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李婷365日寫作計劃第70天的寫作內容
本次寫作是基于《思考,快與慢》第一章
本章講了什么?
引出了兩種思維模式,以及簡單對其進行介紹。
細節上如何?
由一張憤怒的臉和一道乘法題引出快思考與慢思考,然后分析這兩種思考模式,最后將這兩種思考模式虛擬為兩個角色--系統1和系統2。
一張憤怒的臉和一道乘法題
當我們看到一張憤怒的臉時,如圖1,會將觀察和思考結合起來,判斷那張照片中的女人很憤怒,可能要說出刻薄的話了。這是自動模式下的大腦活動。
·
你對這張照片的反應跟你做過的事情沒有絲毫關系,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發生的。這就是快思考的一個例子。
對于一道乘法題:17×24,我們不能馬上得出答案,需要紙筆,就能算出答案。
按部就班的運算過程便是慢思考。
行為與注意力
快思考與慢思考是兩種思維模式,由心理學家基思·斯坦諾維奇(Keith Stanovich)和理查德·韋斯特(Richard West)率先提出的術語,用以說明大腦中的兩套系統,即系統1和系統2。
系統1的運行是無意識且快速的,不怎么費腦力,沒有感覺,完全處于自主控制狀態。
系統2將注意力轉移到需要費腦力的大腦活動上來,例如復雜的運算。
系統1是自主無意識的運行,系統2是需要控制的運行。
盡管系統2的運行體現在行動中,但自主運行的系統1才是本書的重點。
將系統1描述成自主而初始的印象和感覺,這種印象和感覺是系統2中明確信念的主要來源,也是經過深思熟慮后作出抉擇的主要依據。
系統1的諸多能力當中包括一些與生俱來的能力,這些能力與其他動物的本能一樣。
例如感知周圍的世界,能夠認識事物。
系統1和系統2這兩個系統都對注意力有控制作用。
確定聲源位置通常是在系統1控制下的無意識活動,隨后系統2會立即被激發,產生有意識的注意力。
系統2的運作是高度多樣化的,但所有這些運作方式都有一個共同特征:所有運作都需要集中注意力,如若注意力分散,運作也會隨之中斷。
例如找出語句中的語法錯誤,如果注意力分散,這件事就會做得差強人意。
你會發現始終如一地保持某種狀態需要付出持之以恒的努力,至少要一直耗費精力。
如果分散掉的注意力有限,還可以接受;但是如果你想透支你的注意力,將其過度分散到其他事情上,結果就會失敗。
本書所講的注意力相對應于《意志力》中的意志力。一段時間內,一個人的意志力是有限的。一個人的所有的活動都需要消耗意志力。要警惕意志力耗盡的情況,不要在這種情況下做重大的決定。
系統1遇上麻煩,系統2會出面解決
當我們醒著時,系統1和系統2都處于活躍狀態。系統1是自主運行,而系統2則通常處于不費力的放松狀態,運行時只有部分能力參與。
系統2在系統1無法提供問題答案時,就會被激活,這好比你碰到了“17×24”這樣的乘法題,系統1無法給出答案,系統2便被激活來解決問題。
在系統1設定的世界中,,電燈不會跳,貓不會像狗一樣汪汪叫,“猩猩”也不會穿過籃球場。如若事物違反了系統1所設定的關于世界的模式,系統2同樣會被激活。
系統1和系統2的分工是非常高效的:代價最小,效果最好。
系統1做出的短期預測是準確的,遇到挑戰時做出的第一反應也是迅速且基本恰當的,然而,系統1存在成見,在很多特定的情況下,這一系統易犯系統性錯誤。就是會將較難的問題作簡單化處理。除此外,無法關閉它。
沖動與自我控制
系統2的眾多任務中就包括抑制系統1產生的這些沖動。換句話說,系統2負責人們的自我控制。
認知錯覺
著名的繆勒 –萊耶錯覺圖,要證實這一錯覺很簡單,只需要找把尺子量一量,你就會發現其實兩條水平線是等長的。
你選擇相信測量的結果,但無法控制住系統1帶給你的直觀感受,即使你知道這兩條線長度相同,但是仍然無法把它們視為等長的線。
所以,切莫依照感覺行事,要要評判性思維。
不是所有錯覺都是視覺上的,還有思維方面的,我們將其稱為認知錯覺。
因為系統1是自主運行的,我們無法隨意使其停止,因此直觀思維所導致的錯誤常常難以避免。我們不可能一直沒有成見,因為系統2可能對系統1產生的錯誤毫無所知。
兩個虛擬出來的角色
你可以將上述兩個系統想象為大腦內部的兩個人,他們有著各自不同的特征、能力和局限性。在書中我常會將這兩個系統當做一些句子的主語,例如“系統2統計產品數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