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為生于19世紀中后期的廣東,這時鴉片戰爭結束已20余年,作為一個通商口岸,廣州充斥著西方文化和經世思想。
康有為少年時雖然接受的封建正統教育,但他并不埋頭苦讀四書五經,而是廣泛的閱讀經史子集各種書籍。
康有為
彼時的清政府被帝國主義國家瘋狂侵略,他們強行把清朝劃分成勢力范圍,拆掉國人的房子建立租界,踐踏人民的尊嚴。
故而康有為在白云洞苦讀的一年里,不僅讀佛道之書,也讀經世之書,包括非常有名的《天下郡國利病書》、《皇朝經世文編》,常常思考救國之策。
在22歲時他前往香港游歷,驚訝于西方的思想,又開始學習《海國圖志》和《瀛寰志略》等書,進而產生了學習西方變法的念頭。
一、堅持不懈以求變法
中法戰爭爆發后,清政府懼怕擴大戰爭,和法國簽約,使得法國不勝而勝,清朝不敗而敗,列強看透清廷的腐敗弱懦后步步緊逼,進一步瓜分華夏大地。
康有為痛感在這危難關頭必須改變現狀才能圖強,于是向皇帝上書吁請變法,這就是康有為的第一次上書——《上清帝第一書》。
但因大臣們阻隔,未能上達天聽。
翁同龢手抄《上清帝第一書》
第一次上書失敗的康有為沒有放棄,他在廣州長興里設立學堂,開始講授西學和他的變法思想。
梁啟超、陳千秋等人就成為了他最早的一批學生。
講學的時候,康有為不限內容,每論一事,常常引入歐美各國的事例,和中國歷代政治得失相比較,以求拯救華夏之法。
1896年,他將學堂遷至廣州學宮,正式起名“萬木草堂”。
萬木草堂
這一時期,康有為在弟子的幫助下完善變法理論的著述,先后寫成了《新學偽經考》以及《孔子改制考》這兩部著作。
表面上看康有為是在考辯古書的真偽,實際上他宣布長期被統治者信奉的四書五經都是偽經,引導人們對封建守舊派“恪守古訓”的觀念產生懷疑。
康有為認為孔子之前的歷史都是宣傳品,是孔子為了改變當時的社會,假托古人的言論自己寫的。
康有為兩部著作
這些驚世駭俗的理論一經發表,立馬在官場、民間掀起軒然大波。《新學偽經考》否定了幾千年來的傳統經典,《孔子改制考》則闡述了變法的合理性,有力地沖擊了頑固勢力。
1895年春,康有為去北京參加會試。當時正值清政府和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
清政府簽訂《馬關條約》
消息傳來,群情激憤,輿論沸騰。
在北京參加考試的人紛紛前往都察院抗議,康有為十分悲憤,和弟子們日夜奔走,召集18省舉人進行集會,起草了一份萬余字的上皇帝書,這就是著名的“公車上書”。
公車上書記
無奈的是上書又一次沒能送到皇上的手里,但慶幸的是上書被世人傳抄,在社會上引起廣泛的關注。
兩次的失敗沒有打倒康有為。
1895年5月,康有為寫了上清帝第三書。
1895年6月,康有為又上第四書。
1897年11月,德國出兵山東膠州灣,康有為義憤填膺,于是第五次上書光緒皇帝。
在上第五書后,都察院給事中高燮曾上奏光緒帝召見康有為,委以重任。
光緒命總理大臣傳康有為問話,1898年1月24日,李鴻章、翁同龢、榮祿、廖壽恒、張蔭恒五位大臣在總理衙門召見康有為。
榮祿問康有為:“咱們祖宗一貫都用現在的制度,為何要改?”
康有為反駁:“祖宗的制度,是用來治理祖宗的土地人民,現在祖宗之地都快讓西人奪走了,祖宗的法度能保住江山社稷嗎?”
在隨后的三個小時里,康有為一一批駁了諸大臣的質疑,強調了變法的重要性。
光緒皇帝十分賞識康有為,康也不負眾望,奮筆疾書又寫了《上清帝第六書》,在書中康有為分析了形勢,認為朝廷已經到了不得不變法的地步了,他還指出“能變則全,不變則亡,全變則強,小變乃亡”。
光緒皇帝像
光緒皇帝看完第六書后十分滿意,變法的決心更加堅定。不久,康有為繼續上了第七書,主張學習日本和俄國的變法。
二、變法的成與敗
康有為覺得“既上書求變法于上,復思開會振士氣于下”,他利用各省舉人齊聚京師的機會,發起組織了保國會。
同年,反對變法的軍機大臣恭親王奕?病死,變法阻力大大減小,于是光緒帝瞄準時機,利用不斷高漲的維新運動來推行新政。
1898年6月11日,光緒帝頒布了“明定國是”的詔書,宣布開始變法。
從這一天算起,一直到9月21日慈禧太后發動政變,變法一共堅持了103天,史稱“百日維新”。
在這一百天的時間里,維新派針對政治、經濟、文教和軍事方面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在除舊布新的過程中新的政策勢必會利于資本主義發展,而觸動封建統治秩序。
以慈禧太后為首的頑固守舊勢力采取了一系列的行動,到了9月17日,慈禧強令光緒帝下旨將康有為調往上海,目的是為了隔斷光緒與維新派的聯系。
慈禧太后
9月21日,風云大變,慈禧突然宣布訓政,軟禁光緒帝,下令捉拿康有為。
而此時康有為在哪呢?原來在政變前一天康有為就已離開北京前往上海,途中得知政變的消息后,在英國人的幫助下經香港逃往日本。
身為變法領袖,康有為只敢在逃離虎口后發表公開信攻訐頑固派,與慷慨就義的戊戌六君子形成了鮮明對比。
戊戌六君子
有人勸譚嗣同也逃往日本,譚卻表示每個國家變法沒有不死人就成功的,今日就從他開始為國家興盛留第一滴血。
康有為胞弟康廣仁在獄中說:“若死而中國能強,死亦何妨!”從容就義。
此等六人,都表現出了為變法而死的英雄氣概。而康有為卻說自己有光緒皇帝的“衣帶詔”,一時逃跑那是留有有用之身,斡旋于國外,設法勤王以待重新變法。
那他做到了嗎?
三、有為的演員,無恥的圣人
首先所謂的“衣帶詔”就是個謊言,光緒是寫過秘密的詔書,不過那份是給楊銳的,不是給康有為的,而康有為逢人必說“衣帶詔”是皇帝給他的,并且利用“衣帶詔”大肆斂財。
更可惡的是他在日本時為親近日本人,提出了“中日合邦”的想法,主張中國和日本合并為一個國家。
日本人聽了很高興,不僅沒有按照清政府的要求緝拿康有為,還資助他前往加拿大。
康有為曾主張“中日合邦”
1899年4月,康有為橫渡大洋抵達加拿大溫哥華,召集當地華人痛哭自己的變法的艱辛,為了變法,光緒皇帝是多么的忍辱負重,在場的華人也不知他說的是真還是假,但一想到連皇帝都如此,于是也跟著流淚。
把大家情緒調動起來后,康有為決定成立一個組織,就這樣,同年7月,康有為在不斷演講后找到了志同道合的華僑商人,一同創立了“保救大清皇帝會”,簡稱“保皇會”。
這個保皇會把救皇帝和救中國聯系在一起,康有為覺得把光緒帝解救出來就可以變法,變法就能救中國,參加保國會的都是忠君愛國的臣子,可以加官進爵。
靠著康有為的一陣忽悠,海外華人紛紛捐款資助,康有為也不客氣,各種頭銜官爵按價格高低封給那些富商。
康創立保皇會也叫保救大清皇帝公司,學習西方的股份制,向華僑出售股票、募集資本,靠著欺騙圈來的錢,在海外過著奢靡的生活。
康有為
1905年,他又遠赴歐洲,名義上去動員海外華僑救國,實際上是享受公費旅游。
在海外的16年里,康有為一共去了31個國家,三次環球游行,足跡遍布四大洲,花的就是名義上用來富強國家的錢。
1913年,辛亥革命爆發后兩年,在海外“流亡”了16年的康有為回到了中國。
回國后的康有為不再是那個意氣風發的先進旗手,在全國主張民主的時候,他又開始保皇衛道了,他開始保守了。
晚年的康有為在上海定居,辦雜志,曾發文主張國家要把孔子的儒學當成國教,配享天壇。
戊戌變法前,康有為把孔子當成改革家宣傳變法;如今,康又成了孔子的擁躉,變成了一個衛道士。
辮子軍
1917年,康有為和他的搭檔北洋軍閥張勛發動復辟,帶辮子軍進京擁立溥儀登基。
在經歷過辛亥革命的洗禮下,各界人士都認識到民主的好處,又怎么會支持帝制?
不久復辟宣告失敗,康有為又灰溜溜逃亡上海。
在官場上他是個失敗者,但在情場中他又是個勝利者,口口聲聲提出一夫一妻,婦女解放的康有為,有6個老婆。坐擁中、日、美三國美女,六個老婆一個賽一個年輕,一個比一個漂亮。
康有為在國外
除了情場,康有為炒房也很厲害,他在倫敦、巴黎、芝加哥等城市的繁華地帶購置房產。
1904年,康有為還在瑞典買了一個小島,過起了島主的生活。在國內康的房產也不輸國外,每年的裝修、維修費,傭人花費也要數萬銀元。
不得不說,這位“康圣人”謀國不成,謀財倒是有一手好本事。
故而章太炎先生曾評價康有為,“國之將亡必有,老而不死是為”。
茅海建教授認為“康有為的言論多有夸張自揚之處,須得處處小心”。
安維峻則直言不諱罵康:“惑世誣民,非圣無法”。
康有為在晚年的種種做法如何對得起年輕時的自己,對得起弟子們的信任,對得起戊戌六君子的流血犧牲。
康有為自詡圣人,但人的眼睛是雪亮的,誰是國家的脊梁,誰是欺世盜名的演員,世人清楚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