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日,大家都在評論電影《長津湖》,紛紛為志愿軍戰士保家衛國出境作戰的愛國精神和忘我的犧牲精神所感動,為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所激勵,看來,我也得趕緊趁著這最后兩天假期,去接受一下愛國主義教育。
看網上評論,抗美援朝題材的電影,在某瓣評分前十位中,《長津湖》目前排在第三位,排在第一位的是《上甘嶺》。這部影片我是在上小學時觀看的,影片中讓我記憶最深刻的是,戰士們因為缺水而干裂的嘴唇和堅毅的眼神,還有其中的插曲《我的祖國》,是流傳這么多年難以逾越的經典。
說到看電影,咱就來說說小時候看電影的事兒吧。
物資匱乏的年代,精神生活更加缺乏。要看上一場電影,得等富有的人家老人做壽,請一場電影讓大家伙兒看,既可以顯擺家境的富有,又可以表達對老人家的孝心,或者是送文化下鄉,各生產隊輪放,在我的記憶中,輪放這種事屈指可數。
記得那個年代,附件誰家要請放電影了,消息早早幾天就會傳到四里八村。到了那一天,得盼望不下雨,主人家盼望不下雨,是擔心下了雨沒有人來捧場,其他人是怕下了雨便不能去看電影了,因為還得走很遠很遠的山路。
猶記得暑假的一天,聽說五隊的一家請放電影。下午,照常,我聽完收音機的小喇叭節目后,才出去放牛。但是一下午都是“身在曹營心在漢”,心情十分激動,充滿向往,真希望晚上的時間早早到來。到了傍晚,只要看到附近有一戶人家的房頂上冒起了炊煙,我便向著家的方向,大喊:“媽,我回來了喲?”那時候,大家都是這么扯著嗓門傳遞信息的,每個“媽”一定分得清自家娃的聲音,從沒有應答混了的。
得到母親的許可,我便高興的牽著牛回家了。然后就是守在廚房,守在灶前,等吃晚飯。
飯一吃完,便和小伙伴兒們吆五喝六的出發了。離家近的地方,母親也會去看,如果較遠,她一般就不湊那個熱鬧了。小媳婦、小伙子和小朋友們不怕路途遠,有時候為看一場電影,要走一個多小時的山路。
放電影的工作人員,是公社專門的電影放映員,午飯后,他們就吩咐主人家央人到公社把電影放映機、發電機(我們叫鍋爐)及附屬設備背到家里,還有檔子,就是幕布,那檔子一般是白色的,四周有一圈褐色的條紋。如果在我家能夠看得見的地方要放電影,早早的,便可以看見檔子繃起來了,那就表明,那場電影鐵定是要放的了。
請一場電影不容易,所以一場電影會放好幾部那時新上映的片子,我記得那個年代看過《紅牡丹》《秋翁遇仙記》《神奇的九寨溝》《天仙配》《地道戰》《地雷戰》《上甘嶺》《左羅》……一般是戰斗故事片、警匪片或神話故事片。有些片子看了好幾遍,但是如果附近有放的,我們還是會樂此不疲地照看不誤。
那時很好奇,電影的形成究竟是什么原理,為什么一個小盒子,一盤帶子“哧哧”的轉動著,就會出現會動會說話的人兒,一段影片放完,還要倒帶,下一段片子可能是錄制在帶子的另一面吧。
對于鍋爐,同樣十分好奇,趁著倒帶的間歇,我們專程去到放置鍋爐的地方,一般放在俗稱“私園子”的地方,就是養豬和上廁所的地方,只見鍋爐“突突”地冒著白煙,在狹小的空間內,機器轟鳴聲顯得震耳欲聾。
看完三四部片子,每次至少都有三部,已經是次日凌晨了,那個年代又沒有鐘表,平時做飯都是靠觀察屋子和太陽光之間的陰影位置來計算時間,大有日昃的意思,或者聽學校的鈴聲來判斷。
我們打著火把,家境好的人家有手電筒,用的干電池,踩著田埂上的露水,邊走邊熱烈的討論著影片中的故事情節。一路走過,狗叫聲此起彼伏。
回到家,躺在床上,腦海里還在回放看過的影片,心里盤算著,什么時候可以再看上一場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