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強升職記】中有一段話,形容一個人時間管理體系對外部事物的寵辱不驚,我認為寫得很有煽動力。
我們應該在工作時盡量追求一種“心靜如水”的境界。
我們可以想象把一粒石子投入沉寂的池塘中,池塘中的水會有何種反應呢?答案是:依照所投入物體的質量和力度做出相應的反應,然后又歸于平靜。池水既不會反應過激,也不會聽之任之。
這描述了一個人時間管理體系正常運行時的威力,就是馳騁,遇到什么都不慌,都是心里有數的感覺。
因之,在詳讀了【小強升職記】與【只管去做】之后,我便開始了時間管理的實踐。
此篇分享一下這個過程與一些經驗。
工具
Emacs org-agenda
今年年初開始試用Emacs,讀時間管理書籍的同時有在看子龍山人的Spacemacs教學視頻,的確是被這個編輯器的各種操作驚到了。
在看到我的 Org mode GTD 工作流這一節時心里就覺得這真是超Geek超酷,我之后就要用Emacs的Agenda+org mode這個來做我的時間管理軟件。
它用起來的感覺是這樣的:
這個方案我也的確使用了一小陣子,但最終還是放棄了。
原因主要在使用Emacs這個東西還是太容易被配置搞分心,而且要記錄太多的快捷鍵,這反而會丟失GTD的初衷。有些不常用的當時定義好了,到用的時候就想不起來,還要一頓查,還要記得查的快捷鍵,整個過程不夠“所見即所得”。
此外,data與Emacs軟件都是在Mac電腦上的,一旦脫離電腦即意味著脫離GTD,這顯然不合理,我需要在云端的數據、以及手機電腦多平臺支持。
印象筆記
現在已經成為印象筆記的重度用戶,它是我的第二大腦,是我整個時間管理體系的核心。
第一遍讀【小強升職記】是了解,第二遍是理解并記錄下書中有價值的內容,然后根據第二次的筆記,列出了我要做的事情,一件一件去完成。
專門建立一個叫時間管理的筆記本,建立如下筆記:
- 避開時間黑洞checklist;
- 收集籃,在手機上建立快捷方式隨時打開記錄想法與突發事件;
- 3+1清單:日程表,將來清單,行動清單,項目清單;
- 年度目標筆記;
- 微夢想清單,記錄隨時想起的給自己的獎勵項;
- TOP10書單,里面記錄最多10本書,讀書只讀這10個之一,并且在把某本書移除之前再次把書過一遍,確定記好了筆記以及達成了讀該出的目的。
- 習慣池,隨時記錄想要培養的習慣,進行優先級排列;
- 為當下要正在培養的習慣建立習慣培養卡,內容模板在【只管去做】里,說明習慣是什么,為什么要做,堅持多久算成功,成功了獲得什么獎勵;
- 硬著頭皮寫了一篇書中要求的5年后的信,好像寫得還不錯?
- 高屋建瓴,書中提到的“六個高度”與自己的九宮格。
值得一提的是項目清單,做項目絕不容易,這是一個總覽的清單,列出了項目池,根據四象限法列為重要而緊急等級別。
將項目分為進行中、待進行和已完成三個tab。
當然,進行項目只有這么一篇筆記是不行的。
我專門建立了一個叫項目的筆記本組,一篇筆記夠用的項目被一塊兒放入單筆記項目筆記本中,此外還有幾個對我還說較大的項目,我把它們各自編為一個單獨的筆記本,用于收集各種資料,記錄想法,列出行動項等。
它們目前分別是:跨境電商,區塊鏈,微服務與中間件,英語,AI,Article,Projects。
做得不好的是現在項目清單及管理被維護得有些過于龐大和臃腫,會有思路不清的感覺。
而且同時正在進行的項目數量可能有些多了(想做的事情辣么多,真正能做好或做完的卻不多),同時,對一個項目何時結束界定的不好,好像一個項目只有開始,卻很難結束,這都是值得反思的。
此外,日程表、行動清單,包括習慣每日跟蹤記錄表,僅僅記錄了各自存在的必要性及如何使用,它們的具體應用被其他更合適的軟件代替了。
對于印象筆記本身而言,它的搜索功能有些過于強大了,甚至連圖片上的文字也可以搜出來,結合Mac上Alfred Workflow使用效率更佳,隨時搜索只需要呼出Alfred,輸入“ens <Keyword>”,印象筆記就會完成這次搜索把相關筆記呈現到你的面前,這些很棒的工具的結合有著美妙的用戶體驗。
Google Calendar -> 手機日歷
顯然日歷軟件更適合作為日程表。
一開始當然是嘗試Google的Calendar,它可以與Gmail集成,可在時間結點添加提醒與行動兩種任務,同時數據在云端,完全符合日程表的需要。
可以設置任務開始前半小時給手機包括瀏覽器發送提醒,完成后選擇已完成它才會消失。
但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它的連接不是很好,在同步數據方面的效果不太理想,經常會出現手機上點了已完成,后來打開電腦發現這任務還在,又推到了第二天這種情況,使用體驗方面大打折扣。
不得以還是轉為使用手機自帶的日歷應用,盡管它相對來說簡陋了一些,但僅僅作為日程表來說也是夠用了,選取工具的重點利用工具提供的功能而不是比較孰優孰劣,簡單的手機日歷作為日程表的管理,也正是最合適的。
Things
放棄了Emacs之后,開始在網絡上尋找專業的GTD軟件,還是要相信只做一件事的軟件的確做得更好,至少在用戶體驗上是這樣的。
在對比了OmniFocus和Wunderlist等幾款GTD軟件后我選擇了Things,它顏值夠高,功能簡潔而強大,支持tag項目多層級分類,操作簡單,毫無上手難度,數據在云端存儲,Mac與手機多平臺支持。
相較之下,OmniFocus由于過于強大,會稍顯復雜一些,對于我這樣的GTD初始實踐者來說還是顯得上手成本高了些,感覺難以維護。
我主要拿Things來做行動清單,如上圖所示,每天工作開始的前半個小時先處理Email與日程表,然后將今天要做的事情放入今天tab下,排優先級,把事情按重要與緊急將先做的事情放到上面,從上往下一件一件進行,做完一件點掉一個框,點掉框的感覺還是比較爽的。
日志薄中還可以回顧今天做了哪些事情。
每日回顧與周回顧亦被我納入了它提供了周期性任務功能,每個任務下面提供一個列表檢查項,GTD的關鍵點就在于回顧,這種機制讓我不會錯過這個環節。
Onedrive + Excel甘特圖
Onedrive的多機同步適合文檔的存放,一些電子書和資料、圖片都適合放到這里,這也包括年度目標甘特圖與習慣每日跟蹤表的Excel文件的存放。
在Windows,Mac和手機上都可以方便地打開這些文件。
Inoreader
逃離時間黑洞,避開、拒絕過多的信息源,使用RSS閱讀器是一個很好的辦法。
這主要是觸發機制的不同,這個看似很小的改變直接讓我們由被動變為主動。
Innoreader是一款很優秀的RSS閱讀器,具有強大的查詢與清晰的分組功能。
一些RSS源的獲取,之后我會寫文章專門分享,包括微博,知乎專欄等消息源的RSS解決方案。
觸發機制
上面介紹了很多軟件,以印象筆記為核心,所有這些共同合作完成了整個時間管理體系。
時間管理的一個方面是要看清形式,即列出自己想要做哪些事,并進行分析,安排。把一些明顯不合理或相對不重要的及時去除。
那么對于要做的事情,也要做到合理安排,就像高中不能一次只學一門課,要很多課同時進行,但現在的生活早已沒有了課程表跟老師的督促,全靠自己操心,而自己要操的心又及多,很容易事情做著做著就上頭,非要剛一件事、一本書剛到底,我這個月就做這個了,別的什么也不管,這樣的不行的。
需要的是一套合理的觸發機制,將上面的各個軟件、自己的各個項目、時間管理的各個環節有機的結合起來,使得自己不再需要在維護這套體系的正確運行而花費過多的精力。
最開心的事情就是一件事做完了,這個事情不用后續再維護了。
所以現在的日常是這樣的,早上10點開始工作,打開Things,去看郵箱里的郵件,有需要處理的將它加入該加入的清單,掃一遍Things下面的各欄目,選出今天要做的事情,這個過程可能會去印象筆記中查一些項目的step或者schedule,比如我有自己的音樂Schedule,每天聽一張專輯,而這個Schedule里記錄著我想聽的樂隊或專輯列表。同時,Github日常中有leetcode日常,那么會去leetcode上找兩道題,題目記錄下來加一個任務到今天。
在日常里,記錄著要周期性重復處理的而又不像leetcode這樣每次都不一樣的事情,比較每天早上的加入今天這個行動,以及每天晚上的每日回顧。
每日回顧查看日志薄可以回顧今天完成了哪些行動,同時心里過一下各個checklist,在Onedrive中的習慣培養表中記錄今天的情況。
這些都不需要再多費腦子,跟著設定好的流程一步步做就OK。
我的日常中還設定了每三天加一個任務提醒我去讀RSS,而RSS會把我引向我關注的一堆技術博客,知乎專欄,我關注的微博明星,以及少數派、36氪、華爾街見聞等資訊。
當然36氪與華爾街見聞里的文章是看不完的,利用搜索功能搜出晚報、早餐FM這樣標題的概覽總結性文章了解新聞即可,對于關注的一時讀不完的將它加入印象筆記網頁剪切筆記本。
對于不是電腦操作的事情我通常把它們放入手機日歷來處理,除了一次性的事情處理之外還包括基金定投、每月還螞蟻花唄這樣的周期性操作,每天早上Things里的第一項任務以及手機本身的任務提醒使我不會忘了它們。
正經讀物中是今天要讀哪本書的第幾章,讀完一本書后,會去維護Top10書單這篇筆記,當然也包括在聽了一張不錯的搖滾專輯后,必須得去豆瓣評論一下呀~
一個很重要的串聯點是周回顧,它幾乎將所有的項目結合到了一起,非常重要。
顯然,在進行周回顧的過程當中,會把收集籃、各個清單、之前記錄到網頁剪切中的筆記 與年度目標過一遍,回顧這周記錄的新內容,以及各篇筆記里的更新內容,將這一切維護了起來,使自己能清楚地看到這些變化與進度。
同時,在日歷的周期任務中,設定了每月1日去更新甘特圖,這呼應了【只管去做】里的內容,九宮格與各個年度計劃,回顧上個月哪個計劃做得不錯,哪個計劃投入不夠,會有完不成的風險,之后要加把緊啊這樣會有掌控全局的風險,會在下個月里進行有針對性的調整,從而使得一切更加平衡。
正是基于以上的一些相互提醒的觸發機制,便可以讓這個體系很好得運行下去,而不用對時間管理本身如何運行再花費不必要的精力。
體會
幾個月后,這樣的生活著實會在很大程度上促進我的效率,以及增加整個人可以handle的事情的方面。很多之前想要做的事情慢慢得排入了檔期,并且有些已經正在進行;同時,有一些之前執拗的點則被理智地拋棄掉了,比如學好CSS或成為一個Emacs高手,現在看來,正是由于之前眼前一團亂麻,沒有一個完整的處理事件與推進項目前去的體系,沒有一個全局的觀念,才會逮到一個是一個,為不值得的事情無謂地浪費很多時間。
但我依然認為這并不是一個比較和諧的狀態,比如Things,經常會為今天安排過多的事情,實則是做不完的,第二天它還在那里提醒、嘲笑著你,這很讓人焦慮。
還有一點之前提過,可能還是開的支線有些多了,想要做的項目方面太多,又想學Java,又想搞清區塊鏈,還要為之后想要從事AI工作做準備,英語又想考個雅思,全是大型工程,同時,之前買的一堆網課,Github項目也是搞不完的,時間真是有限。如何確立項目的合理粒度,如何在第一時間明確項目的終結點,是接下必亟需改進的點。
總之,這樣的生活下,我依舊十分焦慮,但還好,回顧或某個項目結束時會有一些小小的成就感。現在最開心的事情就是一個事情做完了,不用再管了,不用再維護下去了,可以把它從我的印象筆記,從我的世界刪除掉了,真是渾身輕松了不少。
現今的人們被過多的信息源搞得輸入過多,腦子里一團漿糊,沒有自己的想法,這是很恐怖的。所謂“自由意志”究竟是什么,一個人在做的事情是否是他真正想要做的或是對他真正有用的。
在知乎上看到一篇回答讓人觸目驚心,問題是“一個人是怎樣廢掉的?”。
答案是簡單明了的幾個字,“當你沒有意愿再對這個世界產生輸出的時候”。
這些個問題應該還需要進一步的實踐與思考,我也要進一步地甩開那些我并不是真正需要的信息源,并且嘗試著多做一些輸出,讓自己更輕松一些,畢竟我的思想與memory還是可以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