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言:“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古往今來,我華夏多少學子都是經歷了寒窗苦讀數十載,才最終可以走上“工作崗位”,才可以安身立命。久遠的朝代我們不說,看看近代史上,在清末民初時期,民國名人康有為從19歲到36歲鄉試一直落榜,他是如何面對失敗的,又是如何將敗局扭轉為盈的?雖然所處時代不同,但或許有一些地方值得我們深思。
現在,我們先去了解一下清朝的考試制度,清朝的科舉制度分為,童子試、鄉試、會試和殿試。童子試相當于對廣大學子進行的入學招考,考過的學子才能叫做秀才,才能以讀書人身份自居。而鄉試相當于省考,過了鄉試也就是中了舉人,才有入選做官的資格。所以說鄉試是學子入仕途的第一步。這一步也很艱難,比如“范進中舉”,考了一輩子,最后才得了舉人。最后卻喜極而瘋……
他,人稱少年神童,可是連童子試卻屢次落榜……
康有為1858年出生在廣東南海縣一個普通家庭。雖然祖上都是公務員,但是官位不大。薪水僅能補貼家用。康姓在當地也不是大姓,人丁單薄,所以家族勢力很一般。
無論如何,康家也算是書香門第。他5歲便開始啟蒙,熟讀唐詩百首。6歲,家里就開始請老先生為他講授四書五經。街坊鄰居以及父親、祖父都覺得康有天資聰慧,將來科考一定金榜題名。
康有為畫像
可是,14歲參加童子試的時候,竟然落榜了。
15歲,復習一年決定再來!可是再一次參加,再一次落榜!
這下,對他的打擊以及對周圍親屬的打擊不小。他寫道“兩年費日力于試事與八股,進學最寡矣!”康有為認為八股文這種空談的文章,學習起來無趣又無用。這樣的觀點遭到了家族長輩的極力責備,尤其是祖父。
因為康有為11歲的時候,他父親已經過世。隨后就和祖父相依為命。祖父將家族的希望都寄托在孫子身上。可是康有為屢次童子試都不中,家庭總有一種陰郁的氣氛。
隨后一年,康有為祖父出任羊城書院監院。康有為遷居那里侍奉祖父。在書院中,他第一次見到了《瀛環志略》及地球圖等圖書,初識萬國之故,地球之理。隨后,對新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當時有名的西學論著
1877年,光緒三年,康有為祖父為搶救學宮中的祭祀品而溺水身亡。清朝征服下至給康有為祖父四品禮葬,并蔭長孫康有為充四品銜。
有學者認為,康有為其實一直沒過童子試,因為祖父的蔭封成為了蔭監生,可以不用參加童子試,直接保送鄉試了。
不過在康有為的自傳里,并沒有提到他何時過的童子試,只是提到光緒二年,參加鄉試不中。也可能康有為在自傳中美化自己,也可能是他記錯了時間。無論如何,我們知道,康有為童子試,兩次都沒過……
從19歲考到36歲,康有為的漫長鄉試路……
一個鄉試,他從19歲考到了36歲才得以通過。也就是說他人生中最好的青春時光,大部分都在“落榜”的陰影里度過的。
一個人如果總是考試失敗,很可能會懷疑自己的能力。可是,康有為卻轉向了另一個極端。他在屢次科考失敗之后,逐步找到一套讓自己揚名立萬,又能“救國”的路……
康有為曾經寫了一部自傳,叫做《我史》。里面記錄了他轉變的心路歷程。
19歲那年,他意氣風發,準備滿滿去參加考試。結果又失敗了。于是在《我史》中,寫道“ 是年鄉試不售,憤學業之無成。“
看到這句可見當時康有為為落榜而苦悶。他感到舊學無法解決現實問題,這樣的宋明理學,這樣的孔孟之道,怎么能和現代日新月異的科技變化相配呢?
22歲,他思考人生,開始隱居生活。“以西樵山水幽勝,可習靜,居住白云洞,講道、修佛。”
25歲,康有為再一次鼓足勇氣去北京順天參加鄉試,依然落榜。于是游歷上海等江浙滬等地,見識了繁華世界,“益知西人治術之有本,乃大購西書以歸,自是盡釋故見,大講西學矣。”
31歲,已經過了而立之年。他雖然失落,可是似乎找到了另外一種方式去生存。
康有為著述《孔子改制考》
他在游歷過當時的繁華都市,見識過新思想,于是他腦子里對于舊學從懷疑開始了批判。他購買了許多西學的書,當時的知識儲備可以算是上知天文,下至地理。比很多秀才要知識廣博的多。準備動手,用自己多年多讀中西的書本知識,寫一篇可以扭轉“敗局”的政治改革論文,這樣的想法在當時可以說新潮的,當然也是危險的。
于是,在1888年,也是他31歲這一年,他參加考試之后,向光緒帝上書,提出“變成法”、“能下情”、“慎左右”的主張,請求皇帝變法圖強,這個奏章受到守舊派的阻撓,未能低到光緒手中。這是著名的上清帝第一書。
辦私學,出新書,公車上書,一舉聞名
31歲的康有為,鄉試依然沒有上榜。
他回到廣州,繼續開辦學堂,在現代就是辦理私人學習班。當時他的新思想受到很多年輕人的追捧,其中一個便是梁啟超。
梁啟超
梁啟超可謂是少年成名,人生一路開掛。11歲中秀才,17歲就中舉人,文采斐然,春風得意,贏得各路人賞識。年輕人思想激進,看到康有為的激進思想,有一種魔力吸引,于是梁啟超投到康有為門下做學生。
1894年,甲午海戰爆發,清政府腐敗無能,導致甲午海戰打敗。被迫簽訂了《馬關條約》,這樣一個喪權辱國的條約一簽訂,全國學子嘩然。
康有為在36歲那年,終于考過了鄉試,成為舉人。第二年,到北京參加會試。全國的學子也都聚集在這里。于是他聯合各省入京應試舉入一千三百余人,聯名上書光緒皇帝,請求拒和、遷都、練兵、變法,史稱“公車上書”(即上清帝第二書),被阻未呈上。這是一個重要的運動,標志著從資產階級思潮轉變成了社會運動。
網絡圖:公車上書
而對于康有為來說,這一次他一舉全國成名,有血性的文人,誰人不識康南海!
意外的是,康有為會試中,中了第五名貢士,保和殿試二甲第四十六名,賜進士出身。
終于,經過三十多年的考試馬拉松,康有為終于考上了。可是,讓他更加成功的是“新思想“。他在考試落榜之余,并沒有閑著,也沒有一味攻讀復習資料,而是選擇了自己喜愛,選擇了社會上新潮的思想,這樣的敏銳,讓康有為領先了一小步。
但是,人生是一場更長的馬拉松,沒過幾年,康有為在維新變法失敗之后,變成了徹底的守舊派。他似乎滿足了自己的地位,滿足了自己思想的高度,開始一直的享受著過去的成果,最后驕奢放縱,被時代遺忘在角落。而公車上書和維新變法,依然是他在中國的政治現代化推進中,永遠不可忽視的一個人。
歡迎關注【星期五文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