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來,中國詩歌的起源,要追溯到一個很古老的時代。那時的人們迷信著蒼茫天空,和一眾冥冥之間的神明。卜辭,就是在這種時代背景下產生了。人們為了問卜未來,趨吉避兇,就寫出東西來唱給神明聽,還要配上舞蹈。人們發現寫出來的這種韻文唱起來很順口,方便記憶。于是,這種押韻且層次明顯的文體被人們記住。
發展到了周,文王武王討伐商紂大捷,攻下殷,將天下治理的政通人和。人們為了歌功頌德,用這種便于記憶,傳唱的形式寫下了無數的詩篇。在廣泛些,人們還用它來表達自己的情感或是其他事情。于是,匯總起來,詩經誕生了。詩經的四言句式是它最大的特點。四言句有利于鋪排渲染,然而這卻不是它在當時盛行的主要原因。在當時,人們的心智還沒發育成熟,沒有足夠的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所以人們很缺乏安全感。這時人們就會在文藝作品中尋找缺失的安全感。詩歌就是一個很好的渠道。恰巧,四言句的絕對對稱性、優越的平衡感以及強烈的節奏感滿足了人們尋找已久的安全感。填補了原始初民的無序的,不穩定的心理。舉個例子:在河之洲是詩經中的名句,它的邏輯關系是在—河之洲。然而人們再度他的時候習慣性地會把它讀成在河—之洲。這正是人類這種追求平衡和諧的心理的體現。這也正是詩經四言句對后世的巨大影響。
在詩經時期,通過作品可以看出,以單音節詞開頭,再接單音節詞,最后跟著雙音節詞;或是以單音節詞開頭,跟著雙音節詞,再跟著單音節詞這兩種句式最為常見。換言之,詩經的常用句式都是以單音節詞開頭的,不管是虛詞還是實詞。這種現象反映了當時中文里面的雙音節詞的匱乏或是人類對于雙音節詞的使用的蹩腳。而詩經的出現為雙音節的衍生和發展提供了溫暖適宜的環境。人們通過詩經意識到了雙音節詞背后的內涵的重要性,所以后世才開始大量使用雙音節詞。
詩經的藝術表現手法——賦比興,當然也相當重要,統領了詩歌的發展。它們的發生也和人們的原始的思維密不可分。在當時,人們不能很好很完整的描述事物的特征,如長短,形狀等性質;也不能把自己的情感從自己意識中的某個有機整體中剝離出去。于是,人們習慣與把情感作為集體表象的組成部分,將自己感知到的諸多自然界的景物化為意象,在詩歌中和自己的情感進行統一對應。這就形成了興。人們以這種方式引出事件,特別是情緒。另外,那時候的人們的邏輯思維還不完善,對世界的認知體系中有很重要的一條,叫做因為相似所以相同。這就是標準的比附意識,比就是由此誕生。在詩歌創作中,一般以興起頭,用比鋪墊復沓回環的結構,需要敘事鋪陳則用賦,自然流露,不做痕跡。另外,詩經中的四言句大多不能單獨成句,需要兩個四言句才能構成一個語法意義上的句子。但只是如此還不夠,四言句容量太小,所以需要多句四言句各司其職形成一組,多組統一進行回環往復,逐步增強情緒。這就是詩經結構上的一大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