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盈余”定義很簡單,就是受過教育,并擁有自由支配時間的人,他們有豐富的知識背景,同時有強烈的分享欲望,這些人的時間匯聚在一起,產生巨大的社會效應。
——《認知盈余》克萊·舍基
《認知盈余》
作者:【美】克萊·舍基
出版社:人民大學出版社
出版年:2012年1月第一版
作者:【美】克萊·舍基
被譽為“互聯網革命最偉大的思考者”、“新文化最敏銳的觀察者”,從事有關互聯網的社會和經濟影響的寫作、教學與咨詢,特別關注社會網絡和技術網絡的交叉地帶。目前在紐約大學的互動電信項目中任教,其咨詢客戶包括諾基亞、寶潔、BBC、美國海軍和樂高公司等。多年來,在《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哈佛商業評論》、《連線》和《IEEE計算機》等報刊上發表文章,廣受讀者追捧,并經常在技術會議上充當主題演講者。
1
參與分享的人越來越多,力量越來越強大,互聯網產業也隨之產生“核聚變”,原來看我們所熟知的商業模式,隨時可能成為泡影。未來的會變成什么樣?誰都不能預測,我們必須認識到的就是,學會主動迎接。
這是《認知盈余》這本書中,馬化騰所寫的序言中,給出的建議。
看完本書后,他在思考,如何鑄造一個供更多合作伙伴共同創造、供用戶自由選擇的平臺,才是互聯網新時代從業者需要思考的問題。據說,這本書對馬化騰的啟發很大。這本書于2012年出版,騰訊的微信產生于2013年。
2
自由時間積累成認知盈余
18世紀20年代,倫敦城出現了這樣一種現象,整個城市都陷入了對杜松子酒的狂熱之中,演變為集體性酗酒。隨之而來的一系列的生活環境、公共衛生以及各種犯罪問題的不斷滋長。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
是當時工業化帶來的結果。工業化不僅創造的新的工作方式,工人有了大量自由時間,還創造了新的生活方式,人口重置破壞了舊有的城市生活的古老習慣。所以,有了消費杜松子酒的可能性。
這就是工業化的副產品——某種公民盈余出現了。到了20世紀美國人一年花在看電視的時間約為2000億小時。這幾乎是2000個維基百科項目每年需要的時間。
想像一下,如果我們將全世界受教育的公民的自由時間看成一個集合體,一種認知盈余,那么,這種盈余會有多大?
3
工具賦予的可能性
互聯網為我們提供了無限的便利性和可能性,能將無聊的認知盈余變得更有價值。
這就是百度百科、維基百科、知乎、豆瓣... ..這些偉大的創造都來自認知盈余,為這也只是對我們認知盈余的極小部分的運用。
我們曾經面臨的、遇到的老問題,隨著科技的發展,可以運用新工具、新方式去解決。比如說,出行。出租車的出現解決了出行便利。但隨著車輛劇增,當打車再次變成問題時,滴滴打車、Uber、易道出現了,利用互聯網升級版的提供了老問題的解決方法。
4
無酬的動機
著名的搭積木的實驗有助于闡釋人類的動機。
一組實驗者沒有得到任何關于報酬的許諾,另一組則提前被告知搭建成功會得到報酬,結果,無報酬的一組比另一組明顯更熱情也更加投入。
這個實驗證明了一個心理學理論,動機分為兩大類,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內在動機更能讓行為本身成為一種回報。
在網絡上分享的行為,就是就因為“我完成了一件事”的感覺的內在動機的實現。業余愛好者更是不求回報的在各自的領域內分享,得到的反饋是組織的感謝與敬意。這種愿望被極大的增強,賦予他們更強的動機,并帶來滿足感。
5
活躍者為我們創造機會
PC端的許多網站,形成初期,多數是因為那些樂于分享的活躍者開發出來的。
土豆是幾個視頻愛好者在朋友范圍之內分享自己的視頻;窮游網是一對夫妻愿意將自己如何花最少的錢去國外旅行分享給大家;百合網是小龍女為了給自己找個老公而建立。
當活躍者的免費讓你的生活更美好時,就會有更多人參與。?如今互聯網成為一個制造機會的大機器,以前所未有的省錢省力的方式,為小團體創造新社會,同時向潛在參與者滲透。新工具賦予我們新能力,繼而又使我們能為彼此創造新機會。
6
這是一個創造慷慨文化的時代
文化驅動人們產生出認知盈余的另外一大動力。文化雖然看不見摸不著,卻擁有無可替代的深遠影響。
知識共享越來越被人們認可。法國經濟學家多米尼克·費瑞指出,社區規模的大小,共享知識的成本,被共享知識的明晰性,以及接收者的文化規范,以上四點是利用知識所具備的必不可少的條件。
一個社區的存在,與其說是為了維護社區中某些特殊的知識,不如說是為了維護將社區團結在一起的文化。
做、或者說分享某件事的價值在于讓你擁有歸屬感或是慷慨感。
7
從公用價值到公民價值
分享形式按照規模不同可以分為大致四種主要形式:個人分享、公共分享、公共分享、公民分享。
公共分享:協作群體積極嘗試創造公共資源。
公民分享:表現為一個群體積極嘗試改變社會。
個人分享是最簡單的分享方式,參與者和受益者都以個人的身份參與分享活動,從彼此的分享中獲益。
公共分享價值更加復雜,其參與性更強,在一個協作的群體間進行,要求成員有更多的交流,這一價值仍然只局限于參與者內部。
我們可以利用共享的認知盈余,建立許多無形的學院,為創造更多的公共價值和公民價值做貢獻。
8
尋找鼠標,世界是“閑”的
自由時間是一種資源,僅僅是積累起來的自由時間,還不足以構成認知盈余,因為,我們缺少使用它的手段。方式、動機和機會三者的融合,從累積的自由時間原料中,產生認知盈余。
要從一個工具中創造出最大的價值,靠的不是總體規劃,或者是跨越式發展,而是連續不斷的嘗試與錯誤。對于任何一個社會來說,這樣一種轉變中要面對的關鍵問題是,如何充分利用這個過程。
如何提高運用認知盈余的可能性?
創造新機會,應對早期成長,以及根據用戶不斷帶來的意外做出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