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今天周末在家,閑下來,看看以前在學校做讀書比較。看看這些條目,回想工作中,不免心里戚戚焉。相關條目如下:
</p>
1. 現成偏誤
--你為什么寧可使用一張錯誤的地圖,也不愿意沒有地圖
概念
現成偏誤:我們依據現成的例子來想象世界。這當然實愚蠢的,因為外界現實中的某些東西不會因為我們更容易想到而出現得更頻繁。
原因
我們的大腦更容易接受壯觀、華麗或大聲的東西。我們的大腦實劇本式思維的,而不是量化思維的。
==> 壯觀、華麗或大聲的一切,我們都高估了它們出現的概率。而無聲、無行的一切,我們都低估了它們出現的概率。
某種東西重復出現,我們的大腦就很容易重新提取它。盡管它不一定的真的。
方法
請與跟你想法不同的人合作,跟那些與你擁有截然不同經驗的人合作。因為你獨自戰勝不了現成偏誤。
2. 在好轉之前會先惡化的陷阱
--如果有人建議你選擇一條“先經歷痛苦的道路”,你應該敲醒警鐘
概念
“在好轉之前會先惡化”的陷阱是確認偏誤的一種變體。使用這個花招大大有利于一個專業一竅不通或對事情沒有把握的專業人員。如果情況繼續走下坡路,就證明了他的預言是正確的。如果情況意外地回升了,客戶開心,專業人員則可以將好轉歸功于他的能力。不管怎樣--他總是對的。
方法
如果有人說:“在好轉之前會先惡化”,你腦子里就應該敲響警鐘。不過請小心:確實有那樣的情形,先是再次下滑然后回升。事業的轉換可能會耗費時間,會造成停止發工資。一個企業的重組也需要一定的時間。但所有這些情況,人們很快就能看出措施是否有效。里程碑實明確的,是可以檢測的。請你望著里程碑,而不是望著天空。
3. 故事偏誤
-- 為什么就連真實的故事也是騙局
概念
故事偏誤:用故事扭曲和簡化現實,它們不合適編進故事的一切。
我們喜歡聽故事,不喜歡聽抽象事實。
方法
從自傳到世界大事---我們將一切炮制成有“意義”的故事。我們這樣做是在扭曲真相---這會影響我們決定的質量。應對方法:請你將這些故事拆解開來。請你問問自己:這些故事想隱藏什么?訓練方法:請你設法用無關聯的眼光看看自己的生平,你會吃驚的。
4. 事后諸葛亮
-- 你為什么應該寫日記
概念
事后回顧時一切都顯得是可以理解的,不可避免的。
事后諸葛亮偏誤為什么這么危險呢?因為它讓我們相信自己實很好的預言家,而事實卻不是這樣。這會導致我們相信自己實很好的預言家,而事實卻不是這樣。這會導致我們傲慢,誤導我們作出錯誤的決定。在私事上也是如此。
方法
請你寫日記。請你寫下你的預測---有關政治、事業、體重、股市等。請你不時地拿你的記載于實際情況相比較。你會驚訝你是個多么糟糕的預測家。另外,請你也同樣讀歷史。不是事后的、成熟的理論,而是那個時代的日記、剪報、備忘錄。這會讓你更好地感覺到世界的不可預見性。
5. 司機的知識
--你為什么不可以把新聞播音員說的話當真
查理-芒格關于知識的分類:
- 真知識,來自那些投入大量時間和思考以獲得知識的人們
- 司機的知識,司機是指那些好像他們知道的人。他們會模仿別人表演,他們也可能擁有動聽的聲音活具有說服力的形象。但他們傳播的知識實空洞的,他們高談闊論地揮霍著華麗詞匯。
沃倫-巴菲特關于能力范圍的提出
能力范圍:在這個范圍之內,人們都像專家一樣精通;在這個范圍之外的,就不懂或只懂一部分。
請認清你的能力范圍,并待在里面。這個范圍有多大,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知道這個范圍的界線在哪里。
查理-芒格進一步說,你必須找出你自己的才能在哪里。我幾乎可以向你保證,如果你必須在你的能力之外碰運氣,你的職業生涯將會非常糟糕。
方法
請你不要信任司機的知識。請你不要將公司新聞發言人、愛出風頭的人、新聞播音員、嘮叨鬼、花言巧語者、愛說閑話的人于一個真正有知識的人搞混。你怎么能區分出來呢?這里有個明確的信號。真正有知識的人知道他們知道什么,也知道他們不知道什么。這類人一旦來到他的“能力范圍”之外,他要么什么也不說,要么就說“我不知道”。他這么說不會覺得難為情,甚至還會帶著一定的驕傲。而從“司機們”那兒,你別的什么話都能聽到,就是聽不到這一句。
6. 控制錯覺
--你實際控制的少于你以為的
概念
控制錯覺:相信我們能夠控制或影響某種我們客觀上無法控制或影響的東西的傾向。
示例
安慰按鈕:擺放給你用,但是實際上無作用。
方法
你控制了你的生活嗎?你實際控制的很可能比你以為的要少。
請你將注意力集中于你真正能影響的少量東西--堅定不移地只關注其中最重要的那些。其他的,聽之任之吧。
7. 激勵過敏傾向
-- 你為什么不該按實際開銷付錢給你的律師
人都會做對自己有益的事情。 ==> 人們會對激勵機制做出反應。
激勵機制會導致的傾向:
- 一旦有激勵加入游戲活改變了激勵,人們就會迅速而劇烈地改變自己的行為。
- 人們是對激勵做出反應,而不是對激勵背后的目的做出反應。
評判激勵機制的好壞標準:
好的激勵機制會將目的和激勵聯系起來。
按實際開銷付給律師、建筑師、咨詢師、會計師或駕校老師是愚蠢的。這些人受到激勵,就會盡可能多花錢。因此請你事先約定一個價格。
方法
請你小心激勵過敏傾向。如果你對某個人活某個組織的行為感到吃驚,請你想想,那后面隱藏著什么激勵機制。我保證,你可以這樣解釋99%的行為。激情、精神病、心理障礙活或惡意最多占到10%。
8. 回歸均值
-- 醫生、顧問、教練及心理治療師的作用令人懷疑
極端成績與不太極端的成績總是來回交替。
當你聽到諸如“我病了,去看醫生,現在我好了,因此是那位醫生幫助了我”或“這一年公司業績很糟糕,我們請了個顧問回來,現在業績恢復了正常了”的話時,很有可能就是回歸均值在起作用。
9. 公地悲劇
--為什么理性的人不去訴諸理性
凡好處歸個人而成本由集體承擔的地方,就潛伏著公地悲劇。
對公地(公共場所)問題,只有將公地私有化或加強管理此案呢個解決。
10. 結果偏誤
--切勿以結果判斷決
我們傾向于以結果判斷決定--而不是當時作決定的過程。==> 你要分析過程而不是結果。
方法
請你切勿以結果判斷決定。結果差并不一定意味著當時所作的決定不對,反之亦然。你最好仔細研究一下這樣作決定的原因,而不是吐槽一個被證明是錯誤的決定,或者為一個也許實純屬偶然地獲得成功的決定感到慶幸。這個決定是出于理性而作出的嗎?如果是,那你下回最好仍然這樣做,哪怕上回的結果很糟。
11. 選擇的悖論
-- 為什么更多反而實更少
概念
選擇多實進步的標識。有所選擇實將我們與計劃經濟和石器時代區分開的東西。是的,有所選擇令人幸福。但這也有一個“度”,過多的選擇會降低生活質量。
原因
- 選擇范圍太大會導致無所適從。
- 選擇范圍大會導致作出更差的決定。
- 選擇范圍大會導致不滿。(選擇越多,你在選擇就越沒有把握,因而也就越不滿。)
方法
請你在端詳面前的選項之前,仔細考慮你想要什么。請你寫下你的標準,并務必遵守它們。你要明白,你永遠作不出完美的選擇。想要作出事后看來無懈可擊的選擇是不理性的,因為事情的發展永遠有無數種可能性。你就滿足一個適合你的“好答案”吧。是的,在生活伴侶這件事情也是如此。只有最好的才適合你嗎?在存在無限選擇的年代,情況恰恰相反:適合你的才是最好的。
12. 討喜偏誤
-- 你行為不理性,是因為你想討別人喜歡
概念
某人越討喜,我們就越傾向于從這個人那兒買東西或者幫助他。
誰發出他覺得我們討人喜歡的信號,我們就傾向于也覺得他討喜。恭維具有神奇的效果,哪怕是謊話連篇。
方法
你在判斷一筆生意時應該堅持不受賣方影響。請你不要考慮他,更好的辦法是:請你想象他是一個不討人喜歡的家伙。
13. 稟賦效應
--請不要死抱著某種東西不放
我們感覺我們擁有的東西比我們沒有擁有的更有價值。換句話說:但我們出售某物時,我們要求的錢多于我們即愿意為它支付的錢。
讓我們放棄要比我們囤積難得多。這不僅解釋了為什么我們會在房子里堆滿廢物,也說明了為什么郵票、手表或藝術品的愛好者很少將他們的收藏品拿出來交換或出售。
方法
請不要死抱著某種東西不放,請將你擁有的視作“宇宙”臨時給你的某種東西。要知道你擁有的一切隨時又會被拿走。
14. 奇跡
- 不可能事件的必然性
不可思議的意外事件就是雖然很少見但完全可能發生的事件。它們的發生沒什么可吃驚的,如果它們從不發生,那才感到意外。
【使用概率計算的方法來分析這些奇跡,就會明白很多事情就是巧合而已。】
15. 團體迷思
-- 共識為什么有可能是危險的
概念
一群智慧的人作出了愚蠢的決定,因為它們每個人都誤以為自己的意見是正確的共識,從而作出他們每個人在正常情形下都會拒絕的決定。
【有點像從眾心理】
方法
如果你是一個智囊團的成員,無論何時,你都要講出你的看法---哪怕著看法不是很中聽。你要仔細考慮沒有講出的意見,必要時要甘冒被隔離在溫暖團體之外的風險。如果你領導著一支團隊,請你指定某人唱反調。他將不是團隊里最受歡迎的人,但也許實最重要的人。
16. 忽視概率偏誤
--累計獎金為什么會越來越多
我們是對一件事的預期強度做出反應,而不是對它的概率。換個說法:我們缺少對概率的直覺理解。
我們很難區分各種風險,除非風險為零。由于我們不能直覺地理解風險,我們必須計算。在概率公開的地方--像彩票--這就很容易。而在普通生活中,風險就很難估計,但又不是躲也躲不過的。
17. 零風險偏誤
--你為什么會為零風險支付過多
風險越大,其中包含的感情成分越多,降低風險對我們的安慰就越小。
請告別零風險的想象,學著懷疑“沒風險”。
尾聲:當時在學校圖書館借書看而作的筆記,還有其他的15個條目未能記下,有點遺憾。但是在生活中不能不犯錯誤,不然也不會那么多經常的人生了。另外借用作者的一句話結尾:
重大影響的事一一核對清單;小影響的事,憑直接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