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接上回。繼續讀《靜悄悄的革命》。
如何打破教學中的“形式主義”,如何破解和超越“主體性”神話,作者給予了明確的答復。
讀著讀著第三小節,突然想起了《論語》,想到了《理想國》。千年之前,孔子、蘇格拉底和柏拉圖的教育教學,才真真正正算得上“潤澤”,于是有了這篇《靜悄悄的革命》隨感:孔子、蘇格拉底及其他。
三、以“應對”為中心的學習和教學——超越“主體性”神話
觀點提煉:
本小節,作者提出了一個新的名詞,潤澤的教室。在這間教室里,不再有主體性的神話,取而代之的是潤澤的、構筑著人與人安心和輕松自由的關系的學習場所。這間教室的核心是“被動的能動性——應對”,以此來構建新的教學結構。“應對”教學中,學和教都是中心,傾聽大于發言,不以群體為對象談話,而是以一個個學生展開對話。
隨性隨感:
對“潤澤”這個詞很感興趣,書中的解釋是“安心的,無拘無束的,輕柔滋潤肌膚的感覺”。我倒感覺,用杜甫的詩句“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來形容它最合適,“潤”對于師生雙方,是對等的,是通感的,實現“潤”的方式是學生的被動能動性和師的應對。“被動能動性”是一個有意思的提法,既強調了學生的能動性,也強調了學生的被動關系,更主要的是摒棄了主體性的絕對化,打破了“神話”。在這種師生關系中,學生可以“回答”,被動;當然,也可以“提問”,能動。學生之間也可以這樣,你問我答,我問你答,雙方在一個安全的環境中實現心與心的交流,實現能力的雙重提高。
我重點關注了師的“應對”。這種應對不止體現了教師的語言,而是體現在教師在課堂上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其中,“傾聽”是一個特別重要的指標。教師是個講話的行當,怎么講,講的態度,講的方式,身體語言的外顯,等等,能夠被很多人關注,但是,怎么聽,聽的態度,聽的方式,并不為人所關注。好比一對說相聲的,兩個人,臺上一站,自說自的,與觀眾沒有任何的互動,所有的“包袱”都是自己的,然后把自己包裹在一個密閉的空間,可想而知,效果會怎樣。同樣,課堂之上,語言霸權牢牢掌握在教師自己手上,沒有傾聽的姿態,也沒有傾聽的情感,怎么能有情感的共振,怎么能有雙方的呼應和應答?
這里,作者沒有分析到原因。
寫到這里,我突然想到《論語》,孔子和弟子們的言行收錄于此。當孔子的弟子試圖“反駁”孔子時,孔子便用盡各種辦法(用的最多的是“譬喻”)來教育弟子們,這是,弟子們“發現”自己的無知,欣然接受。孔子是擅長言說的高手,也是善于傾聽的智者,他能從學生的言語中發現“蛛絲馬跡”,悄無聲息地領著學生悟到更高更深的知識,這一切,這一種教學方式不就是佐藤學所言的“被動能動性—應對”的方式嗎?
事實是這樣嗎?舉個例子——
比如下面這段《論語》中的論述——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學生子貢提出問題“貧窮而不諂媚,富有而不驕傲自大,怎么樣?”,面對問題,老師孔子先說一詞“可也”。不要小瞧小看這個詞語,這個詞既是老師對學生認真傾聽之后的應對,也是對結論“貧而無諂,富而無驕”的認可。當然,里面還包含著孔子對此結論的一點“不滿”,因為他說的是“可”,而不是“是”,“可”表明尚可,暗含了還有更好的結論或說法,這就為孔子引導學生留了一個小小的“切入口”。孔子緊接著說,“未若”,好一個“未若”,引領學生朝向更廣闊的思維天地,“雖貧窮卻樂于道,雖富裕而又好禮”。學生子貢大悟,搬來《詩經》中的文字“如琢如磨”來理解老師的話,孔子大喜,叫著學生的小名“賜”,贊嘆著這位弟子。
短短的教學過程,孔子的傾聽,啟發誘導,學生的舉一反三,實屬極好極好的課例。孔子的傾聽方式不僅是聽學生的發言內容,更重要的是聽其發言中所包含的情感,與子貢心心相印,從而產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的共感共鳴。
大凡大智大慧之人,都有著相同或相似的境界。千年前,這種方法在歐美也很流行,哲學家柏拉圖在其著作《理想國》中也多次使用。就拿《理想國》第一章來說吧,這一章記錄了蘇格拉底和對手討論正義的過程,這一過程更像是人類歷史上一場最著名的辯論賽,沒有之一。兩人爭論不休,糾纏不清,唇槍舌劍,你來我往,絕對的“燒腦”。面對對手提出的三個關于“正義”的結論,蘇格拉底采用排除反證法,把對方的問題一一反駁,再用大量的實例、譬喻、反駁技巧等等,引導著對方尋找到對方自己的破綻,恰如其分、恰到時機地表明自己的觀點,且讓對手心服口服地接受觀點。
整個過程,蘇格拉底的傾聽是第一位的,理解對手的言語和言語背后的情感,是第一位的,準確地接住對手的發言,并進行有效的反駁,讓對話走向更深處,讓思考邁向更遠處。
孔子、蘇格拉底、柏拉圖,為什么會做到?他們自己先把自己培養修煉成了無所不能的“哲人”。
我們無法做到,哪怕是千萬分之一。但這并不妨礙我們,不妨礙我們建立以“應對”為中心的教學和建設“潤澤的教室”的可能和行動。
多想,多想,像孔子和蘇格拉底一般,去傾聽,去應對。哪怕只有億萬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