暴力,也就是不引起對抗性。
溝通是為了了解,而不是引起對抗的,所以作者起名非暴力溝通。
非暴力溝通主要包含4個要素:
觀察:基于現(xiàn)象,行為事實的描述,而不是自己的猜想,評論
感受:當下的心情和感受,例如難過,生氣等
需求:感受背后的需求(希望得到滿足的),例如我希望你能健健康康;因為我比較注重衛(wèi)生,安靜的學習環(huán)境等
請求:越具體的請求,越能得到響應,例如:你可以去理發(fā)嗎?
溝通的一個大前提和關鍵:
全身心去傾聽:聽別人講話時,不要急著給建議、安慰、同情等,先用疑問的語句了解對方的觀察、感受,從而了解對方的需求。
關于”愛自己“:
不說“應該”“不得不”“必須”等詞語,而是“我選擇這樣做”等,對自己負責也包括對自己的選擇,行為,結(jié)果負責,接受都不過分苛責自己,找到改善的方案才是目標。
【段落摘抄】
非暴力溝通,建議我們使用疑問句來給予他人反饋,這將便于他人對我們的理解作出必要的補充。
(當自己不確認別人想要表達的意思時,有助于我們更準確獲知)
非暴力溝通,指導我們轉(zhuǎn)變談話和聆聽的方式,我們不再條件反射式的反應,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觀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識的使用語言。
聽到批評時,我們一般會申辯或反擊,然而一旦專注于彼此的觀察感受及需要而不反駁他人,我們便能發(fā)現(xiàn)內(nèi)心的柔情,對自己和他人產(chǎn)生全新的體會,這將最大限度的避免暴力,通過強調(diào)傾聽——傾聽自己及他人非暴力溝通,培育彼此的尊重關注與愛,使人樂于互助。
將觀察和評論混為一談,人們將傾向于聽到批評,甚至會產(chǎn)生逆反心理。同時非暴力溝通,不鼓勵絕對化的評論,而主張評論要基于特定時間和環(huán)境中的觀察。
(注意:你所說的是事實嗎?還是個人的感受和評論而已)
我們把愿望說得越清楚,他人也就越可能作出積極的回應。
(生悶氣最不值當,不明白說清楚,別人很難獲知你的需求)
批評往往暗含著期待對他人的批評,實際上間接的表達了我們尚未滿足的需要,如果一個人說”你從不理解我“,他實際上是渴望得到理解,那如果太太說”這個星期你每天都工作到很晚,你喜歡工作不喜歡我“,那反映了他看重親密關系。
我們提出的請求越具體越好,如果我們自己的意思含糊不清,別人就難以了解我們到底想要什么。
我把注意力放在了他現(xiàn)在需要什么而不是自己做錯了什么?
(婚姻中最常見,看見丈夫不高興了,不是去反思自己做錯了什么,而是他當下需要的什么沒有得到滿足)
如果我們注意的是別人的需要,而非他對我們的看法,我們將發(fā)現(xiàn)別人并不那么可怕,我們還會發(fā)現(xiàn)他不高興是因為他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
如果一個人想要別人了解他的處境,聽到的卻是安慰和建議,那么他就有可能覺得不太舒服。在安慰他人或提建議前,先看看那是否是他們想要的。
非暴力溝通,鼓勵我們直面人生的苦難,在遇到挫折時,充分體會人生的悲哀和內(nèi)心的渴望,是的,感到遺憾是難免的,但它能幫助我們從經(jīng)歷中學習,無需責備自己。我們意識到過去的行為違背了自己的需要及價值觀,并允許這種覺察引發(fā)的情感充分流淌,一旦專注。與未滿足的需要,我們就會考慮如何滿足她,反之,如果用苛刻的語言責備自己,我們不僅難以找到解決辦法,而且容易陷入自我懲罰的痛苦當中。
愛惜自己的關鍵之一是同時包容那兩個不同的我,一方面包容對過去的某種行為感到后悔的我,另一方面包容采取那種行為的我。
真誠待人,比委曲求全更為可貴,如果別人感到不安,我們可以認真的傾聽,但無需責備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