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逸飛
每當找尋不到人生的方向,倍感疲憊時都會認真閱讀《遇見未知的自己》這本心靈修行書。
它可以讓原本痛苦浮躁的心,靜下來,靜靜的反思,靜靜的梳理,找到了那個迷失的“自我”。
書的作者是臺灣作家張德芬,她通過一個故事向我們傳達如何凈化心靈。
故事是從一個冬天的雨夜,在荒郊野外的山區,一個沒有手機、沒有汽油的孤單女人開始。
該故事的主角若菱,名校畢業,擁有令人羨慕的高薪白領工作,但心中卻不時的自問:為什么我不能擁有想要的生活?為什么我不快樂?為什么我如此之不幸,沒有父母的愛,失去丈夫的愛,終日面對婆婆的尖刻、冷漠,就連企盼擁有一個自己的孩子都是如此奢侈的想法,沒有任何生活的寄托,我該如何當自己生命的主人?
在一個下雨的寒冷冬夜,若菱巧遇一名智慧老者,在與智者數度交談的過程中,她漸漸填補了憂傷、挫敗的心靈缺口,找回最真實勇敢的自我。想來,這個智慧老者只是另外一個自己的載體罷了。
我們永遠都難以知曉自己到底該如何生活、內心真正渴望的是什么。所以一次次我們錯過了隱身于思想深處的另一個自己。
我們總在嘗試著改變些什么,可是當我們面對生活的現實時,卻發現很難改變,結果卻只能適應,只能順其自然。
書中提到:“這世界的事只有三件事,老天的事,我的事,他的事”,“管好自己的事,別理他人的事”,“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件都是一個經過仔細包裝的禮物”。只要我們愿意面對它有時候有點丑惡的包裝,帶著耐心和勇氣一點一點地拆開包裝的話,我們會驚喜看到里面深藏的禮物”。
這本書告訴我們當我們遇到自己所無能為力的不愉快時,要學會臣服,臣服的好處就是,當你接納了當下,不徒然浪費力氣去抗爭的時候,事情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轉機出現,你才發現原來的掙扎真的是白費力氣。
而且,正因為你把能量充分關注于眼前的事物上,有的時候你會發現更好的解決之道,幫助你脫離眼前的困境,或是你不喜歡的情境。
看書時讓我想起了以前的一位領導,比較關心我的工作與生活,聊天時曾送我兩個字“妥協”。當時雖然我工作很認真負責,但多少有些鉆牛角尖,糾結于一些不能如自己意的事情上。領導讓我學會妥協,要么能夠讓對方妥協,或者自己妥協。這些話對我影響很大,領悟后再面對生活中的不如意,平淡了很多。
既然做不了主那就順其自然吧,不必困在那里自己為難自己。這樣想,生活漸漸變得輕松了許多,當然這種心態的形成需要一個摸索和領悟的過程。
在這光怪陸離,物欲橫流的當下,我們最容易迷失“自我”,失去真實的自己,這也是我們痛苦的根源。盲目的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們的東西。我們體內的那個“真我”,不會隨你的身體而生,也不會隨著死亡而消失。
它可以目睹、觀察人世百態,欣賞日出月落,云卷云舒,不會隨著歲月的流轉,環境的變遷而改變。而“真我”是被團團包圍起來的,被我們的身體、情緒、思想和角色、身分等層層包圍起來了。
“真我”的本質是“愛、喜悅、和平”。
“任何能丟棄自己不實的身份認同,而且不被自己的思想、情緒以及身體限制和阻礙的人,都能展現真我的本質。”
我深信吸引力法則。
人的話語和意念是有能量的,如果一個人充滿了快樂、正面的思想,那么好的人、事、物都會和他產生共鳴,而且會被他吸引過來。
同樣的,如果一個人老帶著悲觀、憤世嫉俗的思想頻率,倒霉的事就總是會發生在他的身上。
任何事情的發生都與我們自己有關,只有改變了自己,改變了自己的心境,所有的外境,包括人、事、物都會境由心生,隨之而改變。
正所謂:你若盛開,清風自來。
所以,人生其實很簡單,最終追求的莫過于“真我、喜悅、和平”罷了。
最欣賞書中的一句話:“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