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欲授其業,必先利其器。
教材是依據課程標準編寫, 系統反映學科內容的教學用書。 它是教師 “教” 和學生 “學” 的重要媒介。只有對教材進行深度的解讀, 才能把準教材編寫意圖,落實課程標準的教學要求, 從而有效地實施教學,達成預定的教學目標。
一、創設情境,整體感知
創設情境即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使學生的 心智保持在“動”的狀態中。這種狀態要張弛有致 貫穿在課堂教學的全過程。創設情境除教師運用 情緒情感語言的感染外,還要根據教材內容要求 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 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使學生的情緒受到觸動,引起感情上的共鳴,激起學習語言的渴望,誘發對知識的思考,幫助理解詞句。
二、熟讀成誦,讀中感悟
讀,是學習語文的最直接的實踐活動,而且是最主要的實踐活動。在課文教學中要啟發學生讀通讀懂課文,對學生的心理、情感、思想都要有所觸動,即讀中要有感觸,讀中要有思考,使課文的語言、情感、文字 在學生心中積淀,久而久之才能形成文化底蘊,形成思想意識。
三、精當訓練,點撥創新
學生的創新意識是靠靈感激發的,所謂靈感 就是悟性靈性,創新的能力要有知識積累做基 礎,要通過訓練來培養。訓練是兩種對應的行 為。“訓”是教者行為,依據一定目標運用一定手段施于“練”者;練是學生行為。訓得當練得 精才能形成能力。課文教學的訓練重點是詞句、 朗讀背誦、識字理句。這是不可忽視的基礎教學。課后練習為學生提供了練習內容,也是教師 設計“訓練”目標與練習形式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