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段曉艾
作為一個已經成家的成年人,媽媽每次給我打電話的時候還是會關切的囑咐,“最近降溫了,記得加衣服。”“有沒有什么要吃的,媽媽給你寄過去。”
而自己也總是會感覺母親實在過于操心了,已經成為媽媽的我怎么會不知道安排好自己的吃穿用度。
特別夸張的一次是,我老公出差一周,媽媽擔心地給我打來電話說:“就你和孩子在家,你們兩個行不行,能不能照顧好自己,要不媽媽給你寄些吃的過來吧。”
一邊聽著媽媽在視頻里的嘮叨,一邊和站在媽媽旁邊的爸爸說:“我媽呀,始終把我當做長不大的孩子,我都這么大了,都已經有了自己的孩子了,老公出差幾天,怎么會照顧不好自己呢?”
爸爸也隨聲附和道:“是的呀,你媽就是擔心你,就這么幾天,就擔心你和孩子2個人在家,是不是會害怕。”
看著視頻中媽媽關切的眼神,雖然嘴上說:“媽,你擔心過頭了,我都這么大的人,您就放心吧。”實際上心里暖暖洋洋的,只有媽媽才會這么擔心我,雖然一直埋怨媽媽的過度保護,讓我在成長的道路上走了不少彎路,但是每每想到媽媽無微不至的關心,我就覺得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小孩。
對于媽媽的關心,有些時候我是理解不了的,真的會這么牽掛嗎?真的會不放心嗎?
記得去年,老家有事,我和老公都回家了,就把兒子放在他同學家住了2天,雖然在這兩天中,自己心中也在擔心:他是否住的慣,吃的怎么樣,有沒有受到委屈,和小朋友在一起相處的好嗎?但是也只是想想,并沒有特別的不放心。
但是,就在前天,兒子到同學家去參加同學的生日會,不僅在同學家玩到很晚,而且還在同學家住下了。
住就住吧,也就一晚上,也沒什么,偶爾的分離說不定對孩子還是一件好事情,培養一下他的獨立自主的能力。
懷著這樣的心情,一個晚上倒也睡得安穩。
第二天,在沒人打擾的情況下,睡了一個懶覺,于是起來吃了點早飯,就看書了。
往常,兒子在家的時候,我看書會很安心,不會走神,更不會胡思亂想,但是今天看書怎么都無法集中注意力,而且有些莫名的心慌,這是怎么了?
難道是因為兒子一晚上不在家?
本來上午就想去把兒子接回來,但是老公上午要加班,不太方便,于是就準備吃過午飯再去。
但就是這么一會兒的時間,書也看不安心,切菜的時候也一陣心慌,好不容易吃完飯了,感覺快要去接兒子了,心情才稍微平靜了些 。
這種感覺也許之前也有過,但是卻從來沒有這樣仔細的體會過,此刻的我,不僅一面在擔心著兒子,不知道他在別人家玩的好不好;另一面也想到了我的媽媽,孩子可以安心的在外面過自己的生活,但是作為母親,對孩子的牽掛卻是不由自主,也是無法放下的。
在這一刻,我才深刻體會到了——母親對于孩子的牽掛是一種本能,一種在激發出真正的母愛后的,無法控制的本能。
真真切切的體會到這種感覺的我,讓我對自己之前半月二十天才給家里打一次電話的做法深感愧疚,也許還在覺得沒什么事情,沒必要打電話,但是在家中的父母,不管有事沒有事,就希望聽到你的聲音,知道你平安健康,哪怕只說5分鐘的話,也會感覺安心和滿足。
記得小時候,爸爸常說:“等你長大了,成家了,有了自己的孩子,就能體會到當媽的心情了。”
媽媽的辛苦從我生兒子,養兒子的時候就體會到了,但是對孩子的牽腸掛肚的焦急的心情,我卻是現在才感受到的。
也許是我感情淡漠,也許是我太粗線條,不管哪一樣,都覺得自己在這方面開悟的太晚了。
不過值得慶幸的是,雖然晚,但是還是讓我深切體會到了對于孩子的這種牽腸掛肚到底是一種怎樣的心情——很擔心,同時也很幸福。
這種心情讓我真正覺得自己是一個媽媽了,讓我覺得我的情感不是淡漠的,我也感受到自己漸漸學會了如何去愛,看到了在一個看似波瀾不驚的外表下,藏著一顆牽掛親人的柔軟的心。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