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書學習法訓練營#第一課

片段 二: 選自《非暴力溝通》

【R 原文片段】

非暴力溝通第二個要素是感受。心理學家羅洛.梅認為”成熟的人十分敏銳,就像聽交響樂的不同樂章,不論是熱情奔放,還是柔和舒緩,他都能體察到細微的起伏。“然而,根據(jù)羅洛.梅的敘述,大多數(shù)人的感受”像軍號聲那樣單調“。

人們認為感受無關緊要的,重要的是各自權威主張的”正確思想“。于是,我們被鼓勵服從權威而非傾聽自己。漸漸地,我們習慣于考慮:“人們期待我怎么做?”

在一次研討班中,一位大學生說,室友將音響的聲音放得很大,他怎么也睡不著。我詢問他當時的感受,他說“我覺得在晚上不該這么大聲。”我提醒他,雖然他用“覺得"這個詞,但他表達的是看法而非感受。他請他再試著表達感受,這一次,他說”聲音太大了就沒會打擾到別人。“我向他解釋,這依然是看法非感受。他想了想,斬釘截鐵地說”我沒有什么感受。“

很明顯,他有強烈的感受。不幸的是,他體會不到,更不用說表達它們了。體會和表達感受并不容易。

筆記I:

非暴力溝通法的第二個要素是感受。在溝通中敏銳地覺察到自己內心的細微感受并準確地表述出來,而不是進行價值判斷,是十分重要的。

標簽A1

1.在自己的生活經歷中,很多時候能夠覺察到自己內心的感受,但有時不夠敏銳,稍顯遲鈍,表達不清晰。

2.溝通中容易犯進行價值判斷的錯誤,不表達自己的感受,同時不太注意別人的感受,急于進行價值判斷,不易產生情感共鳴。

A2

1.今后要多注意反求諸己,多體會自己內心的感受,并進行準確的描述。

2.溝通中要注意察言觀色,體會別人的感受。

3.溝通中要優(yōu)先注意彼此的感受,并用適當?shù)男枰磉_出自己所體會到的對方的感受,再適當表達自己的感受,拉進彼此的心理距離,然后再做批判性思考,表達理性的思維結果,也就是說,要先通情再達理。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lián)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fā)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fā)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