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規矩和愛》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作者:王濤
Step1.選摘(內容概述)
一位年長的家庭教育專家下榻賓館,看到賓館會議指示牌寫著“科學養豬研討會上5樓”,老先生不禁老淚縱橫,這年頭連養豬都要研討,怎么養孩子就沒有專門的培訓呢?
當然,現在越來越多家長重視科學教養。這次看的是一位在從事兒童教育研究長達30年的老師寫的書籍,書名叫《規矩與愛》。
在家庭當中,我們除了給孩子開發智力,家長還可以給孩子怎樣的教育?這本書給家長一個幫孩子學習如何“做人”的教案。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只頑皮的猴子,學會做人,就是幫助孩子如何馴化心中的這只猴子,擺脫原始動物性的局限。
而這些內容的通常都是隱形的,沒有測試,沒有考試,你看不出來。由于沒有這種考試,所以常常會忽略;因為沒有考試,沒有及時反饋,我們也不知道教的內容、付出的時間到底有沒有回報,很可能會半途而廢。
這本書,很大部分內容就是給家長敲警鐘,要堅持要堅持!也有一些內容是給家長鼓勁,你的付出一定會有回報。家長如果在這方面投入了心血、時間、精力,那么孩子在人生道路上將會成長為豐滿的人物,而不是只會考試成績的機器。
Step 2.思考
平時在市面上看得比較多的,都是西方理念引進的育兒類書籍,比如說,正面管教,比如說父母效能手冊,比如說,無條件養育,比如說蒙臺梭利。通常來說都比較強調,讓孩子展露天性,盡量給他們自由的空間。這本書更加強調規矩,適合中國的國情。
在一個講究中華傳統文化的國度,我們有能夠對孩子行為起到約束的規矩應當被傳承下來,比方說:
坐到飯桌吃飯前要招呼長輩們過來一起動筷子
有長輩來,要先起身
出門去哪里玩之前要跟爸爸媽媽說,告訴他們一聲
這些看起來不是哪一本規章制度寫的,而是在日常生活中祖祖輩輩傳下來的。
這本書讀完之后,有幾個比較觸動我的點。
第一,關于打孩子。
在之前的一些育兒書都強調不要打孩子,作者對于打孩子有個人的見解,他認為我們可以帶著愛去打孩子,還提供落地操作的方法。
第二,強調了情商。
他這本書一直在強調的內容,實際上是在彌補應試教育體系之外,缺失的教育內容,也是家庭教育中急需為孩子補課的項目,如何智力之外去做個人管理,更好地與社會相處。也是在提醒家長不要太過分的關注成績分數,還需要給孩子做點什么功課。作者是把這一塊內容歸納為情商。那些高分低能的人,那是有才缺德的人,就是情商出了問題
第三,將情商的內容進行完整的闡述。
他將情商的按照一位心理學家的分類進行了闡述,包括自我意識,自我管理,自我激勵,同理心,還有人際交往技巧。內容比較全面。按照“父母的必修課是先反思自己受教育的模式”,我也按照這5點談談認識,以及回想自己是如何成長的。
【自我意識】
相當于自己給自己的評價,怎么樣去看待自己,你覺得自己很牛,還是覺得自己很卑微。比較理性的看待自己是做到不卑不亢,我既不會低人一等,我也不是這個世界的王——世界并不是圍著我轉,地球不是圍著我轉。
記得小時候有一段時間是自我迷戀的,認為自己是這個宇宙的中心,特別是看了圣斗士星矢之后,知道了雅典娜,會天馬行空,想著自己會不會像雅典娜一樣是女神投胎到人間。現在想起來是非常搞笑的,那時候體現的是幼年自我膨脹、自我認識不客觀的現象。
【自我管理】
書上所說的這點,我認為偏向于自我控制這個概念,也就是怎么樣去控制自己的情緒,如何去延遲滿足。
在延遲滿足這塊,我認為從小做得還是可以的。不知道為什么可能天生就有這種坐定的能力,也許是跟小時候老媽很早就讓我坐下來,安靜地認真專注做一件事情有關系。記得小時候兩三歲時,我已經能夠比較長時間的專注去看字寫字。當然另外一個原因是跟我的性別有關,女生通常都比較容易坐得住,耐得住誘惑,做先苦后甜的事情。
在情緒管理這點上,我認為是這幾年才慢慢好起來的。以前雖然不會大喜大悲。但有時候生氣鬧起來真的會大吼大叫那種,或者經常會抱怨這個吐槽那個,也就是說還是會放任情緒這個孩子出來亂搞事,事后都覺得真的很可笑的(后來想想,這兩點在家族長輩身上也有。提醒自己,言傳身教很重要)當然只是局限在關起門在家人之間發生的事。尤其在青春期、叛逆期的時候,控制不住地老會跟大人發生沖突。
記得青春期,那時候特別注重顏面,媽常說,你今天早上怎么又長了幾個痘痘,平時自己老是不注意嘛?我那時候一聽這話就生氣,覺得家長老是挑我的毛病,又不教我說這些痘痘要怎么祛除掉,,就是在挖苦我,我好傷心。
這幾年已經開始慢慢地意識到,情緒并不是因為一個事件本身,而是我們對于事件的想法,基于我們本身信念系統所產生的想法,讓我們有了情緒。如果能夠把整個信念系統撬動更換,那無用情緒將大大減少,從此能夠翻身成為情緒主人。太多負面情緒,是會消耗我們大量的精力,甚至讓我們對于生活工作都失去興致。
這個能力相當重要,因為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特別是女生結婚生子后,面臨整個環境劇烈變化,落差很大,從原來大家捧在手里的閃耀的女王一下子掉落谷底,變成灰姑娘(這只是一個夸張的說法)。對付情緒一個很好的辦法是寫下來,用理性的語言去對抗感性的情緒,如果不想寫,起碼能夠用語言去表述出現在的情緒狀態是什么樣的,來源是什么。越能夠精準的說出現在的情緒,我們越能夠控制住它。
【自我激勵】
說的是一個人怎樣學會在生活中以游戲化的方式讓生活變得多姿多彩。這種游戲化并不是說讓自己變成一個玩世不恭的人,而是不管生活變成什么樣子,是顛沛流離還是一帆風順,你都能夠用獨特的方式活出一幅美好的畫面,過成自己期待中的樣子!
自我激勵這個詞的含義很豐富,包括怎樣去找到自己的人生使命(找尋目標),發展自己的優勢興趣愛好(挖掘潛能),在人生當中建立自己對社會對家庭的責任感(責任教育),以及在人生旅途當中如何去抗壓(挫折教育)。
前兩個問很像是生涯規劃的內容,也是哲學三問當中比較重要的一問“你要到哪里去”。但經常是需要你的課外閱讀中去獲得答案,在真實的學校里,至少在我們以前并沒有這樣的教學內容。小時候,都覺得理想這種東西很空很泛,難道不是念完書然后工作,按部就班的樣子?
【同理心】
說得時髦一點叫“共情力”。需要學會站在別人角度去思考問題,但恰恰是像我們這樣的獨生子女特別容易缺乏的,個別80后的父母自我中心的想法,體現在更加追求自我,更加特立獨行。心理學上也有一個術語“心理邊界”,可以去知道一個人的同理心如何。如果“心理邊界”模糊,一個人容易把世界和自己混同,會以為自己心里想什么,別人一定能100%知道,當然也很難換位思考。
如果有同理心,我們更容易理解別人的感受,能夠更和諧地與他人相處,愿意去聆聽別人的聲音,也愿意接納別人的建議;如果沒有同理心,我們很容易說出傷及別人感覺的話,所以才會看到某些成年人,在說話時沒有注意場合,沒有注意對象。
在這本書里面很強調,父母你一定要先有同理心,進入孩子的世界,去跟他們溝通和交流,而不是高高在上,以一個大人的角度去思考孩子眼中的問題。
這讓我想起了我童年時期的兩件事。
第一件事,和布娃娃有關。我有一個非常珍愛的布娃娃,但是表妹來我家玩的時候,把我的娃娃弄壞了,當時心情很不好,就一直哭啊哭,客人還沒走的時候就在那里鬧情緒。因為小時候我一直把布娃娃當成一個有生命體的個體來看待,覺得她就像一個寶寶一樣,所以它被弄壞了,我心情肯定很難過。當時,爸爸說:“不就是個布娃娃嗎?有什么了不起的?在那哭哭鬧鬧,像什么樣子?”然后不理我,繼續陪客人去了。
第二件事,和生命教育有關。在某一天開始發現,原來餐桌上吃的豬肉牛肉,竟然是跟屠宰場有關系。以前我一直沒將草原上狂野奔跑的動物跟餐桌上的死氣沉沉的肉聯系在一起,覺得就算它們被變成肉食,過程應該也是溫和不帶傷害的吧。后來走進菜市場,在那雞鴨鮮禽檔,才發現原來這竟然是白刀子進紅刀子出的過程。心里特別難受,覺得自己作為人類的一份子,手上沾的都是鮮血,還一度拒絕吃肉,把爸爸媽媽驚呆了。
他們說,我們是人啊。他們覺得小孩子的想法很可笑啊,世界上有那么多需要去思考的問題,小娃娃卻像一個慈善家一樣,關注一些沒有用的東西。
那時候我是一個小孩,動物都那么可愛,真的不忍心。總之后來也不知道花了多長時間才過了心理這道坎。至今肉食量很小,而內心深處,也一直有吃素的愿望。
這兩件事印象這么深刻,按照書中所說,是當時作為小孩的我,并沒有接受到父母接納性的語言。
【交往合作】
可能是以前父母所不注重的,因為像我們80后多是獨生子女,家里沒有兄弟姐妹需要合作,我們只要把自己這個角色扮演好,把自己該做的事情、該完成的學習任務搞定,基本上大人就會說:“嗯,可以了,你沒有給別人添麻煩”。
在這方面,獨生子女可能會有錯覺,覺得我是一個人的英雄,并不需要別人,錯以為人際交往并不是很重要。
但是,當我們走向社會,就很需要跟別人去合作。住在同個寢室的人,在同個辦公室的人,在同個酒桌飯局上的人,都是我們交際合作的對象。缺乏這樣的鍛煉,在這些場合常常會顯得木訥,不知所措,起碼是沒有主動出擊的,常常是處于一種被動的狀態,很少主動思考,可以跟他人合作,謀劃什么項目只有別人主動來邀請你,才會去做什么事情。我們總是想去當一個人的英雄,卻很少去思考,怎么樣團結一幫人,獲得更大的能量,大家一起上升。
常常忘記的是,一個人想獲得成功,很可能70%是他人脈的提攜,帶來了跳躍式的變化,而不是他個人真正能力所為。要不然,是社會上長得漂亮的人那么多,為什么真正成為影星,并且成為爆紅的明星也就那么幾個;真正有能力的人,民間其實也不少!能夠真正成為知識專家,成為被你所知的知識網紅,也就那么幾個。因為人際交往起到杠桿力的效果。
這方面的內容很難通過看書獲得能力,而真真切切需要你在生活中投入時間,能慢慢積攢經驗,即使書上把一舉一動,把每一個步驟都詳細的寫出來,但是到了實際場景中,還需要靈活應變,做得自然。
綜合到最后,發現所有的情商能力,你都必須將孩子向外推,而不是經常把他困在家里,抱在手心里怕他受到傷害。看的事情和人越多,就越能夠知道自己的渺小,也能夠更加謙卑的心態給自我身份定位(自我意識),打開了眼界,才發現自己有更多的選擇,原來,我還可以去尋找自己的人生目標(自我激勵)。要追尋目標,你就必須管好自己的情緒,不讓它作怪,還要學會延遲滿足(自我管理)。與人相處才慢慢地學會換位思考(同理心),獲得了和別人和諧共處的能力(合作交往)。
Step3.行動
01 平時在繪本閱讀中拓展出情商的內容,那些積極正面的表述,給他們獲得一些正能量的自我認識,樹立自信
02 慢慢引導孩子學會記日記,讓他們意識到自己能夠去思考自己如何思考
03 接納孩子的情緒,走進孩子的世界,學會用語言準確地描述情緒
04 用各種小事情鍛煉孩子延遲滿足的能力,比如先收拾玩具,然后才能看電視
05 有機會帶他們多去體驗人生、開拓眼界,認識到這個世界有什么樣的選擇,而不是當你問起他們想干什么,就只會說“我想當老師”
06 從細節上去注意他們的優勢是什么?他們的興趣愛好是什么?沿著興趣愛好順勢而為,去打開一扇門,學會了解自己內心想要什么
07學會和孩子做規矩(其實是養成良好習慣),和他們簽合同,重要的內容可以寫在家庭的文化板上
08要求孩子做到什么,自己先做到那個標準,甚至比那個標準再高兩三倍
09孩子懂事之后,違反規矩了,確實必要時可以打孩子,但是注意方式方法(那不是一種泄憤,而是讓孩子樹立規矩的敬畏感)
10 比較有挑戰的是兩個孩子沖突如何去解決,這方面還要閱讀相關書籍
——
作者:發憤的草莓,干貨新書《現在就干》作者,專注時間管理與媽媽精力管理,陪伴你把瑣碎的生活變成像游戲一樣好玩。家有2寶,上班之余耕耘公眾號“發憤的草莓”,每天5點晨起。