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些心理學方面的書籍,發現在心理學領域有兩個重要的的觀點,那就是原因論和目的論。
原因論的代表人物為弗洛伊德。原因論認為,現在的各種問題都可以從過去的經歷中找到原因,是過去的經歷造成了現在的問題。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有因必有果,因造就果,我們現在甚者未來全部由過去決定,無法改變。比如生長的環境對長大后性格的影響。
目的論的代表人物為阿德勒。目的論認為過去的經歷可以影響現在的你,但不能決定什么,重要的是如何解讀過去發生的事情。意思就是人們通常為了某種目的,而根據自己的需要去解讀過去。
上面介紹了兩種學說的大概觀點,可能比較難以理解,下面舉一個具體的例子來說明:一個人社恐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論可以解讀為童年時遭孤立造成的心理創傷;目的論可以解讀為這是為了逃避就業壓力找的借口。
這兩者就像雞生蛋蛋生雞一樣無解。一個認為過去的經歷造就了現在的我,一個認為為了逃避自己的心理負擔就把責任推給過去。
重要的是我們要怎么去看待原因論和目的論呢?
原因論讓人從過去找原因,導致認為結果無法改變,成長停滯。
目的論讓人直面自己,就是害怕自己做不好,所以把責任都推給過去的經歷。目的論撕開了自己的偽裝。讓我們放下自圓其說式的借口,鼓起挑戰的勇氣。
從結果上看我是比較贊成目的論的。但其實我們也可以辯證地看待兩者,兩者可能并不矛盾。
兩者從本質上來講,還是告訴人們能改變自身的還只能是你自己,只有你自發地想要去改變才能改變自己。
承認過去對自己造成了影響,但過去不能改變,如果我想要過的幸福就要拋棄過去,改變現在的自己。同時明確現在我做的事情都是基于目前的我的思考而不是過去的影響。
那么目的論和原因論,你們站哪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