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系列隨筆 】
從力主變法到勁挺保皇的康有為
? ? 作者:茅永輝
1895年(清光緒二十一年),作為清政府政治中心的北京城,發(fā)生了一個史稱“公車上書”的轟動事件。
先說何為“公車上書”。在中國漢代,凡地方上推薦人才,依例由公家備車送往京城,后來,凡是舉人入京會試,也就被指代稱之為“公車”。所以,北京這次的舉人上書皇帝,就叫“公車上書”。
話說1895年3月,中日甲午戰(zhàn)爭正在激烈進行,清軍在前線節(jié)節(jié)敗退,腐朽的清政府簽訂了《馬關條約》。消息傳到北京,群情激憤,輿論嘩然。正在北京參加舉人會考的康有為,便聯(lián)絡鼓動大量舉人,向光緒皇帝上呈了一個萬言書。這次上書,雖然沒能阻止《馬關條約》的簽訂,光緒皇帝甚至都沒有看到,但萬言書卻輾轉(zhuǎn)傳抄,很快傳到全國各地。于是,發(fā)起、領導這次“公車上書”的康有為,便成了全國人民注目的人物。
康有為,原名祖詒,字廣夏,號長素,又名更生,廣東省南海縣人。人稱“南海先生”。1858年(清咸豐八年),出生于一個官宦家庭里。他從少年起,長期跟隨經(jīng)學家朱次琦(九江先生)學習。1879年,康有為離開朱次琦,開始接觸西方文化。由于閱讀了大量改良主義先驅(qū)者為傳播新興資產(chǎn)階級思想的譯著,并游歷了香港,大開眼界。他看到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管理社會的辦法,“始知西方治國有法度”,使他對傳統(tǒng)儒學逐漸產(chǎn)生了懷疑。1882年(光緒八年),康有為到北京參加會試,回歸時經(jīng)過上海,進一步感受到資本主義的新事物,更加認識到西方資本主義制度優(yōu)于中國的封建制度。認為,中國要富強,就得向西方學習,從而產(chǎn)生了變法維新的思想。
康有為主張,在政治上依靠皇帝,推行自上而下的改革,使國家富強起來。他認為革命是可怕的,最好的辦法是取得皇帝的支持,在保留封建主義制度這一基本前提下,學習西方,實行君主立憲,發(fā)展資本主義。應當說,康有為在這一階段,已初步形成了維新變法的思想體系。
1888年,康有為到北京參加選拔舉人的“順天府鄉(xiāng)試”。他借機寫了一篇五千字的上皇帝書,陳述自己的政治主張,呈請皇帝“變成法”,“通下情”,“慎左右”,運用統(tǒng)治權力進行改革。因為言詞激烈,這封轟動北京官場的上皇帝書,不但沒有送到皇帝手里,而且觸怒了頑固守舊的主考官,康有為原已被內(nèi)定為錄取第三名,結(jié)果他的名字也被一筆勾掉。
1891年(光緒十七年),康有為應陳千秋、梁啟超(均從康有為,“長興里十大弟子”之一)之請,在廣州長興里萬木草堂開始講學。主講“中國數(shù)千年來學術源流、歷史政治沿革得失,取萬國公法比例推斷之”,“大發(fā)求仁之義,而講中外之故,救中國之法”。顯然,這是在為變法運動創(chuàng)造理論,擴大影響。這期間,康有為在梁啟超參與下,編著了《新學偽經(jīng)考》和《孔子改制考》兩部著作。這兩本書,否定了封建學者復古倒退的傳統(tǒng)思想,大力宣傳改良圖存,提高民主思想、平等觀念和變法維新,在當時的思想界引起強烈反響,從此以后,梁啟超積極參加了康有為領導的變法運動,成為康的得力助手,時人合稱“康梁”。
1894年,康有為著手編著《人類公理》一書。他把公羊“三世”之說和《禮運》的“大同”思想揉合在一起,賦予諸多資產(chǎn)階級的內(nèi)容,成書后又定名《大同書》,隨即發(fā)表。在這本書里,他無情揭露了人世間的種種苦難和黑暗,精心設計了一個未來的“大同世界”。不過,康有為設想的大同世界,是無需經(jīng)過艱苦斗爭和流血革命,而是期待人們的覺悟提升。這被后來認為是一種不切實際的改良主義幻想。
同年8月,爆發(fā)了中日甲午戰(zhàn)爭。問題是,血腥的戰(zhàn)爭,中國的又一次慘敗,并未使康有為的改良主義思想有所觸動。康有為他之后的人生軌跡,也可為此佐證。
我們還是回到“公車上書"。甲午戰(zhàn)爭后至1895年3月,腐敗無能的清政府派李鴻章到日本乞和,準備接受日本提出的割地、賠款等一系列條件,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消息傳開,齊集在北京參加選拔進士會試的各省舉人,感到十分氣憤,特別是臺灣籍的舉人,更是悲痛萬分,怒不可遏。康有為被舉人們這種高漲的愛國熱情所感動,覺得可以利用這個機會為變法運動制造聲勢。他立刻安排梁啟超等在廣東籍舉人中聯(lián)絡發(fā)動,聯(lián)名上書,反對簽約。接著,10多個省的舉人也相繼行動起來。一時間,都察院門前,人群聚集,激昂議論,要求清政府拒簽《馬關條約》。康有為看準時機,決定進一步聯(lián)合18個省的舉人上書請愿。他兩夜一天沒有休息,一氣寫成了長達一萬四千多字的《上皇帝書》。在這篇奏疏里,他尖銳指出簽訂《馬關條約》可能產(chǎn)生的嚴重后果,即多個帝國主義國家早有預謀的瓜分中國的勾當。所以,康有為提出了“拒約、遷都、變法”的主張,希望皇帝“下詔鼓天下之氣”,“練兵強天下之勢”,“變法成天下之治”。康有為的這些主張,實質(zhì)上是一種資產(chǎn)階級性質(zhì)的改良主義綱領,它雖然部分地反應了我國剛剛形成的資產(chǎn)階級和開明地主的進步要求,但并未從根本上觸動和推翻舊制度。《上皇帝書》由梁啟超等人迅速抄寫了幾份,送各處傳閱,引來1300多舉人在上面簽名。無奈,《上皇帝書》呈上后,都察院推說皇帝已經(jīng)在條約上蓋了印,再無挽回可能,拒絕了舉人們的要求。
“公車上書”的第二天,會試發(fā)榜,康有為中了進士。又過了一天,他被任命為工部工事(未赴任)。之后,他又多次上書,敦促皇帝下令維新變法。1897年11月,康有為第5次向皇帝上書,此書雖然仍未上達,但卻為京中許多官吏互相傳抄,天津、上海的報紙還先后將其披露,一時廣為流傳。1898年1月,光緒皇帝召見康有為。康在答對皇帝提問時,指出“能變則全,不變則亡;全變則強,小變則亡”,并當面駁斥了守舊派的所謂“祖宗之法不可變”的論調(diào)。光緒帝對康有為的上書,深表贊同,把它放在自己的案頭,不時翻閱。為了爭取上層輿論的支持,積聚更多的維新力量,康有為還組織學會,創(chuàng)辦報刊,聯(lián)絡奔走,不遺余力。他自己出錢,創(chuàng)辦《中外紀聞》,分送朝官王公大夫;創(chuàng)立“強學會”,“粵學會”,到名城大邑活動鼓勁。從此以后,全國各地的學會、學堂競相成立。設館辦報,蔚為風氣。這場以挽救民族危亡和發(fā)展資本主義為宗旨的資產(chǎn)階級改良主義的變法維新運動,從呼喊救亡的“公車上書”拉開序幕,已經(jīng)在全國范圍一步步開展起來。
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戊戌年)9月21日凌晨,慈禧太后宣布“臨朝聽政”,光緒皇帝被軟禁,史稱的“戊戌變法”終告失敗,戊戌六君子被殺,康有為避禍日本。
康有為的后半生,則由十數(shù)年主張變法維新的進步人士,快速蛻變?yōu)橐粋€保皇黨。他力主君主立憲,抵制和反對孫中山領導的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至人生的最后10年,干脆遁身茅山,超脫世外。遭遇世紀大動蕩,時代大變革,難免會讓許多人迷茫,甚至徹底迷失了方向。康有為也不能例外。
對于如何評價康有為,事實上已經(jīng)無法采用一句話、一邊倒的方式來進行。而康有為曾經(jīng)大聲疾呼向先進的西方學習,實行變法維新,發(fā)展資本主義的建議和主張,反映了當時中國社會發(fā)展的根本要求,則應予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