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刻意練習》這本書對我來講并不陌生,在去年11月份我就聽樊胖子講過,當時的印象很深刻,原來天才和具有天賦的人都不是因為基因或者是特定某種異能的因素,而是運用了有目的的刻意練習,才是使其變成天才。當時真的很喜悅,覺得我通過刻意練習也可以成為所謂的天才,當時那激動勁,恨不得馬上開始刻意練習,可是聽完后在自己的生活中或工作中一直沒有實踐了,沒有走出自己的舒適圈,哎!知行不合一的真實寫照……
? ? ? ? 上周周六參加了小丫的練武場,講的也是這本書《刻意練習》,如果正在看這篇隨筆的你也在憂慮你的工作、你的一項技能或者你生活中某個難題,那就強烈建議你看看這本書了……
先來講講小丫的拆書實錄吧!小丫先拋了一個問題:普通人如何最大程度的實現刻意練習?給了九題測試,關于對練習的認知。在測試題上小丫巧妙的區分了在練習中涉及到的天賦對練習的影響、時間對練習的影響、還有努力對練習的影響。其中我在測試中的分值是1-3題:7分(天賦)4-6題:8分(時間)7-9題:3分(努力)這個分值就是我目前對練習的認知,其中分數超過10分就是對練習認知上存在著很大的誤區。從課程上來講這個測試設計的很好,讓參加的伙伴迅速到達中心狀態就是所謂的專注狀態。接下來是對于怎么練習能有提升給出了很明確的概念,那就是需要有目的的練習,何為有目的?要有明確的目標,這個目標要符合smart原則。要制定一個具體性(量化)、可衡量、可達成、可相關、時限性;如我想學會鋼琴,那個目標我們就要制定具體內容,比如說學會彈一首《三一頌》給自己時間定2個課時的學習,4個課時的練習,測試一下結果是否能在6個課時里面學會!要專注,在練習這件事情上沒有分別心全神貫注在思考并提高練習的質量,也就是說一次比一次好的練習。要跳出自己的舒適圈,當在練習過程中,你用娛樂的方式來進行操作那肯定還是在自己的舒適圈,就像自律的定義一樣,沒有感受的到痛苦就解決不了問題,所以我們要感受到自己的能量聚焦到這個練習上面。要有及時的反饋,當你在練習的時候一定要有好和不好的反饋,這樣就能及時糾正錯誤的地方,也能使每次練習都能提升質量了。而刻意練習在有目的的練習的基礎上再增加了兩個必要的條件,一是你所處的行業已經到達合理發展并達到一定程度的專業水平是可以衡量可以量化的。如國際象棋、音樂表演、芭蕾舞比賽是可以用打分來判斷選手的表現。二是需要一個導師,這個導師會根據你掌握技能的情況來布置作業使你提高你的技能水平,這個導師需要相關的高技能,需要會教別人。那怎么樣的導師才是好導師呢?首先他在這個領域里有杰出的表現水平,他知道學好這個領域的方法步驟,并且能正確方法示范領域相應的技能,并且能提供反饋,通過反饋能針對性的練習技能的缺陷部分。當然如果沒有導師的情況下或者找不到導師,那我們怎么辦?一個方法--3F(專注、反饋、糾正)+?一個核心詞匯--心理表征,心理表征就是我們無意識的一張地圖,我們要很清楚認識到我們腳下走的路和目的是否是最近的。而這張地圖就是告訴我們你腳下的路和你的目的。更重要的是這張地圖是完整的。所以在沒有導師的情況下我們需要建立有效的心理表征,在我們練習過程中,我們可以把技能有效的進行分類和每個類別階段進行有效的分析,在不足之處進行及時的糾正修改。那我們怎樣來建立我們有效的心理表征呢?書上有提到一個案例說是在藝術界,有抱負的藝術家會去復制大師的繪畫和雕塑來提高自己的技能,通過這種復制的方法讓大腦去刻意記憶大師作品,并且對比仿制和原創的區別,從而提升自己對作品敏感度,糾正不足之處,最后也知道怎樣才算得上是好作品。在這種刻意練習的過程中也進行了有效心理表征的刻印。所以在沒有導師的情況下,只能對自己加強有效的心理表征,而成功的心理表征不是有意識的,而是一種無意識的拓展實踐。
? ? ? ? ? ? 參加完小丫的練武場,對我的啟發及實踐是每一次工作都要按有目的的練習,比如開展一場產品的培訓會,就是一次刻意練習,如果在現場發現問題和不足及時調整課堂氛圍,甚至調整培訓內容的側重點,培訓結束及時的進行復盤。每一次培訓讓自己進步一點,這就是對刻意練習最好最有效的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