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最近多出了好多新分級,地產A/B、富國互聯網A/B、國泰的食品A/B等等,一直在加班都沒來得及看。
上次說到了幾個概念分別是折溢價、杠桿和折算。這次就分別解釋下這幾個名詞,再講(YIN)講(YONG)幾個套利方法。
注:以下部分內容摘選自ETF和分級圈微信號以及《低風險投資之路》中與分級基金相關的內容。
分級基金是指在一個投資組合下,通過對基金收益或凈資產的分解,形成兩級風險收益表現有一定差異化的基金品種,并根據份額類型分別給與不同的收益分配。一般約定固定收益類型的分支為A類,帶杠桿投資其他標的的為B類。
那么這就包括了這么幾個值:
母基金凈值、A類凈值、A類交易價、B類凈值、B類交易價。
其中母基金凈值=A類凈值A類份額+B類凈值B類份額,A、B類份額是母基金設立時在產品說明書中約定好了的,一般為50:50或40:60。
杠桿
杠桿是分級B區別于ETF最吸引人的一點,杠桿按照不同標準分為份額杠桿、交易杠桿、凈值杠桿,比較好理解就不寫羅里吧嗦的公式了,舉個栗子:
以A:B份額為50:50的母基金為例,則該基金的份額杠桿恒定為2,也就是一份B類借一份A類去操作,杠桿是兩倍。初始發行時,A、B類的交易價和凈值都是1(母基金凈值也為1),此時交易杠桿和凈值杠桿都是2。過了若干時間,B類由于帶著杠桿在二級市場收人追捧,交易價變為1.5,凈值變為1.4。與此同時A類交易價變為1.1,凈值變為1.2。此時母基金凈值為1.3,交易杠桿為21.3/1.5=1.73,凈值杠桿為21.3/1.4=1.86。
這里有一個顯而易見的現象,由于分級B屬于定額融資,分級B漲的越好,杠桿就越小,分級B跌的越多,杠桿就越大,這個問題后面還會再提到。而B杠桿的高低,也決定了投資者追捧B的熱度,間接影響B的交易價格。
現在有兩個問題:
1、上面假設了如下的情況
那么交易價和凈值的差價會對基金持有者造成什么樣的影響?
2、分級B掛著這么個逆天的杠桿,而且越跌杠桿越高,要是一路跌跌廢了A豈不是血本無歸,拿著低收益陪著B高風險如何是好?
要回答這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就是折溢價、第二個問題就是折算。
折溢價
分級A、B在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交易申贖的原則上次已經說過,那么交易價和凈值會處在一個怎樣的平衡呢?
在分級基金剛成立時,A、B的凈值和交易價以及母基金凈值均為1,隨著時間的推移,凈值和交易價形成了差價,交易價高于凈值為溢價、交易價低于凈值為折價。通常來說,A、B類的折溢價情況一般相反,B若溢價、A一般為折價,反之亦然。這是因為,一旦A、B折溢價情況出現同向,就會形成套利空間。假設A、B同時溢價,那么交易者完全可以在一級市場申購母基金,將母基金拆分成A、B份額后,在二級市場中賣出,獲得套利收益。當然,這其中要考慮套利的交易成本以及套利過程中的價格波動。更普遍來說,A、B折溢價情況即使相反,只要母基金的組合折溢價超過一定幅度,同樣形成套利空間,假設上文中
此時母基金的凈值為1.3,B類溢價A類折價,可在一級市場申購兩份母基金后可拆分成1份A和1份B在二級市場交易,申購成本2.6,賣出價格3.1,不考慮交易成本和凈值波動,有19%的套利空間。
這就是8月反彈分級B真實出現的故事,當時的商品B、醫藥B一飛沖天,雖然凈值確實在漲,但是高漲的市場情緒把B類的交易價推到了一個非理性的高度,遠高于指數漲幅加杠桿后的收益。而與此同時,對應的A類并沒有什么大動作,價格基本維持不變,當時幾只主流分級的折溢價均超過10%,最高的到達16%。隨后隨著股市進入慢牛橫盤,大量套利資金進入分級(其實也就千萬級別,但相對于分級的成交量已經很大了),在一級市場申購母基金拆分后在二級市場分別拋售,極大的打壓了B類的走勢,將B類的價格壓回了一個合理的折溢價區間。如果不顧折溢價而只是單純看好指數標的漲幅持倉的,就會被穩穩打臉,比如我。
題外話,這種拋售同時壓低了B類和A類的市場價格,如果當時想持有A類的穩定收益,此時也是加倉A類的大好時機。通常情況下,由于B類帶著杠桿光環,在市場上收人追捧,溢價的概率較大,但當市場情緒波動較大,標的指數長跪不起的時候,A類也會翻身做大哥,這時如果長期持有A類的投資者收益就比較可觀,不僅能獲得約定收益率,還能享受溢價帶來的額外收益。
目前所有的分級配對基金母基金折價率已經穩定在了2%~-6%,基本沒有套利空間。
折算
前面說過,如果大哥B跌廢了誰來保護小A同學呢,答案就是折算。折算分為兩種,定期折算和不定期折算(定點折算),定期折算是分級的日常,定點折算又分為上折和下折,其作用可以理解為:下折是為了保護B跌哭情況下A的收益情況,上折是為了防止B凈值漲幅太高杠桿變小失去吸引力。
理解折算只需要記住兩點:1、無論怎樣折算,A、B類的持有者的凈值價值都不會發生變化,無非是份額的轉換(類似縮股),也就是A、B類到母基金份額合并的改變。2、凈值和交易價永遠是兩回事。
定期折算是A類份額凈值超過1元的部分定期折算為母基金份額的形式得到的約定收益,多數B類份額不參與定期折算。定期折算就是系統的還原點,沒事刷刷機開始下一回合。
重點說下定點折算,定點的高低折觸發條件通常為B份額的基金凈值達到一定高點或者一定低點而觸發。還是舉個例子來說低折,假設A、B份額比為50:50,也就是B借了A 100 萬總共200萬的盤子去炒股,假設低折觸發點為B虧了75萬的時候。
回憶杠桿那段中杠桿和凈值的關系,在不計算利息的前提下:
一開始200萬的時候,B本金100萬,借A 100萬,杠桿是2倍;
當虧到150萬的時候,B本金50萬,借A 100萬,杠桿是3倍;
當虧到125萬的時候,B本金25萬,借A 100萬,杠桿是5倍。
當觸發折算后A把75萬抽走,炒股的盤子125萬變成50萬,A、B各占25萬,B的杠桿變回2倍。
發現了什么,在低折點的時候,B的杠桿變動是不!連!續!的,B在持續下跌的過程中,杠桿在不斷增加,而在出發低折的瞬間,杠桿瞬間下降(簡直就像扛了把圣劍想翻盤突然掉了一樣…[小編:呵呵]),回想杠桿和交易價格的關系,B的交易價格在低折后會有個雪崩,再回想折溢價的關系,B價格的雪崩必然帶來A交易價格的上漲(否則出現套利空間)。所以B下折的時候往往是A、B持有者的一場華麗對賭。
鵬華資源在去年年末曾有過一波接近下折的行情,在B類凈值逼近0.25折算點的時候,低折套利資金和B類基金持有者對賭。B類持有者賭B類凈值不會觸發低折,看重此時B類的超高杠桿,一旦指數回暖將博得超高收益。而套利資金提前埋伏在A類,對賭B類凈值會觸發低折,低折后B類杠桿暴跌引起價格雪崩,A類價格必然上漲,收獲低折套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