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微信讀書上花了九小時四分鐘才把成甲的《好好學習》看完。看的非常慢,因為書中的知識我讀起來非常吃力,不好理解。就像吃了好多不消化一樣,堆在那里。
先來梳理一下本書的內容吧!本書分為四部分:提出臨界知識這一概念;掌握臨界知識的底層思維與方法;發現和應用自己的臨界知識;用案例告訴你臨界知識如何應用。
我是第一次聽說臨界知識這一概念。臨界知識就是我們經過深度思考后發現的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規律或定律。
我在上學期間經常遇到一些知識點掌握不了,知識阻塞了。印象最深的是上數學課,老師經常點名讓同學上黑板上做題,我最怕這個。知識堵在那里不通暢,焦慮又害怕。若是能知道一些學習方法也不至于學習那么費力。
當然此書講的是適用于學習做事的方法,是更好級的方法,幫助我們打通知識阻塞,實現知識與實踐的融會貫通。
對于學習臨界知識而言,首先要掌握的是底層思維和方法,其次才是具體的知識和技能。
學習臨界知識需要具備兩個心態:綠燈思維和以慢為快。
綠燈思維是當我們遇到新觀點或不同的意見時,第一反應是這個觀點一定有用,我應該怎么用它來幫助自己。大部分時候我們是會習慣性防衛,找理由還擊,所以還要有更底層的認識:區分“我”和“我的觀點/行為”,不再把自己觀點的質疑與自己這個人綁定起來。
因為焦慮,我們追求快,生怕慢一些黃花菜都涼了。但是快是結果不是原因,想要能力提升得更快,不是學習過程就要快。相反,越是快速提升的能力越是需要下慢功夫,所以作者提出曾國藩的口號“結硬寨,打呆仗”。
把慢功夫花在真問題上。這就好比學習騎自行車,要把精力放在掌握平衡上,反復尋找平衡的感覺。可是,我們大多數人卻是在追求兩分鐘學會21種踩腳蹬子的技巧。把時間花在重要的基本概念、有啟發的觀點和自己沒想明白的問題上,有了對重要的、核心知識的深刻理解,我們才能運用起來游刃有余。
提升學習能力的三個底層方法:反思、以教為學和刻意練習。
我已經開始寫反思日記,提高自己的反思能力。回顧一天的生活,看看我做了哪些決定,放慢自己的思考過程,重新審視自己的決定。反思能幫助我發現錯誤,矯正行為。作者以較大篇幅講反思,他自己寫反思日記,并且還要求他的員工也寫反思日記。反思日記可以參考《顧準日記》這本書。
以教為學,我聽許岑老師講過一個例子。他曾面試一位來應聘英語老師的女生,她講自己還會日語。因為她曾經幫朋友帶了一期日語課,她先報了一個日語班,一邊學一邊教那一期的學生,最后自己掌握的非常好。
當你學習一項技能以教為目的時,你會更用心去總結此技能的重點、難點,就會督促自己發現知識阻塞,進一步打通已有知識。并且,教別人之后,別人提出疑問、質疑和新想法,會增強我們的認識。
刻意練習就是持續、刻意地進行大量專注訓練。比如,在像武術這樣的技能類訓練當中,就是要反復訓練蹲馬步、打直拳等。刻意練習就是對基本概念、臨界知識、知識阻塞等關鍵地方進行反復的探究思考,直到把這個問題吃透,弄明白。
我們把掌握的核心知識徹底吃透,就能和其他知識組成一個新的知識單元。比如游泳,它的基本技能是漂浮、呼吸、打水等,一旦學會游泳,就能和其他技能組合了,比如跳水、水下救援這樣更大的能力。
我們對核心概念都吃透并組合成知識能力單元后,接下來要做的就是用認知框架將它們聯系和整合起來。比如,在商業分析中,以將復利、邊際效益、規模效應和品牌效應組合成一個認知框架,來判斷一個企業的未來發展潛力。(這是作者舉的例子,其實我不太理解,先記下)
刻意練習改變的是我們的思考過程。
書中講了作者認為重要的幾個臨界知識:復利效應、概率論、黃金思維圈、進化論、系統思考、二八法則、安全空間。
復利的本質是:做事情A,會導致結果B,而結果B又會加強A,不斷循環。人脈就是一個復利模型。一個人認識的朋友多,就會有人愿意將你推薦給更多朋友,那么你就能認識更多人;而你認識很多人,會吸引來更多的人想要認識你。
黃金思維圈是我們認知世界的方式。我們看問題可以分為三個層面,第一層面是what層面,是我們具體的做的每一件事;第二個層面是how層面,是我們如何實現想做的事;第三個層面是why層面,是我們為什么做這樣的事。絕大部分人思考問題從what出發,少數人從why出發。我們要做的就是抓住why的本質,激發how的創意。
系統思考要關注“關系”而非“事物”,找到系統關鍵解,實現四兩撥千斤的效果。所謂關鍵解,是指一個系統中的特定位置,對其施加一個小小的變化,就能導致系統行為發生顯著的變化。在臨界知識中,系統思考是能夠將其他臨界知識串聯起來組合應用的工具。
現在知識的獲取越來越方便,不管是付費還是免費的知識特別多,而我們又焦慮著一直學一直學,但是對自己的知識如何進行管理,作者給出了他的方法。
特別喜歡作者的一句話“沒有刻意學習的痛苦,就沒有一針見血的清楚”。為了讓我們不那么痛苦的學習,書中方法值得一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