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言行背后的感覺
我們言行背后的感覺比我們做了什么或說了什么更重要。我們做了什么永遠不如我們怎么做的更重要。我們的行為背后的感覺和態度,決定了我們會怎么做。
問 孩子怎么做要比 告訴孩子怎么做,更能引起孩子的注意。問孩子而不是告訴孩子是最有效的正面管教方法之一。
時刻問自己,“我這樣做是在給孩子力量,還是在挫傷他們?”
阿德勒的基本概念
1 孩子是社會人。人的行為取決于所處的社會環境。孩子隨時隨地都在做著決定,并形成著對自己,對世界以及對應該做什么才能求存或成長的信念。
2 行為以目的為導向。孩子們的察覺能力很強,但解釋能力卻很差。其行為方式所達到的效果往往與其目的背道而馳。
3 孩子的首要目的是追求歸屬感和價值感。
4 一個行為不當的孩子,是一個喪失信心的孩子。家長要做密碼破譯者,當一個孩子行為不當時,請把這一行為看成一個密碼,并且問你自己
“她真正想要告訴我的是什么呢?”
當一個孩子行為令人討厭時,就很容易理解為什么對大多數大人來說,很難不去在意孩子的不良行為,并且很難記得其背后的真實含義和信息——“我只是想有所歸屬”
牢記,在不良行為的背后,是一個僅僅想要有所歸屬 并且不知道該怎樣以一種恰當,有效的方式來到達這一目標的孩子。
5 社會責任感和集體感。
看到這里我想到了小學時和院子里鄰居的同齡小朋友一起做的事情。那是暑假的社會實踐作業,應該就是培養社會責任感。我和朋友抱著家里的自行車打氣筒來到院子外的馬路邊,自己寫了一張紙“免費打氣”。我們倆就舉著這張紙站在路邊,等待需要幫助的路人,心里緊張,羞澀,不確定,但又充滿了好奇。我們站了大概半小時,本以為不會有人搭理,可出乎意料的是,大概有四五個叔叔和阿姨停下來尋求幫助,他們打完氣像我們道謝,甚至有人說要給我們寫感謝信,給我們高興壞了(但并未收到)。這件事已經淡忘了很久,但是居然能想起來,也不知道它對于我童年的心理產生了哪些影響。
6 平等。并不意味著“完全相同”,阿德勒所說的平等,是指所有人對“尊嚴”和“尊重”有同等的要求。
7 犯錯誤是學習的好時機。我們從小得到的教育是要為錯誤感到羞愧。其實我們都不完美。
當家長和老師們就孩子的錯誤傳達給孩子的是負面訊息時,他們常常是好意。他們是在試圖激勵孩子“為了自己好”而做的更好些。
大多數人擔心的是因為他們不知道還能怎么辦——并且擔心如果他們不讓孩子遭到責難,羞辱和痛苦,就是在嬌縱孩子。大人往往會以對孩子更多的控制來掩飾自己的擔心。
其實,還有其他辦法——我們自己要學會,而且也要教孩子學會把錯誤看做一個讓人興奮的學習機會。“你犯了一個錯誤,太好了!我們從中可以學到什么?”
我們要做勇于接受“不完美”的榜樣,以便孩子從我們身上看到犯錯誤確實是一個學習的好機會。
矯正錯誤的三個R——大人樹立“勇于不完美”榜樣的三個方法
1承認recognize“啊哈!我犯了一個錯誤!”
2和好reconcile“我向你道歉”
3解決resolve“讓我們一起來解決問題”
8 要確保把愛的訊息傳遞給孩子
以下書中的例子讓我非常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