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感知的內涵
1、什么是感知
就是對事物的一種感覺,也叫人的認知能力。人的認識過程是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在從理性認識上升為情感和意志的心理過程,具有一定的發展水平,并且隨著個體身心的不斷成熟而提高提高。感知也可以理解為解讀。
2、感知的表現
案例:課文《回憶我的母親》當通讀一遍后,可以感受到這篇文章是作者回憶母親勤勞的一生,從而來表達對母親的懷念之情之情。
課文《藤野先生》,通讀一遍后,可以整體感知課文寫了作者與藤野先生的交往,贊揚了他的品質來表達對他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課文《列夫·托爾斯泰》可以感知到本文前半段對列夫·托爾斯泰這個人物的外貌描寫,后面重點描寫他的眼睛,通過反襯表達對列夫·托爾斯泰的重慶和贊美之情。
課文《美麗的顏色》,感知到本文是寫居里夫人和丈夫發現鐳和釙的過程,贊美了居里夫婦刻苦鉆研的精神和淡泊名利的境界。
課文《中國石拱橋》,感知到這篇文章是說明文。大量運用說明方法來介紹趙州橋和盧溝橋說明了我國石拱橋取得的光輝成就。贊美了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以及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
課文《蘇州園林》,文章介紹了蘇州園林的特點,表現出了圖畫美,贊揚了設計者和匠師們的藝術創造力。
課文《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本文通過對紀念碑的介紹,贊頌了革命先烈的豐功偉績和他們的奮斗革命精神,表達了人民群眾對他們的崇敬和懷念之情。
課文《蟬》,本文用準確生動的語言,詳細地展現了蟬的成長過程,體現了作者對生命的熱愛和對科學的探索精神。
課文《夢回繁華》,本文通過對清明上河圖的創作背景等的介紹,展現了北宋時期繁華的市井風情。
通過對課文的整體感知,體會到作者對文章的描寫以及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
3、感知的具體做法(感知教材的方法)
(1)通過字、詞、句、段落
感知課文要抓住文章關鍵部分包括字、詞、句、段落。比如,部編版初二語文上冊第七課《回憶我的母親》。
段落感知,文章第一段“得到母親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愛我的母親,特別是她勤勞一生,很多事情值得我永遠回憶的。”“我應該感謝母親,她教給我與困難作斗爭的經驗。我在家庭中已經飽嘗艱苦,這使我在30多年的軍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沒感到過困難,沒被困難嚇倒。母親又給我一個強健的身體,一個勤勞的習慣,使我從來沒感到過勞累。”第一段總說悼念母親去世,從而引出作者的回憶。又高度評價了母親對作者的教育與影響。字詞段放到文章中進行感知,才能做到恰如其分,合乎邏輯。
關鍵字詞感知,“好勞動”、“聰明能干”、“性格和藹”、“寬厚仁慈”等詞寫出母親的優點,概括出母親勤勞樸實的品格。
《中國石拱橋》關鍵字詞感知,“這種橋不但形式優美,而且結構堅固。”“我國的石拱橋有悠久的歷史。”可以感知到石拱橋的特點是形式優美,結構堅固和歷史悠久。“為什么我國的石拱橋會有這樣光輝的成就呢?首先在于我國勞動人民的勤勞和智慧。”“我國橋梁事業的飛躍發展,表明了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無比優越。”通過字詞句的感知,體會到本文贊揚了我國勞動人民的高度智慧及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2)表達手法,寫作手法
通過對文章表現手法的運用感知文章內容,《藤野先生》課文采用對比的手法,作者滿懷激情尋求救國,而“清國留學生”終日飽食,白天跳舞,形成對比。 “清國留學生”是中國人,對祖國前途不關心。藤野先生是日本人,卻希望把醫學傳到中國去。二者也形成對比。突出魯迅的愛國主義精神,以及對藤野先生的崇敬之情。
《列夫·托爾斯泰》文章大量的比喻修辭手法的運用給讀者生動的視覺感受。“寬約一指的眉毛像糾纏不清的樹根,一綹綹灰白的鬈發像泡沫一樣堆在額頭上,熱帶森林般茂密的須發。”使讀者抓住了列夫·托爾斯泰的外貌的主要特征。
二、感知教材的內涵
1、感知教材的內容有哪些?
首先是語言的建構與運用,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成為了語文課程改革的新風向。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 “語言建構與運用是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基礎,在語文課程中,學生的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都是以語言的建構與運用為基礎。
例如,在感知教材《藤野先生》時,應該體會魯迅先生語言的感染力。“我看見那些閑看槍斃犯人的人們,他們也何嘗不酒醉似的喝采-嗚呼,無法可想!但在那時那地,我的意見卻變化了。”“中國是弱國,所以中國人當然是低能兒,分數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圍著看的也是一群中國人;在講堂里的還有一個我。”語言沉郁頓挫,如果細細品味,便能體會出魯迅語言中“克制的敘述”,將郁結于心中的憤怒抒發出來,立志要棄醫從文,拯救國家的愛國主義精神。
其次是思維發展與提升,通過語言運用,可以獲得直覺思維、形象思維、邏輯思維、辯證思維和創造思維的發展,從而發現各類思維所蘊含的語文學科的獨特點,發掘個體言語思維的創造力與生命力,以思維品質的發展帶動語用能力的提高。
例如,《蟬》通過整體感知文章,文章詳細展現了蟬的成長過程,從而使腦海中對蟬以及蟬的成長過程有了更形象的認識。
蟬的成長過程:成蟲產卵-蟬卵孵化-幼蟲出殼-幼蟲落在地上-鉆進地里-幼蟲從地穴爬出-爬上樹枝樹葉-變為成蟲。
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學文本有著精美的語言運用藝術,展示出美的藝術境界; 而美的藝術境界本身,又豐富并加強了語言運用的藝術表現力。”
例如,《蘇州園林》一文中講究亭臺軒榭的布局;講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講究花草樹木的映襯;講究近景遠景的層次。感知文中審美的藝術特點。
最后,文化傳承與理解,語文課程是培養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場域,也是傳承和建構民族文化的“培養皿”。因此,要感知文章在文化傳承中與建構中加深語言的運用。
文化傳承包括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人民英雄紀念碑》這一文,贊頌了革命先烈的豐功偉績和他們英勇奮斗前仆后繼的革命精神,表達了廣大人民群眾對他們的無限崇敬深切懷念之情。
三、感知教材技能內涵?
技能是指個人利用現有的知識和經驗,通過實踐或智力活動方式形成一定的動作方式或技能。 這里所說的感知教材技能,就是師范生如何對學習內容進行具體、生動的理解,從而掌握所學文章。
感知教材技能也是師范生走向教師一項重要的基本功。
培養感知教材技能:寫感知教材筆記
1、第一次筆記
(1)劃分段落? ?
(2)快速讀一遍文章(標記用時)
? (3)再次讀一遍,寫下感觸:解決疑難詞,喚醒經驗點,新知,課文段意,中心,寫作特點。
2、第二次筆記
(1)看注釋,查閱課本資料,教師參考書解決疑難筆記
3、第三次筆記
(1)完善第二次筆記
4、第四次筆記
最后對筆記做比較分析進行反思
(2)對筆記評價反思
通過對比三次筆記,可以明顯看出進步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