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尹紅婷
第一部:教養的目標
教養的目標:高興還是成長?
生子女家庭常常出現的典型問題——過度關注孩子的情緒,在堅持原則和讓孩子高興之間難以選擇,而妥協常使問題變得更加復雜。我們都希望孩子快樂地長大,永遠快樂!而現實是:成長的過程一定是有快樂,也有煩惱。因此,愛要有智慧,教養的目標應該是為了孩子的成長,培養孩子有一顆快樂、感恩的心。
第一,允許孩子不開心,即使不開心,也要做正確的事情。
我們的態度和界限非常重要,孩子們雖然小,但是他們非常敏感,能夠感受到我們的糾結。如果他們發現自己的情緒可以影響我們的決定和原則,那他們就會用情緒來控制事情的結果;如果我們有明確的態度,實際上是他們的幸事,因為他們不會迷失方向。同時,讓他們感受到支持和愛,是他們愿意順從的不可缺少的因素;體會到我們的愛,孩子就愿意改變。
第二,學習情緒管理,培養孩子的同理心。
高情商家長養育高情商的孩子,處理問題時平和的態度和柔和的語氣可以傳遞讓孩子平靜下來的力量,也可以給孩子提供一個可以學習的榜樣。焦躁會傳染,因此大人首先要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
第三,關注孩子的情緒,但教養的目標不是讓孩子高興,不要被孩子的情緒所左右。
快樂是一種美德。不是家長讓孩子高興,更不是家長哄孩子高興,而是如何培養他們未來在面對各種不同的環境時——順境也好,逆境也罷——內心能夠擁有強大的力量,有愛、喜樂與平安。理解孩子的感受,幫助他們做出正確的選擇,幫助他們成長,才是我們教養的目標所在。
教養的方式:管教與懲罰
管教和懲罰是不同的,他們并不是同義詞,準確地說,懲罰只是管教孩子過程中的一小部分,管教本身有著更為廣闊的含義。
管教包括家長在教導孩子時所做的所有事情。管教意味著教導孩子做出正確的選擇和決定,有合宜的行為。管教的目的是教導孩子能夠獨立思考,有能力選擇自己應該做什么、如何做。
第一,管教重在合作,而不是控制。
第二,認清管教和懲罰的區別,避免讓懲罰成為管教的全部。
懲罰帶給孩子內心恐懼,而管教卻可以建立孩子的安全感,讓孩子內心更有力量,
懲罰往往是緣于孩子過去犯了錯誤,因為過錯被處罰,因此,孩子會因為受到懲罰而害怕。
管教則不同。家長管教孩子指向的是未來正確的行為,是為了糾正孩子的錯誤,讓孩子更加成熟,往往在一開始時通過訓練的方式來幫助孩子,提升孩子的能力,這時家長的態度充滿了關愛,而且孩子明白家長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自己將來得到益處,因此他的內心會更有安全感,也更愿意和家長配合。
第三,在愛中管教。
在管教孩子時,不要直接對孩子的行為馬上做出被動性的反應。
家長可以遵循下面三個步驟:1.明確的家規和行為規范教導孩子選擇正確的行為模式;2.通過訓練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樂于遵從教導;3.用恰當的方式管教孩子,讓孩子能夠遵從先前的教導,改正錯誤的行為。
正確管教,就要積極面對孩子成長過程當中的沖突和矛盾,賦予孩子成長的力量,努力讓自己成為陪伴孩子成長的智慧型家長
做對三步,管教更輕松——家庭篇
有人說,教育的本質是家長的修行。
第一,理解孩子的感受。
第二,讓孩子知道你愛他,并感受到你的愛。
第三,幫助并引導孩子做出正確的決定。
作為家長,我們常常急于給出指令或者答案,沒有給孩子思考和主動選擇聽話的機會,讓簡單的事情變成了權力之爭。
做對三步,管教更輕松——幼兒園篇
第一,理解孩子,理解孩子的感受。
我了解事情的經過,讓他知道我明白了,并且愿意理解他。
第二,讓孩子知道你愛他,并感受到你的愛。
第三,幫助并引導孩子做出正確的決定。
教養孩子要遵循下面的步驟:
第一步:教導。教養要從教導孩子著手。
第二步:訓練。訓練即引導或指導孩子,包括幫助孩子養成好習慣、樂于遵從家長的教導、按照正確的方法做事
第三步:糾正。糾正就是采取某些方法和行動讓孩子遵從先前的教導,從而矯正或調整他不合宜或錯誤的言行。
教養的基礎:良好習慣的培養
第一,認知。
讓孩子明白而且愿意做這件事,理解做這件事的目的。
培養良好的習慣,首先要做的就是設定目標,即“我要幫助孩子養成哪個好習慣”,這個目標一定要非常具體,比如,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按時刷牙,或者是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如不挑食、愛吃青菜等。總之,要有一個具體的目標。目標設定好之后,再按照培養良好習慣的步驟來實施。下面,我用幫助孩子養成刷牙習慣的例子來說明如何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
首先要讓孩子明白,刷牙的目的是什么。家長要注意避免讓孩子覺得刷牙這件事情是爸爸媽媽要求他這么做的,或者是自己這樣做了,爸爸媽媽就會夸他是個好寶寶。而是要讓孩子明白爸爸媽媽的要求是為了他得到益處,他這樣做,不是為了討好爸爸媽媽或者是得到表揚,而是可以讓自己的牙齒健康,避免齲齒,牙不疼,可以吃好吃的水果、蔬菜和肉,讓自己身體健康。
第二,行動。
認知問題解決了之后,就進入了實戰階段。認知是前提,行動才是關鍵。就刷牙來說,家長需要花時間仔細教會孩子正確的刷牙方法。這時,《刷牙歌》是個好幫手,開始時,可以邊教孩子刷牙,邊唱兒歌。
第三,堅持。
要養成良好的習慣,堅持是必不可少的
在這三個步驟當中,最需要技巧的是第一步,最容易被忽視的也是第一步。因為行動和堅持,對希望孩子養成良好習慣的家長來說不難,但是如何讓這個需要和目標變成孩子的需要和目標,而不是家長的需要和目標,往往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教養的關鍵:堅持原則
家長對子女的愛都是發自內心的,但是無原則的愛帶來的卻是傷害,會影響孩子未來的發展。智慧型家長要學習如何有原則地愛孩子,讓他們成為既聽話又有主見的孩子。
第一,讓孩子明白制訂規則的原因。
第二,訓練孩子能夠按照規則來做事,當孩子不遵守規則的時候,要有相應的措施。
第三,利用可能的時機來和孩子溝通堅持原則的目的。
拒絕做獅吼型媽媽:如何變得更有耐心?
第一,身份的改變不會帶來知識和能力的自然增長,面對新的挑戰,新媽媽常常難免內心焦慮。
第二,心態的轉變。
第三,缺乏支持系統。
如何建立這樣的支持系統呢?原則是:根據需要和目標來尋找和整合身邊的各種資源,使各種資源能夠滿足不同層面的需要。
下面,我給出四點建議:
1.家庭中資源的整合。
2.給自己找導師。
3.利用機構性資源。
4.家庭型朋友圈。
建立一個有效的支持系統,可以減少我們的完美傾向,讓我們變得更加堅強。當我們需要傾訴時,有人愿意聆聽;當孩子需要結伴出去玩時,有志同道合的家庭一起出發,家長之間是好朋友,孩子之間是好伙伴;流淚的時候,有人在意;開心的時候,有人分享。
愛不是成為孩子的保姆,愛不是有求必應,愛更不是實現家長的夢想——沒有完美的家長,也沒有完美的小孩,而愛就是因著這些不完美才得以體現的。愛讓彼此接納,愛讓彼此理解,愛讓彼此原諒。被愛的感受讓每個人心中充滿了溫暖,更會讓孩子有自信和力量。成為智慧型的家長,讓孩子從心里感受到你的愛!
1.環境。
環境塑造人,我們無法去控制和改變孩子的天賦能力,但我們可以去為他們構建更加適合他們成長的環境。“昔孟母,擇鄰處”,講述的就是孟子的母親看到了不良環境對孩子造成的消極影響,毅然搬家的故事。那么,孩子生活的環境是怎樣的呢?作為家長,是否認真評估過?這里所談的環境,是一個廣義的環境,環境會影響孩子身心的發展。例如,誰在影響他?照顧他的人是誰?他的老師、伙伴、好朋友是誰?什么在影響他?如何影響他?他現在遇到的挑戰是什么?與哪些環境因素有關?如何構建孩子的生活空間,從而幫助孩子培養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
軟環境和硬環境同等重要。我們都知道,與智者同行你會變得更有智慧。環境創設是一個重要的研究議題,涉及全人教育目標的各個方面。
因此,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長與環境密不可分,要謹慎選擇和構建孩子的成長環境。孩子的很多問題都與成長環境密切相關,因此,環境也是家長要評估和考慮的最重要的一個因素。
2.等候。
我曾經請我的好朋友巴西特博士來蘋果樹幼兒園做講座,他演講的題目是“教育的本質”。當時他引用了毛毛蟲變蝴蝶的過程來講述在教養子女時家長應有的態度,也表述了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會經歷各種掙扎、作為家長和教師的角色和任務應該是怎樣的。他提出,作為家長,我們需要等候。當你等候時,靜靜地看著孩子經歷那些艱難,就如同看著一只破繭待出的蝴蝶,如果我們幫忙,將毛毛蟲從繭中剝出來,它就會失去飛的能力。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也是這樣,他們的掙扎會幫助他們有更加豐滿的“翅膀”,未來飛得更加高遠。另外一個比喻也說明了同樣的道理,孩子的成長亦如種子發芽、成長、結果,我們不能揠苗助長。
我經常講到等候的力量,這樣的等候,實際上就是給孩子機會,讓他們能夠積累足夠的力量來發展他們的能力,“慢養”的智慧就在于此。
3.陪伴。
陪伴代表著無條件的接納與愛。對孩子付出無條件的愛,讓他們知道,無論遇到怎樣的困難,家長會陪伴他們,會一直為他們祝福,這對孩子來說是最寶貴的禮物。“我愛你,因為你是我的孩子,不是因為你考了滿分,不是因為你幫媽媽倒垃圾,也不是因為你聽我的話。你犯了錯誤,我依然愛你,因為你是我的孩子。”“不論你走到哪里,我們的愛都會一直陪伴你。”這種充滿愛意的話語通常會給孩子帶來內心深處的安全感。
在孩子小的時候,家長在孩子身邊的陪伴可以建立孩子的安全感,因為他們能通過具體的行為來體驗愛;隨著孩子的成長,陪伴更多的是指心理上的支持,是一種心靈的理解與支持,是一種同在感。
陪伴是與孩子共同面對,陪伴不是代替,而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